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8515
大小:72.53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7-09-21
《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08年10月20日 根据《国务院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84号)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武汉实际,制定《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以下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简称为“两型”)。 一、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武汉实际,发挥武汉优势,突出中部特色,以又好又快发展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发展两型产业,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真正把武汉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总体目标 按照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突破、
3、综合配套,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经过4年的努力,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机制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初步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科学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指南,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增长方式和生活模式初步确立。到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0%、12%,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
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主要河流/湖泊水库Ⅲ类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要求,优良天数达到310天以上。服务业比重保持在5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增长显著提高。 到2020年,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符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基本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进
5、一步优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迈入全国前列。武汉在全国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武汉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和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成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成为科学发展、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三)主要任务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主要任务是: ——
6、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带头作用; ——构建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在改革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在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通过发挥以上三大作用,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扩大开放、城市功能提升、城乡统筹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和财税金融支持、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进综合制度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两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切实走出一条
7、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 (一)探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彰显城市生态特色,探索符合武汉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健全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滨江滨湖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起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探索建
8、立不同层面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工业园区,提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建设东西湖、青山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阳逻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做好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青山区、武汉化工新城和阳逻开发区,构建区域大循环经济发展试验区。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钢铁、有色、化工、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