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应用要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应用要点 樟子松具有诸多使用价值,尤其是具有耐旱的特性,常用于抵御风沙、保持水土.随着人工造林技术的发展,樟子松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但依旧存在着某些问题,如成活率没有保障、树种太过单一等.从近些年种植状况来看,樟子松人工林曾出现一定的衰退,这就要求必须对其培育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1樟子松 樟子松属松科松属,是一种高度在15m-20m之间的常绿乔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大兴安岭和内蒙古海拉尔西南一带.根深、喜光、耐寒耐旱,可在庭园栽植,也能用于绿化;树干挺直高大,硬度高、纹理直,含有大量树脂,可供提取松节油.木材可
2、做家具,也可用于船舶制造、房屋建筑.花期在5、6月份,雌雄同株,雌球花多呈紫褐色,雄球花为黄色.针叶微扁,长度在5cm-9cm之间,营养价值较高.樟子松不但用途广泛,而且寿命较长,有必要掌握其人工林培育技术. 2樟子松人工林培育技术应用要点 2.1采种育苗 (1)采种.樟子松的采种期较长,球果成熟期多在9月中下旬,一般成熟后会在树上挂7至8个月.其生长地冬季温度低,极易折断树枝,对母树不利,不适合采种.春秋两季是采种的最佳时期.由于球果果鳞较厚、硬度大,不容易开裂,所以为尽快脱粒采种,可选择露天日晒的方法.或在干燥室内脱粒,需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否则会影响到种子的生命力
3、.贮藏时,应带有大约10%的含水量. (2)育苗.樟子松适应力较强,在干旱的砂地或土壤水分较少的地区都能生长,通常选择沙壤土及灌溉便利的地方作为育苗区.为防止幼苗被立枯病侵害,育苗区的土质不能为粘土,地下水位也不能太高.先对土壤进行消毒,然后整地,按照5000Kg/亩的量施洒有机肥,接着才能播种.多选择在春季,平均地表50m处温度为10℃比较适宜,可采用撒播或条播的方法.若是发芽率至少为80%的一级种子,每亩播种5-6Kg.播种结束后为避免水分快速蒸发,应覆盖一层约1cm厚的腐朽质土,并且需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有一定的湿润度.若育苗区风速小,有较好的灌水条件,可以省去覆草环节
4、;但是在干旱地区必须覆草,设置防风障.春季播种后,两周左右便会出苗,这期间需做好除草和防鸟工作,可喷洒果尔除草剂等.出苗后要采取措施预防立枯病. 2.2植苗造林 (1)合理选地.造林选地时需综合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考虑,按照实际情况安排纯林或针阔混交林营造.根据樟子松特性,在沙地、砾石沙土地区或土层贫瘠地区都能够成长,以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为佳.但在林冠下,或排水不畅的粘土区,则不适宜造林. (2)科学整地.采用直径50cm、深度35cm的穴状整地法,整地工作多在造林前一年的秋季开展.新推耕地土质疏松、杂草较少,可以随整随造.根据地形、土质等条件科学合理地配置种植点
5、. (3)选择壮苗.造林意义重大,为保证高成活率,充分发挥造林的价值,应选择优良苗木.严把质量关,确保苗木质量符合要求.苗木要有专门人员管理,选苗有荫棚,包装后方能运输.另外还要做到假植有覆盖,按照规定制度合理发放苗木,避免浪费现象,苗木的领出退回要有明细账目. (4)精细栽植.栽植工作极为关键,需按照程序逐步进行.若栽植区杂草少且土壤条件较好,可用苗木蘸泥浆后,采用窄缝栽植法,以免出现窝根的情况.穴植造林法对于侧根较发达的苗木比较适合,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栽植.首先需保证苗木的完好无缺,罐内有足够的泥浆,且不会出现漏穴现象;其次需刨好穴洞,苗木根系要舒展,在植苗换土后踏实,
6、确保穴面的平整.须注意的是,栽植过程中穴洞深度要适中,苗木不能歪斜、窝根,禁止大把拿苗或靠穴壁栽植.同时还应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包括个人检查、彼此检查、局场抽检等.造林过程中也应实时检查质量,并做好验收工作.需保证合格率在98%以上,一旦发现密度或合格率不符要求的情况,需及时处理. 2.3适时造林 造林多在春季开始,在干旱风大的地区也可采用雨季造林的方式.提前两周完成苗木的原床切根工作,等到新根分化后便可起苗,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营养钵造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多在各种条件均良好的地方使用.造林需遵循一定的程序,先阳坡后阴坡,先小苗后大苗,先山顶后山脚. 2.4合理密植 樟子
7、松纯林的造林密度要根据相关规定设计,每公顷大约栽植3300株到4500株,防护林一般采用株行距1.5m1.5m,用材料采用2m1.5m.在流动沙丘地及半固定沙丘栽植樟子松,关键是保护幼树免受沙埋及风蚀侵害.首先应栽植固沙的植物,然后载进行造林.沙地载樟子松主要用小坑靠壁栽植法,同时强调要深栽. 3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 3.1幼林抚育 抚育年限一般为4年6次,即2、2、l、1原则.山地造林,松土除草要与培土结合;沙地造林,后期可割大草留草带.以防冬春起沙,在风沙干旱地区,造林当年及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