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

ID:10070190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5-23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_第1页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_第2页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_第3页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_第4页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模式的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个难点,许多教师基本都采用“读――解――悟――品”的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尽管也有一些新的尝试或变革,如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网络开展自学,采用启发式讨论理解等,但大都是让学生对诗意进行适度讨论后迅速回归,统一认识,最后背诵。应该说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认知规律的,关键是每一环节怎么落实,达到什么目标,还需要认真思考和琢磨。一、读,要形式多样、循序渐进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相比一般课文,古诗词的内容更加简短,如何才能提起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借助诵读逐步走入

2、诗词之中,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7首先,初读要充分。要通过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等各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进来,激起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而自然地解决字音、字义、节奏等问题,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韵味的要求。其次,细读要抓点,也就是一些关键字词。古人作诗非常注重锻字炼词,词语的明暗色彩、动静情态、情感张力等无一不是通向诗歌内蕴的通途。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细读这些字词,通过默读、比较读、体验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推敲字词之妙,在推敲中品出言语之美,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词的意蕴,就能渐渐融入诗词和作

3、者的精神境界。最后,诵读应求变。朗读吟诵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内化升华,因而也会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然而在有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整体效果,教师会在不经意间将诵读的抑扬顿挫固化、模式化,学生本应水到渠成的真情流露变异成一种模仿表演,这是诵读的大忌。诗词的音韵之美在于灵动,诵读也应以个体表现为主。教师要在诵读方式上下工夫,充分用好配乐读、情境读、表演读等形式,让诗词的情感、风格、手法、内蕴自然流入学生心间。二、解,要讲究方法,注重实践在古诗词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教师心中有答案,但学生的理解和回答与其不符,于是教师“循循善诱”,不断引导、渗透、暗示自

4、己的想法,力求将学生引到标准答案上来。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看重标准解读,总是借用前人的看法或某个权威的观点,“教学参考书”成了唯一依靠。在这种权威指引下,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知识,他们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很难有明显的提高。7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即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古诗词教学亦如此。那么,除了查阅工具书之外,还有哪些理解古诗词的具体方法呢?1.联系旧知理解。学生在面对一首古诗词时,通常会具备一些相应的知识储备,激活这些旧知,有时能够非常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当前学习内容。比如学习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知道了“月”

5、在诗词中经常寄托作者的思乡、思亲、思友、心中的愁绪等情感,再面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句时,很自然地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经常联系旧知学习的学生,会把阅读中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的知识体系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2.结合语境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并不相同,联系上下文进行语境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下”字,结合前后文略作推敲,就能知道“下”是“到……地方去”的意思。3.调整词性理解。古诗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现象:某个词语的本义无法与具体的语言环境相匹配。如“春风又绿

6、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如果当成形容词性来理解,句子意思就不够通顺。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词法分析,调整词性,进而发现诗人是活用了词性,将形容词当动词来用了。74.思维推导理解。阅读就是思维的过程,阅读理解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把古诗词理解引向深入,把认读过程中感知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整首古诗词分解成几个部分分别加以思考,从而找出各个部分的本质与相互联系,以获得对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中,就字面理解,“月是秦时的月,关是汉时的关”,显

7、然说不通,通过通篇整合进行思维推导,即能明白其意为“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三、悟,要由象入意,突出联想古诗词十分讲究含蓄、凝练,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学生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引领学生解读诗词中的一个个“象”,进而领略那一片“意”。由“象”入“意”是领悟诗词内涵的重要过程。1.7意象辨析,直入情境。诗词中的意

8、象因为与特定的文化背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