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03853
大小:2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8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文化记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文化记忆——阜南县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主要做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11年6月9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阜南县嗨子戏、黄岗柳编成功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入选传统戏剧项目,黄岗柳编入选传统美术扩展项目。 历史悠久的淮河文化造就了阜南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阜南县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申报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截止目前,列入县级非遗12项;市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3项;国家级非遗2项。一、阜
2、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黄岗柳编的基本情况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河上、中游结合部左岸。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座落在该县境内。全县辖29个乡镇,国土面积1768平方公里,人口162万人。阜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省级文化先进县,戏曲、文学、曲艺、舞蹈、音乐、书法、绘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积淀丰厚,源远流长。在淮河流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里,智慧的阜南人民创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嗨子戏和黄岗柳编,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戏曲百花苑和民间工艺的奇葩。1、嗨子戏清乾隆年间,一些能歌善舞的手工艺人在工余之时,即兴演唱当时流行的民歌、
3、小调,后来这种说唱形式逐渐发展为说唱歌舞表演形式,因每句的起唱多以“嗨”字开头,故称之为嗨子戏,又叫嗨剧。解放前,嗨剧演员大都是贫苦农民,多唱些民歌小调和反映劳动者生活的小戏,并以此在沿淮一带演出谋生。为适应流动演出的方便,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表演舞蹈“花挑子”8。演员肩挑两只由百余朵彩花点缀的花篮,在欢乐的锣鼓声中载歌载舞跳起花场。早期的唱腔主要以一些悲调、苦调为主,如《打货郎》、《打长工》、《苦娃子》等。这种自发的演唱活动,深受群众喜爱,争相邀请演出,一些民间班社也相应成立。1956年,阜南县成立嗨剧团,吸收农村嗨子戏老艺人于德法、袁海波、帅业建
4、、周国平、程献珍等传授和整理传统剧目,又抽调周学忠老师整理嗨子戏音乐,在民间打击乐的基础上,配上管弦乐,排练了《打桃花》、《三击掌》等传统优秀剧目。从此,嗨子戏正式搬上舞台。随后相继排演了传统戏《窦娥冤》、《罗帕记》,历史戏《于谦》、《双阳公主》、《御河桥》,以及现代戏《特别代号》、《特派员》等等。阜南县嗨剧团远赴河南省固始、淮滨以及安徽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巡回演出,每到一地都是场场爆满,轰动江淮大地。当时,嗨子戏年平均演出280余场。其中最为值得骄傲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阜南嗨剧团带着新编的《万分之一秒》赴省城演出。演出结束后,时任安徽省委书记
5、的万里同志亲切会见了剧组全体演员,对嗨子戏给予了极高评价。2006年,阜南嗨子戏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黄岗柳编杞柳是我国最古老的种植作物之一,《诗经》中就有“无折我树杞”的诗句。阜南县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沿淮河、洪河、陶孜河有20多万亩低洼地,自古盛产杞柳,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淮濛盛产荆(注:杞柳),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柳编生产开始是为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用结绳打编的方法,把柳条制成一些简单的盛物、盛粮用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间艺人编织技艺逐步提高。清初时期,用柳线作经、柳条作纬,编织出箩
6、筐、提篮、簸箕、笆斗、笸箩、水斗、八角笸箩、安全帽等生产生活用具。这种柳线结合编织技法叫“径编”。为提升柳编现代工艺品位8,编制技师面对国际大市场的需求,坚持不断创新,加大柳编工艺的科技含量,对传统柳编工艺不断“升级换代”,出现了“四大变化”:一是柳编产品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向生活类、装饰类、艺术类、家居类、园艺类和观赏类等现代工艺制品转变;二是编织原料实现了从单纯柳条为主向藤条、草绳、铁艺、木片、竹片多样化原料转变,用于编织工艺品的原材料达到60多种;三是编织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立编、经编技艺向柳木混编、柳铁混编、柳草混编、柳木草铁复合编、别茬
7、编、乱编(意编)、植绒技术及复合技术方面转变;四是产品花色实现了从单一原料色料向多种色彩转变创造出了多材料复合编织工艺,如“编织工艺+图画镶嵌工艺”、“编织工艺+植绒工艺”等,把藤柳与其他原料及绘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制造出壁画类、仿生类、仿古类等产品,产品立体感强,惟妙惟肖,提升了传统柳编制品工艺水平。近两年共设计新产品240多个,其中大部分都被国外客户直接订购。在黄黄岗柳编工艺的展厅停里,各式各样的柳编、藤编等成品不下千种,有灯具、屏风、动物、餐桌、餐椅、摇椅、茶具、沙发、吊篮、花篮、花瓶等等。当地流传着的“编筐打篓,养家糊口”、“金条、银条,不
8、如柳条”、“柳编编来了新房,编来了新娘”等民谣,正是黄岗人世世代代真实生活的写照。在黄岗柳编的积极带动下,目前,阜南县杞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