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644966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5-04
《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尚处于发掘和培育阶段,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少,管理经验缺乏,企业文化缺失等不利因素。引进适用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实现技术自立;积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创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团队精神,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等是培育和提升中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轿车业迅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我们在为中国汽车企业快速发展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企业与跨
2、国汽车企业在各方面尤其是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轿车企业还不大,不强,不精,在生产规模、技术研发还是品牌、企业文化与管理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不但无法与欧美等汽车强国竞争,就是与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也相距甚远。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只有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二、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1.技术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靠引进。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尤其是关键零部件技术几乎仍属空白,历来靠引进国外技术。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虽纷纷与外国合资,以获取外国先进的技术,但事实上,中国合资汽车企业的
3、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销售轿车、轻客共计249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仅占25%,而自主品牌中自主开发的仅占5%。 2.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知名度不高。当前,活跃在国内主流车市场上的汽车品牌如奥迪、大众、别克、丰田、本田等多为外国知名品牌。我国自主品牌如长安、奇瑞、吉利、哈飞、中华等,多属于中低端产品,知名度、美誉度都不高。在汽车行业权威统计数据中,轿车企业30家,15家为中外合资企业,所生产的品牌均为外国品牌;另外15家,真正属于民族品牌的轿车总产量约38万辆,尚不及排名第一的上海大众(39.6万辆)一家,占国产汽车总的
4、市场份额不到9%。这其中固然有历史原因,但很大程度仍是中国汽车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不强,导致中国汽车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不高。 3.企业管理能力差,对外方依赖性强。在股份公司中,控股份代表一定管理权,但控股权并不一定等于管理权。中国汽车企业在与外国跨国公司合资的过程中,虽然形式上掌握了50%的控股权,但由于中方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又缺乏,需要依赖外方的帮助。而跨国公司则由于具备充裕的资金、关键技术,又有品牌、信誉、人才等优势,在合资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控制权,中国汽车企业则失去了控制权,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属,不能真正独立的决策,也就不能真正
5、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不能建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汽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1.我国汽车企业起步晚,正处于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汽车工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100多年时间里,经过了数次设计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项非常成熟的产业。以美国为例,汽车企业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已相当完善,形成了三大巨头企业。但美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两千多家汽车企业共存的局面,现有的完善的汽车市场是经过百年的竞争、联合兼并而形成。反观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即便从1953年兴建一汽算起,也不过50年时间,况且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时间,经过短
6、短几十年发展想迅速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是不现实的。中国汽车工业必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市场的不断成熟而不断的成长、进步。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而实现某些跨越,但某些阶段则是必须经历的历史过程。 2.政府对汽车企业长期过度保护。政府对汽车工业的保护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对整个汽车产业的保护,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地方汽车企业的保护。中央政府曾对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企业实行高关税保护,进口关税曾达180%~220%的水平,直至2006年才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过度保护产生的高额利润诱使各地纷纷大上汽车项目,恶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组织结构;同时,由于高额关税保护,使我国的汽车企
7、业逃避了国际汽车企业的竞争压力,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内在创新的动力,忽视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地方政府的保护则加剧了这种现象。地方政府在汽车行业利润高时则纷纷建立汽车项目,使得汽车这一本来应是高进入壁垒的行业壁垒降低,从而形成我国汽车企业数目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的情况。 3.跨国公司的限制。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引进外资与技术之路。合资固然能换来我国汽车业整体制造、管理、销售水平的提升,但始终无法跳出“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合资的形式给我国带来的绝大部分只是外方的生产许可证。我们虽然在控股上占优势,但不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