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908530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15
《教育论文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
2、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针对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提出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
3、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针对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义,提出高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学校体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即将步入社会前的这个既短暂又关键的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
4、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习惯和能力。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意义 1.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机械化、自动化取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交通电信的现代化,缩短了人们之间空间距离;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家用设备的电器化,大大减少了人们身体活动的机会和日常生活中的体力活动;食物构成的改善,人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越来越多;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
5、平衡遭到的破坏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地危害了人体健康,造成了肌肉萎缩、适应能力降低、机体退化等“现代都市病”和“现代文明病”。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最好的办法就是终身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调节和愉悦精神生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能够强身健体,使人们保持生命力,提高有机体的工作和适应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体育健身还能够消耗人体内过剩的营养,维持营养的供需平衡,使人们保持健康的体魄、健美的身材,并使人们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终身体育是现代生活方式的需要 近年来,人们对生活方式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
6、讨。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电的发明和利用、汽车进入到家庭等,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人们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迫切要求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另一方面,现代生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人们余暇休闲时间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由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作为能够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愉悦心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实人生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身体机能和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的重要手段,很自然地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
7、容。 3.有利于大学在人才产出系统增值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据对我国知识分子的调查显示,平均寿命为58.52岁,比同期人口短10岁,直接降低了科教兴国的人才效益。据1995年发表在《中国体育报》上的一份对一千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各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有90%的人体育锻炼意识淡薄,既无体育锻炼的能力,又无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与大学体育不无关联,大学是个体在校系统学习的最后阶段,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关键时期。如果大学体育培养了个体终身体育思想,必将避免上述调查类似情况的出现,从而
8、使大学体育在人才产出中增值。 二、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1.转变学校体育教学观念 高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市场化趋势,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划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 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点,符合大学生身心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