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703034
大小:80.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5-05
《简论我国隐性采访的法律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简论我国隐性采访的法律规范我国隐性采访的法律规范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我国隐性采访的法律规范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名誉权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法,有关新闻传播业的法律规定分散于宪法、专门法和众多的行政法规中。由于相关的法律规定比较分散、笼统和模糊,缺乏针对性,不少新闻从业者在具体职业行为中并不清楚我国目前法律规定的禁区,对法律规定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把握,有可能因不熟悉相关规定而触犯法律法规。比如,我国目前《民法通则》和一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人格权、隐私权等做了明确规
2、定和保护,但不少新闻从业者对这些具体规定知之甚少或者理解不透彻,在职业工作中漠视这些权利。因此,将这些分散的法律法规条文集中归纳到隐性采访的规范中,给予论述和提醒,很有必要。本文所称的参考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条文包括我国的宪法、专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 一、刊播与公共利益无关的公民肖像,需经当事人的同意,并不得用于营利或商业目的,否则可能会侵犯公民的肖像权。 参考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二、刊播与公共利益无关的
3、公民隐私,需经当事人的同意,否则可能会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参考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理由的解答》(法发[1993]15号)之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3]《最高人民法院
4、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理由的解释》(法释[2001]7号)第一条: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三、涉及当事人或社会组织形象的报道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不丑化或侮辱等;拍摄、图片编排不采取侮辱、丑化或能引起此联想的方式,否则可能会侵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名誉权。 参考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条文: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理由的解答》(法发[1993]15号)之七: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
5、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理由的解答》(法发[1993]15号)之八: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文章反映的理由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反映的理由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理由的解答》(法发[1993]15号)之九: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
6、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以上是从公民或社会组织的人格权方面,综合了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范。虽然这些不是专门针对隐性采访所做的法律规定,但记者属于普通公民,不具有任何特权,也应该遵守这些法律。 在隐性采访中,对于严重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可以不经行为人许可进行拍摄录音。行为人由于实施了损害公共利益的非道德和非法行为,他的一部分人身自主权利相应退缩,也就丧失了对他人未经许可摄录自己不良行为并且加以传播提出异议的权利
7、,不可阻拦传媒的正当披露。①这就是说,只有在个人的私生活涉及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或者出于公共利益的合法理由,隐性采访才具有合理性,并获得保障。出于公共利益是隐性采访获得合法性的依据之一。② 但是,公民或社会组织的行为没有侵犯公共利益,其肖像、名誉、隐私等并非必须为社会公众所知晓。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若将其肖像、名誉、隐私等公开传播,那就有可能侵犯公民相关的人格权。③即使公民或社会组织的行为与公共利益有关,记者在对其形象的描写、拍摄和编排等都要客观准确,而不能利用技术手段对其形象进行歪曲、丑化或者侮辱。 四、无论未成年人是否损害公共利益,不直
8、接披露该未成年人的隐私。刊播的信息涉及未成年人的隐私,须进行技术处理,如使用假名、模糊影像、语音变声等,使其不被辨识。 参考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条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