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49275
大小:157.56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5-22
《长江、黄河、水有关的综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江、黄河、水有关的综合江苏吕寅一、南水北调是我国新世纪的四大工程。1.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问题B.连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以发展航运C.利用流域间的落差发电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2.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经过许多城市,下列城市中,处于南水北调东线且曾经在历史上商业贸易最繁荣的是A.上海 B.武汉 C.扬州 D.济宁3.为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布不均,相应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B.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C.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D.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4.南水北调工程共有东、中、西三条路线,这三条路线A.都
2、输往京、津严重缺水地区B.都位于东部季风区C.都源于长江干支流D.都跨越了四条水系5.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正式开工,其原因之一是A.该线南北跨越的距离最短B.该线沿途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缺水最为严重C.该线开通后江水可自流D.长江下游水量最丰富6.南水北调工程的“三先三后”原则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其中,治污的关键线路是A.东线 B.西线 C.中线 D.东线和西线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利用京杭运河作为输水干渠,有关京杭运河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沟通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四大水系②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河③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向内河航道④隋朝时期的大运河以郑
3、州为中心⑤元朝时期的大运河与现在的运河已比较接近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8.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说明了A.人类能够认识并改变自然规律B.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首先要改变主观世界C.自然规律随着人类的认识而改变D.人类在利用自然规律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9.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但国家仅投资40﹪,其他缺口主要通过市场融资来解决,这说明A.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增强B.国家财政收入有限C.我国投资体制逐步市场化D.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10.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和治污问题。这体现了A.联系的观点,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4、B.发展的观点,要求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C.矛盾的观点,要求从事物的两个方面看问题D.重点论的观点,要求抓重点,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1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①解决北方缺水问题,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②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 ③调整北方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④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特点是什么?13.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____环节的影响。14.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5.填下表调水路
5、线东 线中 线西 线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地形、地势对调水线路的影响 现在可用的配套设施 16.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势在必行?17.为什么说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和实施要建立在节水、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18.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时,要用泵站将水位逐级提高,某级泵站要求将水位提高水流量为100m3/s,设抽水机的效率为80﹪,则抽水机的功率为______。二、黄河断流新原因材料一: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大都把黄河断流的原因归结为人类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为了开发资源,乱开垦土地,破坏生态植被。因而,一会儿退耕还林,一会儿又是保护植被,但还是没能有效抑制黄河断流问题。材料
6、二:困扰国人多年的黄河断流的成因,在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终于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黄河源区黄河断流主要是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据预测,今后黄河发生断流的频率还将增高。研究显示,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一是青藏高原隆升,河流侵蚀下切强烈,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含水系统遭到破坏,湿地、湖泊缩减,造成水资源调蓄能力降低。当冬季地下水调节量不足以维持径流时,出现断流;二是植被退化,土壤涵养水分能力降低;三是气候原因,冬季极低温造成河流“连体冻”式断流。1、黄河源区黄河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____A、地下水 B、冰雪融水 C、湖泊水 D降水2、黄河源区黄河
7、最稳定的补给类型是____A、地下水 B、冰雪融水 C、湖泊水 D、降水3、青藏高原隆起的原因是____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分离的结果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的结果C、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挤压的结果 D、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挤压的结果4、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黄河源头河谷形状的变化大势是__A、U型谷→V型谷 B、V型谷→U型谷C、V型谷中部变得更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