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生成原因与解决方法.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生成原因与解决方法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常表现的社交行为之一。本文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展开深入研究,分析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生成原因,从而提出正确防范与有效干预措施,以期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定义国外学者认为攻击性行为较为复杂,其包含结果、程度、目的以及方式,且与行为外的实施人员以及接收人员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大部分学者主要是根据行为者及其行为表现来定义攻击性行为,在客观阐述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当前诸多学者认为攻击性行为的显著特点是存在伤害性的。由此可见,攻击性行为主要是给别人带来伤害的举动或刻意的行为。同时,攻击性行为常会伴随一定的不满以及恨意,其存在较强的负面情绪。因此,我国诸多学者将攻击性行为定义为对别人存在有意的伤害意图,且不被社会允许的各项举动。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生成原因(一)家庭环境因素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的氛围和结构等,对幼儿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成长阶段十分常见的行为,其与幼儿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首先,家长教育观念不当。家长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成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幼儿学习、模仿的范本,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部分幼儿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一旦幼儿出现不符合家长要求的行为,就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惩罚,依靠暴力、吼叫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幼儿生成攻击性行为埋下隐患。其次,家长溺爱幼儿。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部分家庭把幼儿宠成“公主”“王子”,使幼儿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养成蛮横、霸道的性格。再加上祖辈对幼儿过度的爱和保护,造成幼儿经常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常常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从而养成推卸责任、怪罪他人的坏习惯,不利于幼儿良好性格品质的形成,对幼儿与同伴交往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幼儿是否会产生攻击性行为。若幼儿长时间处于冲突以及矛盾的家庭环境中,幼儿极易养成不好的社交习惯,在遇到其他矛盾时,不会进行正确的沟通以及处理,常会采用暴力的形式解决,幼儿攻击性行为显著增加。(二)幼儿园环境因素首先,一日教学活动设置不科学。《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孩子一日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动静相间。”但是很多幼儿园不能遵守相关规定,让幼儿一直处于一个空间或长时间剧烈运动,造成幼儿情绪过于兴奋,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其次,幼儿园游戏条件有限。在幼儿进行区角游戏过程中,由于游戏不足,幼儿常会因分配不均而争抢、争执。幼儿情绪过于激动,无法自控,就会大大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与此同时,游戏空间过于狭小也会导致幼儿之间出现冲突和摩擦。
最后,幼儿园教师处理不当。在发生攻击性行为后,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制止和管理,很容易导致攻击者变本加厉;被攻击者由于没有得到公平对待,就会下意识地以同样的方式去攻击别人,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个班级的社会风气。教师作为幼儿的引领者和指导者,必须积极引导幼儿,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提高其人际交往技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的了解和关注,对待幼儿过于严格和强硬,只要幼儿出现错误,就对其大声呵斥和辱骂,长此以往,致使幼儿敏感、自卑、缺少自信心,进而嫉妒伙伴,更易形成威胁性关系。(三)视觉污染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低,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多为模仿,因此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周围环境对他们影响较大。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200名4~5岁的儿童进行了有关视觉污染的试验,并根据他们的反应情况,将他们分为了四类。结果显示,在这四种类型的儿童中,第二、第四类幼儿受到轻度视觉污染(无或只有轻度视觉污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并且与同伴正常交往。而第一、第三类幼儿则受到严重视觉污染(有或只有中等和重度视觉污染),他们与同伴交往时出现了攻击性行为。这些结果表明,从出生到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环境视觉信息对儿童产生的影响非常大。此外,一些受到小朋友欢迎的动画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接受了真善美的熏陶,但也无意间播下了暴力的种子。如相关报道指出,一些孩子仿照《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故事情节,实施危害同伴人身安全的暴力行为。(四)幼儿个体因素幼儿长时间在园内生活,会逐渐适应园内的环境,但大部分幼儿自控能力稍差,再加上幼儿具有好奇心较强、活动能力较强等特点,在身心各方因素驱动下,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概率显著增加。同时,幼儿个体存在差异,像喜爱哭闹的幼儿要比文静的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特点(一)发生比较频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幼儿行为展开分析,自身经验的缺乏导致大部分幼儿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其攻击性行为发生得较为频繁。(二)身体攻击多于语言攻击
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主要采用身体攻击的方式,这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存在密切的联系。低龄幼儿的语言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就会增加语言攻击、减少身体攻击。(三)攻击包含敌意幼儿实施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占有某种资源,其与幼儿的天性密切相关。再加上幼儿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其攻击性行为常存在伤害他人的目的。随着幼儿年龄逐渐增加,幼儿接受相关教育之后,可以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合理的调节,进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四、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解决方法相关科学研究表明,认知水平高和身心发展成熟的人会更多地为他人考虑,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而幼儿由于认知水平低、身心发展不成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鼓励幼儿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一)创造适合幼儿成长的良好环境1.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和睦且有爱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幼儿充满爱心,学会和别人友好交往。幼儿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来建立自身的行为习惯。所以,家长应该在全面了解幼儿内在需求的基础上,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榜样,打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2.幼儿园环境为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幼儿园需要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交往环境,要求幼儿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要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予以更多的重视,及时处理,使幼儿意识到攻击性行为是错的。同时教师应关心班上的每一位幼儿,使每一位幼儿都能体会到老师的关爱,用爱消除攻击性行为。
(二)释放幼儿爱玩的天性部分家长从保护幼儿的角度出发,拒绝其户外玩耍的请求,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出现情绪压抑的问题。幼儿情绪无处宣泄,就会想尽办法释放情绪和压力,就有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所以,家长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尽情地玩,释放孩子的天性。(三)强化榜样作用在活动中,对每个幼儿的进步,老师都要马上鼓励或当众表扬,以此加强幼儿的前进动力。例如在美工活动中一名幼儿忘记带蜡笔,因为内向,没有跟老师和同学讲,而是哭了出来。同桌的小朋友在发现情况后,将自己的小蜡笔递了过去并让他使用。老师目睹了这一幕,在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对同桌幼儿的行为当众赞扬,并请其他幼儿为其喝彩以示激励。老师恰当合理地进行赞扬或鼓励,有助于幼儿成长,调动幼儿学习良好行为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四)正确引导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耐心和幼儿进行交流,缓解幼儿的攻击性情绪,了解幼儿攻击他人的原因,据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指导,从而使幼儿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能。综上所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成因多种多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抑制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我们要努力提升幼儿认知水平,使幼儿学会表达自己、释放情绪和压力,并学会控制情绪,从根本上解决攻击性行为问题,使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的同时,培养其积极向上、团结友好的合作精神,促进幼儿快乐、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