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方法论文摘要思想政治这一鲜明的标题,告诉我们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健康的人格。那么我们政治教师如何达到这双重目的?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面对新教材的普遍推广,中学政治如何上好初中思想政治课,适应新教材,真正使政治课活起来,让学生对于政治课做到“乐学、善学、勤学”。这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值得深思的问题。它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新时期政治教师的一次考验。本文从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多一些新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少一些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三个方面,联系教学实践做了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摸索。 关键词:教师学生上好 思想政治课方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不光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严肃而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更突显出我责任的重大。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单一,有些教师采用“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方面形成了死记硬背,为考试服务的现象,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根
3、本不重视政治科的学习,即使教师事先进行单元复习,划分一定的学习范围或各种不同类型的练习题,他们总是应付了事。教师的“满堂灌”或“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了深感“枯燥无味”,逐渐地失去了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性强,比较枯燥抽象,教师要上好这一门课,很不容易。非下一番苦功不行。那么,在这一方面,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探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
4、创造性思维能力。我的目标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我学生优异的成绩,这成绩不光是文化课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所以,我立志:要使每一堂思想政治课都精彩。 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家长式的说教,融洽师生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 目前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师生间常有误解甚至矛盾,特别是农村学生,相对比较内向,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往往容易造成隔阂。再加上我们某些教师人文关怀上的不足,一方面,关怀的思想流于形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对话,教师走不到学生的心中;另一方面,关怀的眼光过于狭隘。在教学实践中,关注“两
5、头”忽视“中间”的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教师对所教班级的“中间”学生名字都叫不上来,就更谈不上了解这些学生了。即使是对所谓“好生”、“差生”的关注,其更大程度上是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另外,关怀的方式较为随意,更有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师本着“我批评你是为你好”的观念,在批评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所谓善意的关怀而随意侵犯学生隐私,无视学生心里的想法,对学生造成实际上伤害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大家都知道,从中学生年龄特点来看,学生若不喜欢哪一位老师必然会不喜欢他所
6、教的科目。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自然会对老师所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想要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必须首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融洽师生关系。 为了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使师生之间的情感更加融洽,教师应经常利用课前、课上、课后、课外时间与学生多沟通。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交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学习、生活情况,征求他们对老师教学的意见
7、、建议和要求,和他们谈一些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一方面既容易把握学生的脉搏,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亲近感和信赖。其次,应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和方式方法,恰当运用课堂用语,讲究语言的艺术,特别是教师要发自内心的教导、祝福会使学生们深深地感到一份温馨,一份情意,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上好思想政治课,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创造有利的情感条件。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少一些“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这
8、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必备条件 现实中,我们往往会见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同学课间讲起“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本·拉登、奥运会之类的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时,情绪激昂,可一旦上政治课就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政治教学过于注意理论的传授,而远离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感到学政治只是“为了考试而不得不学”,政治离他们好远,导致烦学、厌学、弃学。实践证明,只有适合学生“口味”而又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