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993539
大小:126.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4-14
《两宋时期的义冢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两宋时期的义冢制度(上)张邦炜 张忞所谓义冢,简而言之,即掩埋无主尸体或战死军人的公墓。义冢又称义阡,在宋代还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漏泽园。对于两宋时期的义冢制度,前人语焉不详,近人只是在论述当时的火葬习俗时附带提及。有鉴于此,本文试图略加探讨。一、始于何时义冢制度始于何时,人们历来看法不一。宋人徐度《却扫编》卷下断言:漏泽园之法,起于元丰间。清人顾炎武《日知录》卷15《火葬》则认为:漏泽园之设起于蔡京,不可以其人而废其法。这两种说法虽不无道理,但并不确切。徐度、顾炎武二人的说法有相同之处,他们都认为漏泽园之法即义冢制度始于宋代。宋代号称“为治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
2、尤为切至。”[1]应当承认,两宋王朝为解决贫民死无葬身之所的问题,曾采取措施并费力不小。绍圣年间,苏轼《惠州祭枯骨文》称:朝廷法令,有掩骼之文;监司举行,无吝财之意。[2]绍兴年间,监登闻鼓检院范冈上奏说:国朝著令,贫无葬地者,许以系官之地安葬。[3]从中不难看出,北宋建立之初就有允许无地贫民死后安葬于官地的规定。同时按照《宋刑统》的有关条文,“因穿地而得死人,其尸不限新旧,不即掩埋,令其暴露”,将受到“徒二年”的惩处。[4]直到南宋中期,《庆元条法事类》卷77《服制门·丧葬》一方面严禁亲死不葬:诸父母亡,过五年,无故不葬者,杖一百。另一方面要求地方政府无偿为贫民提供葬地:
3、诸客户死,贫无葬地者,许葬系官或本主荒地,官私不得阻障。这类笼而统之的规定毕竟缺乏可操作性,于是两宋王朝推行义冢制度。但徐度、顾炎武之说并不确切,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可证。首先,义冢在历史上早已有之,其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汉安帝时,河南尹周畅“收葬洛阳城旁客死骸骨万余,为立义冢。”[5]建和三年(149)十一月,鉴于“京师厮舍,死者相枕,郡县阡陌,处处有之”,汉桓帝下诏:其有家属而贫无以葬者,给直,人三千,丧主布三匹;若无亲属,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识姓名,为设祠祭。[6]足见义冢制度绝非始于宋代,尽管与前代相比,两宋的义冢制度较完备。其次,就宋代来说,义冢既不起于元丰,也
4、不起于蔡京,早在北宋初期已有其雏形。其史实依据,下面将陈述。二、发展过程两宋的义冢制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草创阶段:北宋初年至元丰二年(1079)。北宋初期已有义冢的雏形,前面所引苏轼的文章、范冈的奏疏,即是其明证。至于宋真宗曾推行义冢制度,更是证据确凿。据《宋史》卷178《食货志上六·振恤》记载:天禧中,于京畿近郊佛寺买地,以瘗死之无主者。瘗尸,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其经费来自左藏库,后因财政方面的缘故,“臣僚奏请裁减,事遂不行”,[7]以致“死者暴露于道,见者闵伤。”[8]嘉祐七年(1062)二月,宋仁宗诏:开封府市地于四郊,给钱瘗民之不能
5、葬者。[9]经费从哪里来,是否仍然来自左藏库?墓地是固定的,还是具有临时性?这些都不得而知。当时,开封以外,有的地方也曾推行义冢制度,河东路就是个突出的例子。宋仁宗时,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知州韩琦建立义冢,目的在于改变火葬习俗。其继任者继续执行“官营墓域使葬”的措施。如庞籍免除了义冢的地税,孙贲责成三所寺庙持义冢并为此而“岁度一僧”。[10]但是“人遂以焚尸为耻”之说并不可信,还是“弊(应作美)俗如故”[11]这一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此外,熙宁二年(1069),苏轼在知徐州任上,著《徐州祭枯骨文》:嗟尔亡者,昔惟何人,兵耶氓耶,谁其子孙,虽不可知,孰非吾民,暴骨累累,见之酸辛
6、,为卜广宅,陶穴宽温,相从归安,各反其真。[12]显而易见,徐州这时有义冢。义冢制度在这个时期,处于草创阶段,经费来源不落实,制度又不健全,问题不时出现。如熙宁七年(1074),汉州(治今四川广汉)“灾伤户绝之家有骨骸未葬者三十四户、九十八人。”问题居然拖延五年之久,到元丰二年二月,朝廷才批准了成都府路监司提出的方案:“人给钱二千收瘗,鬻绝户田宅以偿官。”[13]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治标不治本,无法解决百姓死无葬身之所的问题。(二)形成阶段:元丰二年至崇宁三年(1104)。元丰二年二月,开封府界提举常平等事陈向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亲眼看到“积骸蔽野,皆贫无以
7、葬者委骨于此。”他“恻然哀之,明日具以所见闻,请斥官地数顷葬之。”朝廷“即日报可”。[14]宋神宗为此专门下诏:开封府僧寺旅寄棺柩,贫不能葬,负久暴露。其令遂县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葬。无主者,官为瘗之。民愿得钱贷之。每丧毋过二千,勿收息。并且授权陈向“主其事”。[15]陈向建议采取两条措施:第一,在经费上,“以户绝动用钱,经瘗埋之费”;第二,在管理上,“选募僧守护,量立恩例。”所谓“恩例”其具体内容为: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16]宋神宗一概予以批准。“紫衣”是指紫色袈裟,僧人赐紫始于武则天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