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84664
大小: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4
《《走近物权法(草案)》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走近物权法》教案日期:07年3月21日班级:高三(9)班政治选修执教:张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启发学生到教材中寻求解决热点问题的答案,归纳整理出与热点相关的知识点。(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物权法》。(3)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运用能力及合作与交往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组织答案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新问题、新情境的认识和解决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对热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些,尤其是涉及国家利益,国计
2、民生的一些大事,不仅要了解其大致经过,而且要知道它的前因后果,树立正确的立场和态度。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形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氛围。[教学重点]对教材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完整的认知[教学难点]理解物权立法的现实意义(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课前先确定主题,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物权法(草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完成幻灯片制作,并作相应的分工。教师将教材内容与热点问题相关联,向学生印发必要的阅读材料、提出预习要求。(二)实施阶段△教师开场白,导入主题。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听取和审
3、议了物权法草案,这也是物权法的第八次审议,从单部法律来说,审议次数之多,也创下了中国立法史之最,当然这部物权法从立法难度之大,耗时之长,听取意见之广泛,也是立法史上所罕见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物权法草案。板块一:物权法的立法足迹△学生一登场1、介绍物权法立法的足迹;●1994年物权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3●2002年12月物权法作为民法草案中的一编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初次审议。●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一次明确规定依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2005年6月物权法草案第三次审议。四个月后,物权法草案第四次审议。●2005年7月10
4、日物权法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并广泛征求意见。●2006年8月物权法草案第五次审议。●2006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对物权法草案进行第六次审议,创造了全国人大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审议次数之最。●2006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物权法草案进行第七次审议,再次刷新审议纪录。1、简要评述:物权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典范教师点拨:从物权法立法足迹来看,物权法立法的13年历程是慎重其事的,它真正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必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讨论:这部法律的产生过程以及它的颁布与实施体现了哪些政治常识知识?
5、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过渡:物权法是一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法,物权法出台之后,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有哪些看点呢?板块二:物权法的主要内容△学生二登场1、新闻发布: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关于《草案》的说明中物权法草案的主要内容。2、展示小组关注的问题:(1)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后届满自动续期;小区车库车位归属有说法。(2)禁止私分截留国有财产。3、简要评述:公私财产实行平等保护。教师点拨: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私人,对他们的物权也应当予以平等保护。讨论:物权法草案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6、对他们的物权应给予平等保护,这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一)总结阶段3物权法草案符合中国宪法的规定,全面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有机统一起来,使法律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一)课外训练1、根据分析思路完成第一、第二问,并思考用哲学的知识来完成第三问。2、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利用物权法维护自己哪些方面的权益?[教案说明]本节课采用了“热点问题研讨教学模式”。对热点问题的思考和把握是政治学科的重中之重。而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
7、议,审议通过了《物权法》,无疑成了我们07年政治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高考试题中的材料几乎都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的,而答题的依据是考点。“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热点和考点之间的关系。因此,我必须启发学生到教材中去寻求解决热点问题的答案。政治课高考复习中,一个突出的难点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解答主观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就这一热点问题,想通过学生课前的收集和老师课堂的引导、启发,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热点问题探讨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讨论才有价值,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所以在各
8、环节上都注意了师生互动,双向交流。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