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10850
大小:231.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5-20
《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者简介刘武祥(出生于1988年9月1日),陕西安康人,现就读于陕西省商洛学院,原中文系学生,现为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地理科学班的学生。研究易学已有15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对传统易学中的各种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探究,寻找和发展与当今党国大政方针政策相符合的各种易学经典理论思维。21易经中的三大和谐思想【摘要】中国思想史上,《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是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伟大经典,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易经中体现着丰富的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体现着人与自然、人际之间和谐的思想,体现着人的养生之道、建宅安居之道等。这些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是构建
2、和谐文化的思想源头。【关键词】:《易经》;传统文化;和谐社会;儒家;仁爱。【内容提要】本论文综合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党和国家提倡弘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易经》文化经典是我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中很多现实性的思想理论都是极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生活所服务的,对它的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本论文将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要论述,以找到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的充分易学理论点并赋之实践为宗旨。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二,《易经》对和谐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三,易学与和谐的社会建筑思维一、易学与中医养生和谐21易学认为“生气畅理气则易、气顺则无恙也”中医的宗旨亦是“
3、理气并调阴阳”,其认为凡疾皆源于五腑(即五脏)。阴阳又是易之核心,其要求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医理论也讲求:“阴阳平衡,精神乃至;阴阳决离,精气乃绝;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医之道,亦不离阴阳;生之本亦本于阴阳,阴成形、阳化气”等这样的治病和养生之理。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经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的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那么,阴阳调和的观念显然与和谐的易学思维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易传·说卦》上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身,离为目,艮为首,兑为口”,这是在传统医学时代以占断病所循按的依据,故有“易医同源”之说。经过
4、长期的研究和探讨,我们找到了易学与中医养生间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本文将从内外两部分来讨论二者之间的辩证和谐关系。(一)对内:易学讲求练修养、提内气;我们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论述。(1)肉体调息部分:我们知道,繁衍与中华大地本土的道家学派,其发展的精髓中,就有对于人的身体本身与理气修养的关系的详细论著,其将人体易以“小周天”21的整体修养分为三大部分(即上丹、中丹、下丹)以寻求内留生气,外状阳气的八卦滋生之法,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再有如易经上讲“步履者身健,久卧者体瘫”这样的重要的中医运动学观念也是符合当今我们提出的和谐养生之道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并没有按八
5、卦理论将脏腑分为八类,而是采用五行学说的模式,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并与自然界的相关事联系起来,对整个人体和有关自然事物进行五行归类,建立起以五脏为核心的人体功能模型;这是一种符合人体生理实际的易学实践法。在《灵柩·九宫八风篇》中将自然界分为九个方位(中间方位不用实为八方),即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的八方九宫模型将八宫九个方位与人之五脏六腑相匹配,故生《易经》卦象指导下的人体“象”的系统。如下表(即八方八藏对应表):八卦艮震巽离坤兑乾坎八方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八藏大肠肝胃心脾肺小肠肾(八方八藏归位表)当然,无论是五脏配五方还是配八方,都是相数符号模型规范下的产物,这种方位规定也体现了中国
6、人的思维特征,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往往又与脏相生理功能符合。中国人早21就有一种注重动态功能轻视实体构造的思维倾向,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的脏器虽然形状不同,结构上没什么联系但却有相同的功能和性质,于是就将他们归为一类;例如,心脏跳动与脉搏就被分为同种性质的运动,而从舌头和面色上又可以反映心的情况,这又恰恰是易经的神秘与其养生的创新所在,更符合了和谐养生的内在要求。(2)精神提升部分:众所周知的易经名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乾乾,夕悒若厉、无咎、收敛蓄聚,积厚立业”等等,这种精神作用也正是中医所讲求的精神和意识治疗和养生法的神奇作用,讲求用内心的作用,让人的思想得以和谐,譬如现在的精神病医
7、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而易经的六十四卦卦爻本身也追求其变化的平衡和和谐,卦辞也反映出重要的和谐思想成份。如《比卦》的卦辞提出了比附亲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正”,而且是“永正”。《比卦》六二爻说:“比之自内,贞吉。”此爻以阴居内卦之中位,柔顺,中正,又与外卦九五阳刚相应。《易经》作者以此立象,意在说明比附亲和首先应注意群体内部的和睦团结,应恪守正道,发自内心;外部关系的协调也是一样。对外亲附时,也应坚持纯正的动机,如此而往,结果定然吉利。所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