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76249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5
《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理性思考,摘要:基于大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求理性思考人文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文就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途径做出探讨和设想,试图为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大学文化自觉人文教育问题途径一、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众所周知,我国大学教育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狭隘、封闭的功利思想导致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当前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较差,审美人生与积极的人生观教育实效性低,有些学生殊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人与人之间靠外部的契约维持
2、在一起,而无内在人格灵魂的沟通,其结果是道德的边缘化、道德秩序的崩溃,使受教者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扭曲的异化现象;年轻的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片土地有可能一无所知,对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3]。由此看来,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迫切需求。 当今大学教育的根本弊端毋庸置疑,即施教者给予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技法训练及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至于最为根本性的东西,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人生、民族使命感、积极人生观等教育在高校中没有提到应有的位置,学生的物质化、功利化表现越来越明显。想要扭转局面,人文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3、因为它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人的自信,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理想。有人会说这些本该在义务教育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应拿到大学来谈,但要明白文化自觉和人文教育都是对人的关心,塑造人格的完美,以人为最终目的,贯穿人的一生。因此,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应有它所承担的责任,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点上不应相互推脱责任。二、中国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问题和内在困难,追本溯源,我们可以试图在其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寻求症结所在。(一)人
4、文教育课程的纲与目问题中国大学目前对人文教育有一种普遍的误解,亦即不把人文教育课程看成是学校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仅仅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不是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通选课来着重建设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选课的范围和数量,似乎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因此可供选择的通选课门类越全、课程数量越多,那么人文教育就搞得越好。这是抓目不抓纲的做法。目前的实际结果往往是,通选课的数量越多,学生就越不当回事,因为反正不是主课,而且一般都很容易混学分,而各院系对这些通选课同样不重视,学校本身也不重视。如果继续按照这
5、样的方式去发展人文教育,我国大学发展人文教育的努力实际将只能流产,再过十几二十年,也不大可能有什么结果。(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问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精神层面上是一致的,而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文理分家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文科、理科、工科等几大门类之间,各自封闭,泾渭分明。加强人文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人文类课程,更不是凭人文类课程教师的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人文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性思维,而科学教育也要探索和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只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文教育。(三)人文教育中的西学与中学问题推动
6、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必然会重新面临一个问题,人文教育应该着重中国的人文教育传统,还是西方的人文教育理念,或是走晚近美国时髦的所谓杂多文化主义教育[4]?笔者主张人文教育要中西并举,但反对将多种没有经过检验过的东西塞到课程里的所谓杂多文化主义教育。在本土文化意识淡薄的背景下,做好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创造、转化工作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如果盲目排斥优秀外来文化,过度追捧本国文化,不免矫枉过正,流于狭隘。对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都应本着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态度,使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民族的人、世界的人。三、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的途径与设想今天中国所有
7、的大学都在学习美国模式,但实际只是学其皮毛,并未学到其根本。因为中国大学从未问过,美国大学的根在什么地方?其实问题极易回答,是文化之根。而大学的人文教育又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所以大学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如何构建它的人文精神。从中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要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优化课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门类、学时数、学习要求、课程建设等方面,关注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5]。在教学计划中,有意
8、识地设置一定的跨学科课程,开设兼顾人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