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思路及答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思路及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谈论的问题拿到文章之后,首先迅速地阅读一遍,确定它谈的是什么问题,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大致提到些什么材料。例2010年的山东卷高考题《人生的四种境界》: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
2、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
3、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
4、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
5、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通读全文,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语言标志(即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同一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迅速地抓住文章的话题,即“人生的四种境界”。谈了人生“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道德境界”的特点及内涵,而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二、细读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总结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的方法细读时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明确文章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中心话题的,即要分层理解,概括
6、出每段的段意来。在概括每段的段意时,首先要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此时我们还应该抓住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来分析,即关注每段的领起句、总结句及承上启下的关联句,因为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每段的中心。2.掌握在议论时都用了一些什么论据(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例2010年课标全国卷B《金石书画漫谈》一文,第一段论述中国书法艺术渊源时,把书、金、石、画进行了对比,目的是在突出突出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第二段在论述“书法演进的种类”时,又把真书、篆书、隶书、草书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
7、,明确书法演进的种类;第三段对真书艺术的兴盛进行评述时,引用了唐太宗、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以及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的例子,证明了真书艺术兴盛的原因及表现;第四段谈书法艺术的作用价值时,用“法书”、“书法”、“书道”、“书艺”及“尺牍素书,千里面目”证明了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更加明白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及他的写作意图。而命题者也是围绕上述问题来设计题目的,例如第2、3题。以上几个问题就是围绕观点、材料和方法出的,因此只要我们掌握了这种文体特点,
8、那么就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了。三、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要准确完整地答好问题,也要注意答题的技巧。1.审清题干首先要对题干做一番分析,明白问的是什么,指向哪些段落,即答题区在哪里。这样在答题的时候,范围清楚,目的明确。例如2010年山东卷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个题目的审题关键是“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