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003279
大小:6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5-20
《新农村建设规划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林镇振兴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新农村建设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建设目标。振兴村做为盟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动员全体村民,凝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完成建设生态和谐新农村的艰巨任务。特制定振兴村2015-2020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可以统筹来自各级部门的公共资源,加速振兴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希望上
2、级有关部门及广大村民对此规划提出宝贵意见,使其不断完善,实现农业最强、农民最富、农村最美的宏伟目标。一、基本情况1、发展概况振兴村位于乌新高速公路阿尔本格勒处东25公里,距新林镇区45公里,音德尔镇区90公里,东与黑龙江省龙江县景星镇隔河相望,南与巴彦扎拉嘎乡白庙村相邻,西与本镇太平村相接,处于乌尔其根河和罕达罕河交汇处,行政面积20.34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屯,下设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36户,总人口1300人。耕地总面积16227.6亩,水浇地12700亩,退耕还林5156.1亩。人均耕地面积12.5亩。12牲畜总头
3、数7550头只口,其中,牛存栏1250头,羊5000只。该村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种植地膜玉米1.27万亩。振兴村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4.0℃,年平均降水为400—460毫米,活动积温2400—2600℃,无霜期为115—125天,最大冻土深2.7米。地势平坦,处于大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属浅山丘陵区,土层较厚,土层厚度在0.5—1.5米。2、经济发展情况振兴村主要经济来源于农业,全村耕地1.62万亩,有川甸地1.2万亩,近几年来,多以种植地膜玉米为主,平均产量在750公斤以上,2012年在东北“玉米王”挑战赛上,
4、参赛地块亩单产达到了2198斤,素有“中国北方玉米吨粮第一村”的美誉。全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好,2012年投资600万元的5000亩财政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和2014年投资960万元的7000亩节水增粮项目,已将全部的12000亩水浇地改造成高产高效的节水灌溉农田,为下一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可靠保证。振兴村是典型的农牧结合村,全村现有种养结合户16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7%,全村农牧业总产值2400万元,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500元。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状况。12振兴村现有农业、牧业、农资、粮食收购
5、等各类合作社7家,入社成员覆盖全村,其中鑫振兴农业专业合作社2014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2000亩,承担了200亩甜菜的试验示范和1000亩玉米高产创建任务,入社成员达到了185户;金友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羊存栏达到2000只,带动养殖户40户。全村现有种植大户(种植面积100亩以上)70户,养殖专业户7户。4、公共事业、文化发展情况振兴村辖3个自然屯,神景公路贯穿全村,是全村唯一的硬化路面,其余均为乡村砂石路。通讯、电视普及率100%,没有普及网络。村委会建设面积260平方米,农民住房均为砖瓦房,生活燃料以秸秆为主,村内有
6、一所小学,有村卫生室一处,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8%以上。振兴村民风淳朴,业余文化丰富,有农家书屋60平方米,图书1500册,有村业余老年秧歌队和男子篮球队。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振兴村集体经济还很薄弱,农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提高农民素质任重道远。1、种植、养殖技术还不够先进,与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的联系不紧密,依靠传统的品种和种植技术,不能获得新技术带来的高效益。122、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牧业合作社规模较小,设备简陋,还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采购和销售还没有与市场有效的对接,只能被动的接受市场价格
7、。3、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村里产业结构单一、没有村办企业。无论是公益事业建设还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依靠国家项目的支持。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集体土地获得的少量收入,无法获得对村实施全面建设的自主权利。4、分田到户后土地调整难度大,实施规模化生产难度高,实现土地全面流转时间长。5、居民生活环境差。神景公路是贯穿全村的唯一一条硬化道路,目前也是面目全非,村内道路全部是砂石路,风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是振兴村的真实体现。村里没有整体规划,也没有集中的垃圾处理点,村内垃圾遍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6、农
8、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比较低下,没有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文化素质提升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原则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区、盟、旗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2的要求,以改变村容村貌为突破口,以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