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40672
大小:10.52 MB
页数:65页
时间:2018-04-15
《小麦增产模式攻关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余部长在<全国粮食高产创建及增产模式攻关推进落实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4月29日,蚌埠)在粮食连年增产、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的背景下,需要我们超前谋划,寻找新的增长点,特别是适应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依靠科技进步的研究开发、集成试验、推广应用的高效发展路子。在理念上,要坚持问题导向,体现前瞻性、引领性。---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的研究成果,能够引领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走向。要适应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要求,真正做到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推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机械
2、化。农业部近期有关增产模式攻关的论述在目标上,要坚持需求导向,体现先进性、可持续性。要以生产需求为导向,重点解决制约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的关键问题。要以效益需求为导向,着眼于现代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趋势,突出生产省工省力、效益好的技术。这方面,也要注重两点:一要体现先进性。这是第一位的。模式攻关研究开发的技术,一定要是最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刚搞出来就落后。比如说,增产模式攻关与推进信息化的问题,就是要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成果来提升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做到精准化、标准化、可视化,真正是现代化的农业。二要体现可持续性。增产模式攻关的重要目标是高产高效,但还要
3、体现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做到生产发展与生态安全协同推进。比如,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要把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结合起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发展的可持续。农业部近期有关增产模式攻关的论述在路径上,要坚持协作导向,体现力量的整合、资源的集聚。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单靠哪个部门、哪个行业不行,需要整合各方力量,集聚各方智慧,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格局。重点是推进“两个结合”:一是行政与科研结合。要用行政领导的视野、科学家的头脑,协力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组织发动、方案制定、政策争取是行政的事,技术研发、瓶颈攻关是专家的事,各有分工、各
4、有侧重,方向一致、同向用力。二是科研与推广结合。开展增产模式攻关,要着力解决好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科学家在实验室研发的技术,要像工业项目的中试车间那样,通过农技推广部门试验试点,验证成熟,尽快转化,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部近期有关增产模式攻关的论述在方法上,要坚持梯次导向,做到“抓一块、盯一块、谋一块”。开展增产模式攻关,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首先,要“抓一块”。把现有的成熟技术和看得准的先进技术组装配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先行先试,“积小改而成大新”,在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中发现短板
5、,再组织攻关。其次,要“盯一块”。前面讲的抓的一块是成熟的技术,现在要盯的一块是不完全成熟的技术,现在我们列出的八大攻关任务,就是要紧盯的一块。需要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展攻关实现突破,研究储备一批可在今后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再次,还要“谋一块”。我们的专家和科技人员,也要有战略思维,提早谋划一批基础性、前瞻性的科研项目。基础研究没有十到几十年的积累不可能出重大成果,不能急功近利。重大战略新技术,涉及粮食安全的新科技,是引不起、买不来的,要靠自己的力量潜心研究,在抢占技术制高点上不能落后。模式攻关与高产创建有的地方把增产模式攻关等同
6、于高产创建,觉得就是换个提法,还是搞一些现有技术的示范,没有对前瞻性新技术进行试验试点。有的地方把增产模式攻关简单化地理解为常规的技术推广,只在多施一把肥、少浇一次水上作文章,没有在技术瓶颈攻关上下功夫。高产创建是对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组装,并且已经实践证明,这些技术成熟可行,可以在面上大面积示范推广,具有常规性。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则:一是针对这些年高产创建过程中大家反映还不成熟的技术或技术模式要进行再完善;二是当前已经在实验中产生了许多新技术,需要集成试验;三是按照中央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原则,需要创新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等。它具有
7、“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双重特征。二、小麦增产模式攻关的相关案例案例一:应对暖冬造成的大面积冻害安徽省高产攻关取得的经验分析:十一五期间,计划增产50亿斤。2005年秋种开始在9个小麦主产市实施。小麦生产中的问题(生产需求,问题导向)技术上:一是春性品种面积大,二是耕种粗放播量大,三是一炮轰施肥群体大。表象上:分蘖缺位,根系不良,冬季冻害,旺长倒伏。扩大半冬性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十五”时期,沿淮淮北地区以皖麦19(半冬)、豫麦18(春性)或矮早64系、偃展4110(春性)为主,半冬和春性品种比例约为1:1。•“十一五”以来,半冬性品种烟农19、皖
8、麦52、济麦22、淮麦系列、周麦系列等为主,半冬性品种比例近100%,其种植区域跨过淮河。扩大半冬性品种的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