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32098
大小:2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3-31
《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班级:267辅导教师:张翠红小组成员:冯璐、王思敏、李子薇报告人:冯璐2011、6、9一、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与别于传统媒介的语言形式。它起源于网络,传播于网络,有拼音或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组成,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并迅速流传起来。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除了“杯具”,还有“GG”、“MM”、“BT”等。通观学生作文中使用的网络语言,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数字或字母的简称,比如“7456”代表“气死我了”,“886”代表“拜拜咯”,“+U”意为“加油”;比喻,如“腹黑”是指表里不一的人;
2、谐音,“喜欢”叫做“稀饭”;还有一些流行新语,“打酱油”的意思是“不关我的事,不予评价”。在前不久的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某省赛区的150万篇参赛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使用了诸如“努力ing”等网络语。对于网络语言是否应该被广泛使用,人们的态度褒贬不一。二、研究目的通过对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和中学生在写作中使用网络语言的影响进行分析,使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有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或学习中正确、合理的使用。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四、研究结果我们对我校100名同学发放100份问卷,收回88份,调查网络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情况。调查问卷及结果如下:调查问卷及结果1、您经常使用网络媒体吗?A几乎是每天(
3、40%)B经常但不是每天(45%)C只是偶尔(11%)D几乎不上网(4%)2、您知道:吃放ing、给力(gelivable)、亲、哦了、顶、赞、沙发、BT、潜水、886等网络新词的含义吗?A都知道(36%)B大部分知道(50%)C少数的知道(14%)D完全不了解(0)3、您使用过网络新词吗?A经常使用(14%)B偶尔使用(64%)C很少使用(12%)D从来不用(0)4、您了解的网络新词大多属于什么类型的?A科技类的(6%)B表达个人情感的(54%)C政治、经济类的(23%)D其它(22%)5、您对于中学生在日常交际(包括线上线下)中使用网络新词有什么看法?A很赞成(9%)B有时喜欢,有时不喜
4、欢(68%)C无所谓(13%)D反感(0)6、当您周围的朋友使用您听不懂的网络新词的时候,您会不会觉得自己落伍?A一定会(8%)B可能会(35%)C很少会(35%)D绝对不会(22%)7、您和长辈交谈时是否使用过网络新词?A经常用(10%)B偶尔用(10%)C很少用(34%)D从不用(46%)8、您周围的非同龄人对于您使用网络新词的看法是?A赞成(6%)B有的赞成,有的反对(37%)C没意见(51%)D反感(6%)9、您在使用网络新词的过程中有没有被别人误解过?A有(32%)B无(68%)10、您觉得中学生使用网络新词对传统文化会不会有很大的侵蚀作用?A非常大(14%)B一般(27%)C不是
5、很大(50%)D没有侵蚀作用(9%)11、您认为有关部门应对网络新词采取规范措施吗?A做出使用规定,积极进行干预(18%)B有所为有所不为(73%)C顺其自然,任其发展(9%)12、您使用网络新词的场合是?(多选)A网络交际(聊天、发帖、写博客等)[73%]B日常寒暄谈话中(32%)C谈论社会新闻热点时(14%)D发泄情绪情感时(23%)E写作时(9%)F无论什么场合想用就用(14%)G其它(5%)13、您使用网络新词的目的是?(多选)A省时省力(32%)B追求时尚新鲜(27%)C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59%)D幽默风趣(36%)E表达情感、宣泄情绪(23%)F反映社会现象新闻焦点(0)G其
6、它(0)从1、2、3、8、9题都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都知道网络语言,并且使用过网络语言;从第12题看出在各种场合中同学们都有使用网络语言,有的甚至用于写作中;对整份调查结果分析,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反对使用网络语言的,但也有一部分同学是比较赞成的。为什么基于汉语运作的网络世界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第一:网络对话匆促。远程的对话交流需要在瞬间完成,有的同学QQ中有一百多个好友,如果同时对话的话,几乎没法表述完整,所以常选用缩略型符号类的语言表达,会简易快捷一点。第二:输入软件问题。大部分同学常用全拼输入软件,自己的普通话有方言缺陷,再加软件词库不完善,所以会以误为正。如:你看VCD用什么软件?超级结巴
7、(超级解霸)。你饭量大吗?我嘴多(最多)时吃8个馒头。我先下去了,886!挖难(晚安wanan)你怎么这么多愁善感?一点也不像滑稽(花季)少女。第三:标榜自我之路。高中生常有叛逆、特立独行的冲动,会积极使用新鲜的网络语言,甚至主动创作,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不去理会母语规范的问题,一味追求一种新奇、陌生化的效果。第四:虚拟掩饰本质。中学生不喜欢在网络中展示自己真实身份,网上又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所以他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