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713071
大小:12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5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课《我的母亲》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6 我的母亲【导学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形象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柔似水的母爱,胡适先生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的母亲》
2、一文,共同感受这深沉而博大的母爱!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文绉绉(zhōuzhōu) 穈先生(mén) 掷铜钱(zhì) 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牢骚(sāo)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3.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
3、者。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后来的文学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等。4.背景介绍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安徽绩溪人,冯顺弟16岁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当时胡传48岁,前妻曹氏死去十余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没有一个家眷实在不方便,于是续娶冯氏。婚后第三年冬,生一男孩,即后来的胡适,他是冯顺弟的唯一骨肉,在胡适只有3岁8个月的时候,胡传死于厦门,当时冯顺弟只有23岁。她余生守寡,一心操劳家务,处理家族事务,对唯一的儿子悉心教育,终于培养成才。冯顺弟1918年11
4、月去世,享年46岁,当时胡适已经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交流点拨】“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2.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交流点拨】A.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B.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
5、侮辱。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通过具体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品格特征。3.根据我们刚才的阅读,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纲列出来。【交流点拨】一、介绍我的小时候的情况二、回忆我的母亲三、感谢母亲,总结全文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步骤三 品味语言 感受形象1.怎样理解“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
6、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交流点拨】从这句话可见母亲早早就醒来了,但是她不会吵醒我,想让我多睡一会儿。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说明母亲一直保护孩子的自尊心2.“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句中加点词“悔”“急”“真用”怎样理解?【交流点拨】悔:母亲只想教育我,但看到我因此害了眼翳病,非常的懊恼。急:我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内心焦急、发愁。真用:有点出乎意料的味道,“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这只是听说而已,并没有科学的依据,母亲为了医我的眼翳病,已经到了什么都愿意
7、尝试的地步了,她肯用自己的舌头舔我的病眼,这其中饱含了多少的爱啊!由此可见,母亲真的如文中所说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步骤四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交流点拨】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可以说,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