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06190
大小:47.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3-30
《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梳理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痴chī想 诱yòu惑 喧xuān腾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huàn)幻想 (shùn)瞬间 (níng)凝成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二、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三、文学常识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
2、是王家新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啜chuò泣 纳罕hǎn 峭qiào壁 目眩xuàn 颤chàn抖 闷mēn热 屡lǚ次。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训(jiè)诫 瘦骨(línxún)嶙峋小心(yìyì)翼翼 (sǒng)耸立3.解词。(1)纳罕:惊奇,诧异。(2)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二、重点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
3、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三、文学常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第三课蝉收敛liǎn零落聒聒 guō卑beī微 一丝不苟gǒu宽恕shù 第3课生命 生命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地 糟蹋zāotà 庸碌lù小憩qì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āo)骚扰 (gū)辜负3.解词。(1)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2)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3)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4)应许:答应。二、重点
4、句子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三、文学常识 《生命 生命》的作者是台湾(地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第4课紫藤萝瀑布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瀑pù布 迸bèng溅 忍俊不禁jīn盘虬qiú卧龙 伶仃língdīng 绽zhàn放穗suì 伫zhù立 仙露琼浆qióng 沉浸jìn2.解词。(1)忍俊不禁:忍不住笑。(2)伶仃:孤独,没有依靠。二、重点句子
5、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三、文学常识1.《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时代)女作家宗璞。2.散文按表达方式分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散文最重要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第5课童趣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童稚zhì 拟nǐ作 藐miǎo小 鹤唳lì 怡yí然 土砾lì 壑hè 癞lài虾há蟆ma2.解释下面的词。(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 (2)徐喷以烟
6、徐:慢慢地。(3)鹤唳云端 唳:鸟鸣。(4)以土砾凸者为丘 砾:瓦砾、小石块。 (5)以丛草为林 林:树林。(6)兴正浓 兴:兴趣。(7)方出神 方:正。(8)驱之别院 驱:赶。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项为之强 强通僵 解释为僵硬4.本课中有的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写出两至三个。并解释其现在的意思(1)成语:明察秋毫 意思是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形容视力极佳。(2)成语:怡然自得 意思是形容安适愉快而满
7、足的样子。(3)成语:庞然大物 意思是形容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二、重点句子1.用原文填空。(1)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2)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点拨:注意“藐”“壑”等字笔画较多。(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夏日的蚊子声音像雷鸣,我自己把它比作成群的
8、仙鹤在天空飞翔。(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4)见二虫斗草间。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三、重点段请默写《童趣》一文中作者叙述童年趣事“观蚊如鹤”一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