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82893
大小:2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24
《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弘扬学生个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张扬学生个性江苏省如东县九总小学汪小美邮编:226400以前老是认为一节能顺利按教案完成的课才是成功的好课。但是一年多的课改实践,使我有了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使人难忘,值得回味的往往是学生生成问题的那一瞬间。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那面对课堂生成,教师应怎么做呢?一、正确理解课堂生成资源的含义那么什么是生成?所谓生成包括三大要素:原先没有的(即新的);实时形成的;有促进发展价值的,有意义的。其中第三个要素最为重要,它是衡量课堂生成价值的主要标准。课堂生成资源具有以下两个特性:1、
2、不可预测性:是指教师在预设时较难预测到流变的课堂会出现的哪些形形色色的情况、事件以及成果。2、不可重复性:是指教师对发生了的情形要作出立即的反应,“就在这一刻”的调整,应变,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充分运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而这一切是不可以重复演练的。二、课堂生成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交往互动中时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
3、慧之门的资源。下面我们以教例解读的形式,就三种常见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课堂亮点——燎原的星火【教例】《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课堂上当教者教到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都是因为他们希望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时。一个学生突然问道:“为什么爸爸不把雨衣直接给最弱小的萨沙,而把雨衣先给妈妈,是不是爸爸并不是要保护弱小的人,而是爸爸只关心妈妈,而不在乎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师:“你们认为呢?”(反问其他同学)[学生小声议论,有几个想举手,但终未能举起]师:“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意义,谁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呢
4、?”(老师用期待的目光扫视全班)生1(小声地说):“也许是因为爸爸离妈妈最近,所以便把雨衣批在妈妈身上!”师:“说得真好,还有比这理由更合理、感人的吗?”生2:“也许妈妈身体不好,不能淋雨,所以爸爸首先想到的是妈妈,而妈妈更疼爱自己的孩子,于是又把雨衣给了孩子。”生3:“因为,在爸爸的眼中,妈妈是弱小的,所以他把雨衣让给了妈妈,爸爸保护了比自己弱小的人;而妈妈的眼中,萨沙又是最弱小的,又把雨衣给了萨沙,也保护了比自己弱小人。他们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了子女!”【教例解读】在教师的诱导或在某种情景下,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独特的感受
5、、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它可分为可预设的和不可预设的两种。可预设的课堂亮点是精心设计、诱导的结果,教师自然善加利用。常被忽略的是不可预设的课堂亮点,如上例中学生的质疑。因为是突发的,所以常被人忽视。如何发挥这类课堂生成资源的最大作用?我认为:41、尊重学生是资源发现的基础。上例中的学生能够得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是因为教师有正确的理念。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端上桌子的都是好菜”,习惯于分析作品中的成功之处,缺乏批判的眼光。我们呼唤师生民主、平等,而往往忽略了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平等。教师“跪
6、”着教书,学生便习惯了“跪”着学习。上例中,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在学生中树立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榜样,为利用这一生成资源铺平了道路。2、将个别人的亮点变为所有人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上例中,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抓住这个亮点,进行放大,让所有学生都来关注这个亮点,学习这位同学,推敲课文中的情境,使所有同学都得到语感的训练。课堂上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个别的行为,教师要及时发现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
7、变为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二)奇谈怪论——“歪”出的精彩【教例】这是一节口语交际课,教师创设了“伸冤法庭”这一交际场景,让学生以桌椅板凳、黑板、墙壁的口气状告它们的小主人。告状结束后,请同学们谈感想,大家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示要把弄坏的桌椅板凳修理好。可有一个同学却说:既然坏了就干脆扔掉,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此言一出,全体哗然。教师反问其他同学:这种观点,你们认同吗?于是,其他同学纷纷指责这种想法不对。有的说,正是这种想法才会有那么多破椅子;有的说,他不懂珍惜,铺张浪费,没有同情心。说得这位同学灰溜溜的,于是,教案中的价值取向
8、得到了贯彻。【教例】《七颗钻石》(苏教版)课堂上,教者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生1:“我认为不行,因为文章的题目就是‘七颗钻石’,如果结尾不出现‘七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