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初步研究

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初步研究

ID:9644782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04

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初步研究_第1页
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初步研究_第2页
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初步研究_第3页
资源描述:

《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初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初步研究【关键词】针刺[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对脑电生理的即时影响。方法:随机分三组分为“人中”、“合谷”、“足三里”三组,进行针刺不同穴位研究。结果:分二大组:第一组为原图在正常范围或边缘状态者,共197例,针后均无变化。第二组为不同程度异常者共73例。结果第二组改善46例,占63%,无变化者27例,占36.9%。P<0.05,有意义。结论:不同疾病针刺后引起的脑电图改变不同,相同疾病不同穴位针刺后引起的脑电图改变也不相同。[关键词]针刺;脑电图;即时影响我院脑电图室与针灸科合作,于2003年1

2、0月至2005年5月期间,对所有检查脑电图者又愿意参与本研究的按顺序排列分三组进行针刺穴位引起的脑电波改变,进行观察,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共270例,其中,男156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16/12岁。所有病例按检查顺序排列随机分三组分为“人中”、“合谷”、“足三里”三组,进行针刺不同穴位研究。其中,“人中”组117例,“合谷”组75例,“足三里”组78例。1.2方法所有检查者在完成常规描记后即进行针刺,于刺穴同时进行描记1min施以手法后,不再留针,3min后再描记1min,然后对针刺前后的脑电活动进

3、行对比观察。手法:根据不同穴位及体质分别进针为3分至1寸,进针后各左右捻转3次,上下提插3下。1.3观察改善:原图有异常波形,即散发或局灶性较多φ波,σ波或尖―慢、棘―慢波等,经针刺后消失,间隔3min后再描记1min不再出现者;无改变:针刺后其原图基本相同,无改变者。2结果分二大组:第一组为原图在正常范围或边缘状态者,共197例,针后均无变化。第二组为不同程度异常者共73例。结果改善46例,占63%,无变化者27例,占36.9%。现按穴位对第二组即不同程度异常组结果比较,如表1。表1按穴位分类结果比较组别(略)3讨论

4、1959年冯应琨等[1]曾对针刺与癫痫病的脑电图关系进行观察。1982年中医研究院陈克彦[2]等也有类似研究。1985年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部针刺原理研究室何晓平等[3]用动物造模青霉素致痫观察脑电图表现并进行针刺后改变的实验性研究,都一致认为针刺可抑制异常波型的发放。本组正常范围及边缘状态脑电图197例,三个穴位针后均未发生变化,与各家报告基本相同[1,2],因此,我们认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针刺并不会引起有害影响,最少对中枢神经的电活动调节有其适应性,对外界的刺激,起调整、平衡,以保持正常功能,中医一贯认为针灸可起“有

5、病能治,无病能防”,并可增强体质的作用。另外,在病人身上表现出副作用少。中枢神经过敏是人体的主宰中心,而且是最敏感、最先、最易起反应的器官,直接刺激,尚不能起不良或特殊反应,对其他系统相应来说,就更为安全,为此优于药物或其他某些疗法的一面。在73例异常脑电图中,针后即获改善,为46/73,有效率为63%,P<0.05,与陈氏[2]针后:62/103,何氏[3]灸后63.3%有变化基本一致,从本实验性观察,更进一步充实针刺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理论依据。从表2对各种不同疾病针刺后引起的脑电图改变,也因病而异,如对癫痫放

6、电有明显抑制作用。相同疾病,采用不同穴位,其效果也异,这与陈氏[2,5]观察结果相似,也与临床上取穴方法相符;陈氏对不同穴位所起后果之比为:有变化∶无变化=人中为4∶3(本组为32∶12),合谷为25∶42(本组13∶10),足三里为13∶15(本组为1∶5),能有一定差异,但规律相同。何氏[3]的观察对痫样放电的影响,督脉组(风府、筋缩)较肢体上的合谷,外关效果好(与本组一致),何氏等认为可能与神经解剖位置有关,盖督脉分布于脑、脊髓沿线,离中枢神经系统较近,刺激信息易传入而影响其活动,因此效果也较佳。中医认为“督脉搏

7、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是诸阳活动之总汇,督脉经气阻滞,则可发生脊背强直,癫痫发作,故刺督脉以治痫症,效果较为明显,何氏报告为督脉组有效达80%,合谷、外关有效为25.8%,与陈氏及本组规律一致。本组病例,针刺合谷、足三里均采用右侧,在正常或异常图形中,均未能表现出导联的改变,张氏等[6]认为:刺激身体一侧穴时,都能够对双侧皮层产生基本一致的影响,因此不能把针刺看为简单的神经上下行通道,通过针刺影响皮层的易化作用,可以用药物对网状结构的阻滞,分析针刺对皮层易化作用的特征与其直接刺激网状结构对皮层

8、易化效应相似,可以认为网状结构是针刺作用途径中的重要环节。一般认为针刺手法“补”=兴奋=弱刺激;“泻”=抑制强刺激(当然并非绝对),因而神经过敏上起的作用不同,有时甚至可得出相反的后果,很可能是由于体质、耐受、疾病等的不同,而手法相同,作用却异,这正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之一,若能通过穴位选择,根据年龄、体质、疾病等掌握恰如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