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工程占据着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地位。水资源承载力理论直接影响这水资源的开发。本文从水资源承载力概述、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的必要性及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一、前言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工程开发的不断壮大,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
2、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对我国水资源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研究区概况9目前我国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有多种表述,如惠泱河认为水资源承载力可理解为某一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响下,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水资源的动态变化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撑能力。该定义充分考虑了人类活动影响对水资源系统的干预和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作用,并强调了动态发展的观念。何希吾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一个流域、一个地区
3、、一个国家,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当地水资源能够维系和支撑的人口、经济和环境规模总量。这一定义将环境规模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一并纳入水资源承载力的范畴,从理论上而言是正确的,然而对环境规模进行界定和度量却较为困难。”替换为:“二、研究区概况陕西省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总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地势呈现南北高,中部低,且由西向东倾斜的特点。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
4、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陕南秦巴山地。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9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5.8亿m3,水资源总量445亿m3,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人均、单位面积水资源占有量分别只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4%和42%,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和难以蓄存利用的现实进一步减少了水资源的有效供给。此外,工程供水能力不足、应变能力差,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技术与设备落后,水的有效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水源污染、水资源功能下降、水环境恶化;科研投入有限,水资源基础研究薄弱等也是
5、影响水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目前陕西省工农业和城市缺水问题突出,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和工业规模增大、农灌范围扩展,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尖税。缺水将成为陕西未来发展中最大限制因素之一。靖边县和安塞县地处陕北高原,其中靖边县地处风沙区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境内有红柳河、大理河、黑河、杏子河、芦河等8条大河流,水资源总量1.23亿m3,人口密度77人・km2;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有延河、大理河、清涧河3条水系,水资源总量1.55亿m3,人口密度56人・km2。武功县、泾阳县和岐山县地处关中平原,
6、其中武功县境内有3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总量2.65亿m3,人口密度1034人・km2;泾阳县位于泾河下游,境内有泾河、冶峪河、清峪河3条河流,水资源总量19.23亿m3,人口密度625人・km2;岐山县是全国粮棉大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陕西省粮油、辣椒、蔬菜、肉牛、奶畜生产基地,水资源总量1.27亿m3,人口密度548人・km2。商南县、石泉县、南郑县、镇坪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地,其中商南县属汉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区,蕴藏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水资源总量7.66亿m3,人口密度100人・9km2;石泉县的生物、水
7、力、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陕西省蚕桑基地县,汉江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水资源总量13.25亿m3,人口密度119人・km2;南郑县境内主要河流有9条,分属汉江和嘉陵江水系,水资源总量24.4亿m3,人口密度200人・km2;镇坪县是大宁河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赵河、沿陵河、潦河等大小河流13条,水资源总量10.02亿m3,人口密度38人・km2。结果与分析1、指标选取及数据源根据陕西省境内9个典型县水资源现状及其利用特点,考虑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对WRCC的影响,参照全国水资源供需分析中的指标体系,选取人均水资源可利用
8、量x1(m3・人-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x2(m3・人-1)、单位GDP用水量x3(m3・万元-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x4(%)、单位耕地水资源量x5(m3・km2)、单位面积水资源量x6(万m3・km2)、灌溉率x7(%)等7项评价指标。指标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和地市年鉴及2007年各县水资源公报。2、WRCC的模糊评价根据式(2),将各指标对WRCC的影响程度划分为高(Ⅰ)、中(Ⅱ)、低(Ⅲ)、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