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04679
大小:14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3
《2017沪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2.1《怎样产生交变电流》word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1怎样产生交变电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正弦交流电是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产生的.知道中性面的概念.(2).掌握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及表示方法,理解描述正弦交流电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 (3).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图像,能从图像中读出所需要的物理量. (4).理解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和最大值,能正确表达出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有效值、瞬时值.2、过程与方法:(1)掌握描述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
2、值观(1)充分体会将物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生产的社会价值[教学重点]: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及中性面的特点.[教学难点]:(1)交变电流产生的物理过程的分析.(2)当线圈处于中性面时磁通量最大,而感应电动势为零.当线圈处于平行磁感线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而感应电动势最大.即,有最大值;,的理解.[教学器材]:投影仪、投影片、交流发电机模型[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一、知识回顾教师:如何产生感应电流?(二)进行新课1、交变电流的产生演示1:出示手摇发电机模型,并连接演示电流表. 当线
3、圈在磁场中转动时,电流表的指针随着线圈的转动而摆动,线圈每转动一周指针左右摆动一次.表明电流强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做周期性的变化,这种电流叫交流电.2、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投影显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的四个过程.分析:线圈bc、da始终在平行磁感线方向转动,因而不产生感应电动势,只起导线作用. (1)线圈平面垂直于磁感线(a图),ab、cd边此时速度方向与磁感线平行,线圈中没有感应电动势,没有感应电流.教师强调指出:这时线圈平面所处的位置叫中性面.中性面的特点: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垂直,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最小为零
4、,感应电流为零. (2)当线圈平面逆时针转过时(b图),即线圈平面与磁感线平行时,ab、cd边的线速度方向都跟磁感线垂直,即两边都垂直切割磁感线,这时感应电动势最大,线圈中的感应电流也最大. (3)再转过时(c图),线圈又处于中性面位置,线圈中没有感应电动势. (4)当线圈再转过时,处于图(c)位置,ab、cd边的瞬时速度方向,跟线圈经过图(b)位置时的速度方向相反,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也跟在(图b)位置相反. (5)再转过线圈处于起始位置(d图),与(a)图位置相同,线圈中没有感应电动势. 在场强为的匀强磁
5、场中,矩形线圈边长为,逆时针绕中轴匀速转动,角速度为,从中性面开始计时,经过时间.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如何变化呢? 线圈转动的线速度为,转过的角度为,此时ab边线速度以磁感线的夹角也等于,这时ab边中的感应电动势为: 同理,cd边切割磁感线的感应电动势为: 就整个线圈来看,因ab、cd边产生的感应电势方向相同,是串联,所以当线圈平面跟磁感线平行时,即,这时感应电动势最大值;. 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为:可见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的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即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是以一定的时
6、间间隔做周期性变化. 当线圈跟外电路组成闭合回路时,设整个回路的电阻为,则电,则电路的感应电流的瞬时值为表达式.感应电流瞬时值表达式为,这种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变电流叫正弦式电流.3、交流电的图像 交流电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横轴表示线圈平面跟中性面的夹角(或者表示线圈转动经过的时间),纵坐标表示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4、交流发电机 (1)发电机的基本组成[来源:] ①用来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线圈(叫电枢). ②用来产生磁场的磁极. (2)发电机的基本种类 ①旋转电枢式发电机(电枢动磁
7、极不动). ②旋转磁极式发电机(磁极动电枢不动).无论哪种发电机,转动的部分叫转子,不动的部分叫定子.(三)课堂练习1.讲评作业题(53页练习3.4.5题)(四)小结 1、交流电的产生 强度和方向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做交变电流,简称交流. 2、交流电的变化规律 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为:.感应电流瞬时值表达式:. 3、交流电的图像 4、交流发电机 (1)发电机的基本组成:①电枢.②磁极. (2)发电机的基本种类:①旋转电枢式发电机.②旋转磁极式发电机.1.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
8、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这就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n△Φ/△t2.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感应电动势大小表达式E=Blvsinθ.(五)布置作业:家庭作业与活动:4、5、6[教学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