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5706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25
《2016粤教版语文必修三第18课《诗词三首》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词三首》教案设计者:黄泽麟【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习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理解诗歌主旨。(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法、探究法,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重点难点】鉴赏感受三首诗词中诗人真挚的情感美;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教具安排】VCM多媒体平台、白板【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虞美人》一、导入由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导入,歌曲唱得凄婉而动人,那这么动听的歌曲是由谁写的呢?现代的歌曲,用的却是古代的词,作词者是南唐李后主李煜,今天我们将学习
2、这一首词,一起走进这位末代国君的情感世界。二、知识梳理。(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情况)1、作者简介——绝代才人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尤以词著名,词尤为五代之冠,其前半生豪华奢侈,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善于用白描的手法书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抒情率真自然,语言明净
3、优美,凄婉动人。2、写作背景——薄命君主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牵机药酒被毒死,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3、听朗读音频,注意字词的读音,把握朗读的感情和节奏。4、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三、整体感知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
4、2、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乡之苦四、问题探究(一)分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对人生厌倦的慨叹:春花秋月本是良晨美景,但诗人作为亡国奴、阶下囚,苦难悲愁,度日如年,对此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反而怨问何时何日才是了结。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即作者怀念的是什么?物质上: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一国之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指春风,表示季节更替,“又”则说明囚宋后又过了一年
5、,时光飞逝,这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渐破灭!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思念家乡,想念亲人。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这是以水喻愁的设问句,化无形的愁思为有形的江水,以滔滔不绝的江水比喻无穷无尽的忧愁,非常贴切含蓄地表达出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拓展:写“愁”的名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
6、尽许多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二)、总结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思想和情感?诗歌通过词人对故国的思恋以及对现实的思考,今昔的鲜明对比,抒写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四、小结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五、作业:背诵《虞美人》,预习《书愤》。《书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亘古男儿
7、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二、知识梳理1、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