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4097
大小:50.46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4-09-04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离开它。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石。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 ,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遗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迎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释互补,便凝练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材料二: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自己长辈的尊重和对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想,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找寻回来。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超脱世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 ,太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已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炼面前依旧无畏。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互利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摘编自《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是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最终求得精神心灵自由,逍遥自在。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学习、借鉴了儒家的思想。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 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老子的持续性思想多有吻合,是老子等先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C.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D.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5.结合材料来看,先秦儒家思想中哪些内容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A2.A3.D4.①例证法,举例《易经》,来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②引证法,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独特的民族精神;③喻证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等。5.①要有善良仁慈之心,追求道德完善。②胸怀宽广,要有宽恕之心。③追求高远,要以天下为己任。④要讲究孝悌,营造和谐社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过于绝对,原文是“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可见,原文说的不是“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C.“不能有任何作为”错,由原文“我们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可知,庄子的超然是指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不是指行动。D.“学习、借鉴了儒家的思想”错,由原文“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可知,墨子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是与儒家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 .“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错,无中生有。由原文“儒、道、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及以哪个流派为主。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可知,材料一的第一个分论点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D.论证的是材料一的第二个分论点“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故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遗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分析,以《易经》《道德经》《庄子》为例,是运用了例证法,以此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深刻的哲学智慧;根据“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分析,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酬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名言,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伟大的民族精神。材料一第一段中,作者说“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人……”。而中华传统文化是抽象的精神,显然不可能是具体存在的人,这里是运用了喻证法,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老祖母”“老祖父”,来说明其与我们的紧密联系与重要关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二写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先贤教导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幼,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结合“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可知,我们要保持善良,善于学习,追求道德完善。根据孔子“仁”的内涵,有“孝悌之道”“忠、恕”,孔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可知,我们要懂得孝悌之道,胸怀宽广,有忠恕之心; 结合“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可知,我们要意志坚强,追求高远,以天下为己任。结合“墨子……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可知,儒家思想中也有提倡宽容、和谐,从而追求和谐社会的思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看护孙犁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女看护。“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地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地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地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坠沫走过去。中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地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坡高水急,道狭村稀,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只有从沙滩上和过河的踏石上留下的毛驴蹄印或是粪块,才断定是人行的大道。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坑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一九五○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文本二: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梨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梨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B.小说主要讲述刘兰精心护理伤员的故事。“我”是小说的重要角色,也是故事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C.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如面对熟透了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就体现了部队纪律的严明。D.小说运用补叙手法借老康的话叙述了刘兰悲惨的身世,介绍了刘兰童养媳的身份,为下文刘兰与老四互相怜悯埋下伏笔。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注重环境烘托作用,“坡高水急”“道狭村稀”“毛驴蹄印”不仅表现了高山的荒凉,也体现了战争形势的艰难。B.小说结尾“我”接到大队来信,组织要求“我”必须转移。这时大风大雪的天气暗示着抗战凶险及前途的迷茫。C.文本二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D.孙犁先生以其独具特色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8.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刘兰身上有哪些孙犁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9.孙犁被称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在语言风格、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描写等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荷花淀派”小说特征的理解。【答案】6.D7.B8.①要求进步,积极进取。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参加,投身抗日洪流中,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②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顽强坚韧,勇于担当)。在反“扫荡”转移中搀扶负伤的“我”,并悉心照料,毫无怨言。在组织上两次把我转移时,刘兰在荒凉凄冷、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③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热心助人,与人为善)。虽然有过悲惨的童养媳的人生经历,但她依然主动热心帮助老四等村庄中的青年妇女,给她们讲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习惯,给她们的后代造福。9.①淡化个体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以刘兰为代表的在艰苦环境中热爱学习,追求进步、不畏困难的女性群体形象,表现人情美、人性美、情操美。②淡化故事情节,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没有正面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③环境描写情景交融,营造意境的诗意美。富于想象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④主题情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与乐观主义精神。虽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但是不着意写残酷的战争场面,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表现在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⑤语言清新隽永、简洁质朴,充满诗意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补叙”错误。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顺叙,小说主体情节完整,而“刘兰的身世经历”是在文中插入叙述,属小说基本事件之外的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故属于插叙。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前途的迷茫”错误。大风大雪的天气暗示着抗战凶险,并不能体现前途的迷茫。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由原文“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地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可知,部队动员小看护,刘兰不顾婆婆阻拦坚决参加,投身抗日洪流中,在斗争中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体现刘兰要求进步,积极进取。由原文“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坑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可知,在反“扫荡”转移中搀扶负伤的“我”,并悉心照料,毫无怨言。在组织上两次把我转移时,刘兰在荒凉凄冷、恶劣的环境里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体现刘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顽强坚韧,勇于担当)的精神。由原文“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可知,虽然有过悲修的童养媳的人生经历,但她依然主动热心帮助老四等村庄中的青年妇女,给她们讲卫生课,改变她们的生活习惯,给她们的后代造福。体现刘兰传播文化,引领新风(帮助他人,改变生活/热心助人,与人为普)的精神。【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体裁特征的能力。由原文“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可知,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淡化个体人物形象,不刻意雕镂人物形象,而是重在体现人物内在美。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以刘兰为代表的女性群体形象,她们很多人是童养媳,但是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刘兰坚决参加看护任务,学习上进,追求进步,带领那些妇女们学习卫生知识,把文化带给了这个小山村,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情操美。由原文“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可知,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淡化故事情节,不追求情节的波澜起伏。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讲述故事,没有正面叙写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由文本一原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等语句可知,文中多处描写了环境,情景交融,意境灵动,富于想象力,通过优美的景物,给人以美好的感受,表现美好的人物内心。所以,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擅长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情景交融,营造意境的诗意美。 由原文“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梨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的化身”可知,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代表作家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属于抗战题材,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不大具体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残酷,也不着意表现人物的苦难与心灵的重负,而是通过一些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美”和“善”来表现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表现在百姓对抗日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所以,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作品主题情感具有诗意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与乐观主义精神。由原文“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等可知,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作品充满画面感,语言清新隽永、简洁质朴,充满诗意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鲁乱,孔子适齐。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定公十四年,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三处是。于是乃相与发A徒役围孔子B于野C不得行D绝粮E从者F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姓,是有着共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的总称,上古有八大姓。氏,是同一姓的不同分支的名称,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B.“若必师之”的“师”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意思相同。C.六艺,文中指周朝教育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与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D.“二百余年不绝”与《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两句中的“绝”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年少有名,德才为人称道。幼年时就爱玩礼仪类游戏,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聘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年长后学音乐同样沉迷其中不能自拔。B.孔子为官有道,治理效果卓著。他做管理粮仓和牲畜的小官能恪尽职守;做中都宰一年,四方皆欲效仿;做大司寇参与国政三个月,鲁人路不拾遗。C.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始终积极入世。离开鲁国十四年间虽然经常陷入窘境,犹如丧家之犬,然而却一直没有退却,坚定不移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D.孔子晚年归鲁,潜心整理典籍。有感于周王朝礼崩乐坏而整理《书传》《礼记》,删减编定《诗经》并配乐歌唱,整理《易》卦辞,作《春秋》。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14.孔子晚年著书立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CDE11.C12.A13.(1)现今楚国是个大国,前来聘请孔子,孔子如果被楚国重用,那么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2)前往移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安家的孔子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14.①孔子要把残缺的《诗》《书》补全,让它们流传下来;②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著书立说;③孔子喜欢《易》,因此给其中的篇章做了序;④孔子想要让自己的学说流传后世,于是作了《春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他们双方发动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够行动,断绝了粮食。随从人员都饿病了。 “发徒役”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而“围孔子于野”则是状语后置句,“于野”是“围”是后置状语,故可在其后断开,即C处;“不得行”与“绝粮”是他们被围困后的两种不同结果,存在先后关系,故可在D处断开;“从者病”另起主语“从者”,“病”是谓语动词,故可在其前E处断开。故选CD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说法正确。B.说法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意为拜……为师,向……学习。句意:你一定要拜他为师。/我跟随他并向他学习。C.“与韩愈《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意思相同”错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乐》六部经书。D.说法正确。断绝/横渡。句意:两百多年都没有断绝。/他并不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还没成年就被鲁国大夫聘为自己儿子的老师”错误。原文的表述是: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并没有说被鲁国大夫聘请。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今楚,大国也”,判断句;“孔子用于楚”,被动句;“用事”,掌权。(2)“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定语后置句,“往从冢而家弟子及鲁人”;“家”,名词作动词,安家;“因”,于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诗》《书》缺。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可知,孔子要把残缺的《诗》《书》补全;结合“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可知,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著书立说;结合“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可知,孔子喜欢《易》,因此给其中篇章做了序; 结合“子曰:‘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可知,孔子想要让自己的学说流传后世,于是作了《春秋》。参考译文: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于鲁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在幼年时玩游戏,常常摆设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时的礼仪动作。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病重将要死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如今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难道他不就是贤达的人吗?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长大后,孔子曾经做过季孙氏家的小官,管理仓库,出入的东西都称量公平;曾经做过管理畜牧的小官,养的牲畜肥壮繁多。鲁国动乱,孔子就到了齐国。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韶》乐,学习它,三个月连肉味都尝不出来,齐国人都称赞他。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各地都来效法治理之法。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国政务,参与国家政事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最终不能任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鲁国。孔子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杀孔子,就砍倒了那棵大树。孔子只得离开。有弟子说:“应该快速离开!”孔子说:“上天赋予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来到郑国,和他的弟子们失散了,一个人站在郑国的东门口。有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憔悴颓丧像一只丧家狗。”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然地笑起来说:“对啊!对啊!”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楚国就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的大夫商议说:“现今楚国是个大国,前来聘请孔子,孔子如果被楚国重用,那么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双方发动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起来。孔子不能够行动,断绝了粮食。随从人员都饿病了,没有一人能起来,孔子却讲诵诗、弹琴唱歌不停止。孔子离开鲁国共十四个年头才返回到鲁国。孔子的时代,周王朝已经衰弱,礼崩乐坏,《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依次编订《书传》,所以《书传》《礼记》都是通过孔子传授下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掉重复的,选出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孔子都配乐歌唱它。孔子晚年喜爱《周易》,给《彖》《系》《象》《说卦》《文言》等卦辞做了序文。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材教育,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说:“我的主张不能推行,我用什么东西留给后世呢?”他就凭着鲁国史官的记载编写了《春秋》。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服丧三年。前往移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安家的孔子弟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去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二百多年了还没断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B.李诗的一、二句描写: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消融,但画面整体给人以凄凉和寒冷的感觉;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D.李诗一、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16.两首诗都传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但传达感情的方式却不相同,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传达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答案】15.C16.①李诗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②高诗巧借曲名传情,高诗拆开了“梅花落”的曲名,仿佛江南梅花开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虚实结合,高诗三、四句既是写实,描写风传笛曲,一夜声满关山;也构成了虚景,仿佛风吹故乡梅花,将香和色洒满关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营造了温暖而静谧的气氛”错误,李诗形容沙似白雪,月如秋霜,气氛是凄寒的。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诗人情感分析的能力。 李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用动作直接传情:笛声响起,征人不约而同“回望”,通过一个拟想中的动作来写思乡之情,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高诗,“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答案】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②.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③.浴乎沂④.风乎舞雩⑤.江水流春去欲尽⑥.江潭落月复西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庶、壹、雩、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阴暗坚固的牢狱中,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悠然自得。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是: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然选择了赴死。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如果改成逗号,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吗?请说明理由。19.能不能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改为“从门缝中射进一米阳光”?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18.影响。因为从上下文的意思看,冒号后的句子是对“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所以必须用冒号,逗号没有这一作用。19.不能,两者含义不同。“一米阳光”意思是让人去把握现在可以得到的东西。“米”是指长度,“束”是指范围,文段是介绍油画,无法明显体现阳光的长度。只有“一束阳光”的照射,才能“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同时,“一束阳光”比“一米阳光”更有力量感,更能表达出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划破黑暗、驱赶愚昧、带给人类社会光明和希望的意蕴,因此,“一束阳光”更为恰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首先说明有影响。 冒号常见的作用有:用在称呼语的后面,提示提起下文;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语的后边,表示提取下文;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用在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以总结上文。根据原文,冒号后的内容是对前文“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而逗号仅仅表达句间的停顿,所以不能更改。【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首先说明不能替换。“一米阳光”是一个典故,是说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终年云雾缭绕,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美丽的爱情;意思就是让大家去把握现在可以得到的东西,追求一瞬间的真爱。现在,一米阳光被更多人赋予了更加积极向上的含义,一米阳光,就如它的字面意义一般,在那种阴暗的角落里总会到达的一抹光明,令人向往,为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根据文意,此处用“一束阳光”更恰当,因为该语境需要的不是表示长度的“一米阳光”,而是需要表示范围的“一束阳光”,只有“一束阳光”的照射,才能“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同时,“一束阳光”比“一米阳光”更有力量感,更能表达出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划破黑暗、驱赶愚昧、带给人类社会光明和希望的意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①”这一主题的诗歌非常之多。因为在古代,虽然通常认为男耕女织应是社会的常态,但是在大多数的时间中,②,而男子镇守边关或者建造宫殿,彼此都是分离的。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③,所以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这一主题的诗篇。《诗经》从开始就有了类似的著作,而后在唐诗宋词以至于元曲小令当中,都有不少这一类主题的作品。《凭阑人·寄征衣》这首小令,可以堪称是史上最纠结的诗词。“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纠结和矛盾,却又同时渗透着真情。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为前提构成的推理。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逼使对方在两种情况下做出选择,不管选择哪种情况,结果都令人难以接受,这就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其基本形式的规范化表达为: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rp或者q_______________总之:请用这种“二难推理”的形式,来表述《凭阑人·寄征衣》这首小令的逻辑。 性。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①征夫思妇/闺怨诗②通常是女子在家耕织③被很多诗人注意到21.示例:如果寄征衣,你就不会回家,那么非我所愿如果不寄征衣,你会受寒,那么非我所愿寄征衣或者不寄征衣总之,不能如愿(非我所愿)22.从《诗经》开始就有了类似的著作,而后在唐诗宋词乃至于元曲小令当中,都有不少这一类主题的作品。《凭阑人·寄征衣》这首小令,堪称是史上最纠结的诗词。【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彼此都是分离的”以及《凭阑人·寄征衣》这个例子可知,此处作者想要说的是因男女分离而导致的特殊诗歌题材,也就是“征夫思妇/闺怨诗”。第二空,根据后文“而男子镇守边关或者建造宫殿”,可知此处可填女子生活或劳作状态,而结合历史事实可知,女子大部分都留守在家,故可填“通常是女子在家耕织”。第三空,根据后文“所以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这一主题的诗篇”可知,应是诗人们注意到了这一特殊现象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故可填“被很多诗人注意到”。【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二难推理是由两个假言判断和一个选言判断为前提构成的推理。之所以称为“二难推理”,是因为在宣传中反驳对方的观点,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推理逼使对方在两种情况下作出选择,不管选择哪种情况,都令人难于接受,这就使对方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首先分析诗歌情景:天气逐渐寒冷,留守家乡的妻子意识到,应该给被征召在外当兵或行徭役的丈夫寄冬衣了。但妻子既想要丈夫早些归家,又害怕丈夫着凉受寒。然后分析其二难结果:也就是无论怎样选择,结果都是思妇难以接受的。再分析推理的条件,条件一:寄了冬衣,丈夫或许就不会回家,这会让长久独居思念丈夫的自己伤心;条件二:不寄冬衣,丈夫或许就会受冻,则又会让牵挂丈夫的自己心疼。而思妇的愿望是丈夫身体康健、身体顺遂,并能早些回家与自己团圆。所以,两种情况,都不能让自己如愿。据此填空即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共有三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根据后文“在唐诗宋词……”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小令”等的不同作品的特点,因此《诗经》应位于“从”之后;第二处,搭配不当,“以至于”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而对于“唐诗宋词”和“元曲小令”这两者,作者想要表达的显然是递进关系,故应改为“乃至于”;第三处,成分赘余,“可以”和“堪”表达的都是能够的意思,不能同时存在,故可删去“可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自然法则是刚性的,所以君子应自强不息,以免遭淘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出自《老子》,告诉我们处世要居下、谦让、不争的道理。处于新时代的你,对“进取”和“谦让”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一进一让张弛有度如果说进取是一支激情亢奋的号角,那么谦让便是这次表演中的间奏。进取与谦让相辅相成,二元一体地构成了我们这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不论古代还是我们这个新时代。所以,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进取和谦让共同形成稳定融洽的发展格局。一进一让,张弛有度,进步不止,生生不息。进取是一场热血搏斗。王勃当仁不让,锐意进取,才留下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序》;羽生结弦敢于向病痛说不,受伤后仍在脑海里彩排,这是他对突破极限的不懈追求;感动中国2021年获奖人物之一——朱彦夫,在抗美援朝中用血肉之躯百战立功……如果不进取,只讲谦让,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不进取只讲谦让,谁来拯救近代中国,谁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青年应谨记,正是大好年华,进取当为主旋律!至刚易折,至柔长存,进取之外还需谦让。孔融,小小年纪,便懂得谦让兄长,让那一枚梨几千年来都闪着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时秦始皇”,张英一封家书,睦邻礼让,让六尺巷的故事传为佳话;牛顿,科学巨人,成就伟大,却在面对赞誉时说“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苏格拉底,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可当人们称赞他时却说“我唯一明白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他们,或心有他人,恭敬礼让;或身有才华,谦逊稳重,自成一股清流,暖人心,受人敬!谦让并不是失败、无能、懦弱,更是一种高洁淡泊的品格和至善至纯的人性。 进取与谦让,一进一让,张弛有度,方为大智慧。辜鸿明教授曾说:“温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品格。”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后,在世界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仍保持大国谦让,为世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00年前,我们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争得了独立自主;100年后我们谦让守礼,为全人类的和平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100年前不争,那么这个国家早已支离破碎,又哪来如今的谦让呢?因为懂得竞争的利弊,所以谦让便成为我们这段漫长岁月的轻抚。事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发展利益不得不争。联系全球命运,人类生存,合作共赢,我们必须要让。世界是五彩的,人品是多面的,不必非此即彼。肩负使命的我们,完全可以集诸多精神于一身,如鲁迅先生那般,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或“俯首甘为孺子牛”,既有铁骨,又有柔肠,方是一个进退有度、有血有肉的人!感谢进取,让我们磨砺坚强的意志;感谢谦让,让我们拥有松柏的坚韧;感谢所有对手,让我们发现独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一进一让,一张一弛,才让世界更有韧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引出君子自强不息,以《老子》中“以其善下之”引出谦让、不争。材料第二段在此基础上引发新时代青年思考,身处当下这个正逢百年巨变的新时代,我辈青年应该如何看待或处理好“进取”与“谦让”的关系。其实,“进取”与“谦让”貌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进取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动力,具有巨大的激励力量。凡成功者都具有极强烈的进取精神,正是进取,才使他们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从而变得卓尔逸群。但是,在进取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让可以使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何时需进取,何时需谦让,应给出自己的看法。写作时可以分别肯定“进取”和“谦让”各自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思考如何将二者更好的统一起来,如谦让更多属于礼仪范畴,进取更多属于工作范畴。谦让要适度,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进取中适度谦让效果更好,在“进取”中“谦让”更是能缓和紧张的关系,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如果没有谦让而一味进取,就缺少了作为“人”的温情,使得进取变得冷酷、残酷等。事实证明,要使自己受益,也同时使他人受益,离不开谦让的美德,也只有懂得谦让艺术的人才能更好达到这种效果,一个只知道“进取”“为个人奋进”的人很难被一个群体所接纳。总之,要辨析二者关系,找出一种平衡的策略。立意:1.进取固然重要,谦让不可丢。 2.让进取与谦让同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