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195128
大小:496.5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8-04-21
《平谷区府前街18号改扩建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抗浮锚杆施工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平谷区府前街18号改扩建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抗浮锚杆施工方案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31.本工程的特点和关键施工技术分析32.工程承包范围、内容53.编写说明54.编制依据6第二章施工总规划71.施工部署指导思想72.总进度计划控制83.现场组织机构84.主要工程量91.施工准备102.施工总平面图布置11第四章CFG桩复合地基处理及抗浮锚杆技术设计121.CFG桩复合地基设计122.抗浮锚杆设计12第五章主要施工机械配置及用电计划13第六章劳动力动态分配14第七章材料进场计划及试验计划151.材料统计及进场计划152.工程物资试验计
2、划153.工程物资试验方案154、工程物资试验资料整理16第八章施工进度计划171.总体施工进度计划172.工期保证总措施173.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措施18第九章专项施工方案191、CFG桩施工方案192、抗浮锚杆施工方案24第十章质量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261.质量目标2640共40页第页平谷区府前街18号改扩建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抗浮锚杆施工方案2.质量保证体系263.质量管理制度274.质量控制制度305.质量控制方法31第十一章安全保证体系及实施措施331.安全施工管理体系332.专项安全措施35第十二章与业主、设计、监理、
3、总包、土方之间配合381.与业主之间的协调配合382.与设计单位配合383.与监理单位配合394.与总包单位配合395.与土方单位配合396、竣工收尾阶段的配合和管理措施4040共40页第页平谷区府前街18号改扩建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抗浮锚杆施工方案第一章工程概况1.本工程的特点和关键施工技术分析1.1工程简况⑴ 工程条件工程名称平谷区府前街18号改扩建项目工程地点平谷城区府前西街与林荫南街交汇之东南角,原平谷区老财政局院内建筑设计概况该工程由办公楼、配套商业及地下车库组成其中拟建办公楼为16层,建筑高度80m,配套商业为地上1
4、~2层;拟建工程均设三层地下室,与场地东南侧三层纯地下车库基础标高一致,基础埋深约12.5m基础埋深-12.50m工程内容CFG桩、抗浮锚杆施工建设单位北京盛祺投资有限公司根据设计院要求,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需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要求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450,应满足建筑物最终沉降量不大于100mm,倾斜值不大于0.0015的要求。基础抗浮采用抗浮锚杆,满足基础抗浮要求,抗浮荷载标准值为45kPa。⑵地层情况根据勘察单位现场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按照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将拟建场区本次勘察深
5、度50.0m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第四纪一般沉积层二大类,并按地层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一步划分为7个大层,现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各土层的基本特征综述如下:人工堆积层粉质粘土、粘质粉土填土层:黄褐色,湿,可塑,含少量砖灰渣、植物根;该大层厚度一般为0.50~2.80m;①1房渣土:杂色,中下密,含砖头、灰块,工业垃圾。第四纪一般沉积层②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褐黄色,很湿,软~可塑,少云母,氧化铁,结构较差;层间夹有粘质粉土②1层及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②2层;该大层厚度一般为3.70~6.10m;③粉质粘土层:灰色,很
6、湿,软塑~可塑,少云母、有机质;层间夹有粉质粘土③40共40页第页平谷区府前街18号改扩建项目CFG桩复合地基、抗浮锚杆施工方案1层及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2层;该大层厚度一般为5.60~7.50m;④粉质粘土层:褐黄~褐黄(暗)色,很湿,可塑~硬塑,少云母、有机质;层间夹有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④1层;该大层厚度一般为5.10~9.50m;⑤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褐黄色,很湿,可~硬塑,少云母,氧化铁;层间夹有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⑤1层及粉砂⑤2层;该大层厚度一般为1.40~9.50m;⑥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层:灰色,很湿,可塑~硬塑
7、,少云母、有机质,结构较好;层间夹有砂质粉土、粘质粉土⑥1层;该大层厚度一般为1.70~11.70m;⑦卵石层:杂色,密实,亚圆形,D大为8cm约占10%,D一般为2~4cm约占45%,中粗砂充填;层间夹有细砂⑦1层;此次勘察终孔于该层。场地地层结构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⑶水文地质条件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共发现3层地下水,各层地下水类型及钻探实际测量水位标高见下表:层号地下水类型地下水静止水位(m)测量时间水位埋深水位标高1上层滞水2.10~2.6526.00~26.602012/7/16~2012/7/212潜水19.60~21.
8、607.14~9.113承压水34.6-5.89第一层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的垂向补给,以蒸发及地下侧向迳流方式排泄;且地下水在场区分布不连续,水量空间分布不均衡;其水位年变化幅度为1~2m;第二层地下水,主要为越流及侧向补给,以越流方式排泄,其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