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317

大小:49.9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明德中学2023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材料二: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燕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时常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B.东汉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因此这一类作品便有了新的风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怀疑和否定的结果。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A.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B.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C.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D.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答案】1.A2.D3.A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和意义(影响)。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如果……那么……就不可能出现”错。根据材料一原文第二段“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可知,如果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就不会诞生人的觉醒,而人的觉醒并不等同于对生死存亡的思考;根据材料一的第五段中也有原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可知,生死存亡的思考古往今来都有,只是审美魅力和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一样。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材料二以曹操、陶渊明、江淹的作品和东晋玄言诗为例,说明……”说法错误,原文在材料二第二段,“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以东晋玄言诗为例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而不是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A.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意思是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体现了顺应自然的超越态度,属于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B.出自《驱车上东门行》,意思是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是感叹人生过于短暂,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C.出自郭璞的《游仙诗》,意思是富贵有什么值得荣耀的,不如托身仙山,借游仙也表达了归隐的向往。与“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不同。D.出自《古诗十九首》,表达的是“及时行乐”的主题,对应的是第三种人生态度。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六段。根据第一段先提出的问题——“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和第二段的回答“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分析,文章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新思潮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 接着第三、四、五三段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先分析它们发出的感喟“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然后说明当时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弥漫着这种情绪,“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然后进一步分析这种核心的实质,“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而这种觉醒对于文艺和审美有着很大影响。最后第六段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背景)——“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以及积极意义(影响)——“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首先看画线句的观点,“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意思是表面是颓废、悲观、消极,实际上暗含着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如对人生的留恋,建功立业的渴望等。再看《短歌行》中哪些地方能体现这一特点。如诗歌开头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把人生比作“朝露”,极言人生短暂;“去日苦多”,在这短暂人生中,自己的生命也已经过去了大半时间,此句更加剧了人生短暂的伤感;在这苦闷之中,只好借酒消愁。这几句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然而诗人却并不就此颓废下去,他渴望得到贤才,建立一番功业。诗中多次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以及对“人才难得”的忧愁,“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也想象贤才到来的愉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广纳贤才的渴望。这看似矛盾的心理和表现,其实质是统一的,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才懂得人生的可贵,才知道应当珍惜时光,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由此可见,《短歌行》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也恰好能够体现画线句的观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江山图(节选)孙甘露陈千里下楼在前厅拿了一份《申报》,似乎漫不经心地扫了一下广告版,把报纸插进大衣口袋,向三马路方向走去。他看到对面街角的那家剃头铺,但他没有过去,而是先跳上了一辆有轨电车,下车后又兜兜转转,确定没有尾随的人,才走进了剃头铺。 一位客人脸上蒙着热毛巾,躺在理发椅上。剃头师傅正准备给他修面。见有客人进来,他指指边上另一张椅子,陈千里坐了下来。店铺里忽然安静下来,三个人谁也没说话。过了一会儿,修面的客人从热毛巾下开口说话:“这位先生不是本地人吧?”“从青岛坐船刚到上海。”“快过年了,您是来看亲戚?”“做生意。”“年关将近,这大冷天倒还有生意?”“古董生意,不讲时令。哪儿有好玩意,就得往哪儿赶。”正说着,剃头师傅过去关上店门。修面客人一把拽下毛巾,朝陈千里转过脸。他说他是老方。剃头师傅去门外烧热水,他关上了店门。现在店里只有他们两人。老方躺回椅子,又把毛巾盖回脸上,露出两只眼睛盯着对面墙上挂着的一面小镜子。镜子正好对着店门旁那扇窗户,能看见外面的动静。“这里——你觉得不放心?”陈千里轻轻地问。“这里没有问题,那是我儿子。”老方指了指门外。少顷,他又补了一句:“敌人掌握了大部分地点,我住的地方也被他们包围,我逃了出来。这里从来没有做过联络点,被捕的人也不知道这里。”陈千里站起来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回身拿起旁边凳子上叠着的一条白围布,把它套在自己身上;坐了下去:“还是不能大意。那天开会你没去?”“我本来应该去的,但是迟到了。我赶到菜场附近时,看见巡捕房的警车,后来又遇见从会场逃出来的同志。”“你是召集人,怎么迟到了?”老方犹豫了一下:“开会前一天晚上,上级派人通知我,要我第二天早上六点,到普恩济世路口一家包子铺,与一位同志接头。那位同志到时候会坐在门外。”“我一到那里就感觉情况不对,一大清早,街上闲人不应该有那么多。我远远看见包子铺门外的桌子是空的。”“我必须向那位同志发出警报。马路上有个人靠在树上抽烟。我跟他借火,碰到他衣服底下有手枪,没等他反应过来,我就给了他一拳,拔出那支枪朝天开了几枪。”“普恩济世路向东是小浜湾,从里面可以一直走到隔壁圣母院路。我就朝东跑,一边跑一边开枪,然后在小浜湾把枪扔了。他们没有追上我。我后来到包子铺附近打听,据说那帮便衣没有抓到什么人。”“什么人这么重要,让你冒这么大风险?” “浩瀚同志。”陈千里当然知道。他这次来,一是查出内奸,二是护送浩瀚离开。“上级指示,让我与浩瀚同志接头,安排好隐蔽住所,等待通知。前几天中央绝密机关有人叛变,浩瀚同志不得不撤离。我就问上级,既然那么危险,为什么不赶紧让浩瀚同志转移,反而要让我与他接头?我这里也并不安全呀。上级就说,等明天开完会你就知道了,‘老开’【注】会告诉你怎么办。”“你是什么时候通知大家开会的?”“前一天下午开始,一个一个分别接头,加上我,加上‘老开’,一共十二个人。具体人选我决定,临时召集,只说是有重要任务。结果,被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逃出来那五个我都认识,所以‘老开’一定被捕了。”“地点是你安排的?”“是的,那是个新地点,我们刚弄到手还没有——”门外间或有人路过,他们就停下交谈。老方郑重其事地说:“我愿意接受组织调查。”小方把头伸进门里说:“有两个陌生人在横弄堂晃来晃去。”说完又退了回去,门关上了。陈千里警觉地站了起来,走到门边:“我们得赶紧离开这里。”有人用手肘推开门,小方在来人背后喊:“今天来不及做了,客人明天请早——”顺手把来人往门里顶了一步,跨进屋内,背手合上门。来人见势不妙,手往棉袍下摆里面掏——陈千里按住他的手,顺着一摸,说了一声:“枪。”“识相点,侦缉队大队人马就在外面——”来人话没说完,陈千里顺势拿过剃刀,割向特务的喉咙。小方催促道:“你们先从后门出去。”老方俯身从特务腰里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老方走到弄堂里,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陈千里从窗口看见他刚跑到横弄口,突然停住,回转身,似乎想要往回跑,这时从弄口方向射来一阵乱枪,一颗子弹打在老方的肩膀上,他趔趄了几步,躲进了横弄堂。后门也被堵住了。小方推开门,只探了下头便退了回来。两人上了楼,从一条昏暗的窄梯爬上晒台。小方跑到晒台护墙边,对陈千里说:“你下去,顺着那道墙,翻过屋顶就是隔壁人家的晒台。”弄堂里又响了两枪。陈千里上了护墙顶,回头叫:“跟紧我。”枪声又响,小方朝他摇摇手:“我回去找老头。”他转头冲下楼。 陈千里犹豫片刻,向前挪去。护墙连到隔壁人家的山墙,离房顶半人多高,他搭手上了房顶,轻脚踩到瓦片上,爬了几步翻过坡顶,果然下面是个晒台。他伏下身,听见隔壁晒台上一阵喧嚣,有人从楼梯滚落,紧接着是一阵打斗声,有人突然开始叫骂,是小方,声音沉闷,像是脸被按在水门汀地面上发出的声音。陈千里在晒台上站起身,发现这片房子连蓖接栋。包接连翻越了两处晒台,墙外已是马路,他脱下大衣,翻面穿上后便走楼梯下了晒台。他下来穿过天井,推开一扇门,门后是一家沿街茶庄。店里没有客人,掌柜讶异地望着他旁若无人地出了店门。陈千里没有马上离开,在弄堂口的人群后站了一会儿,听见有人说:“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当场被打死了。”陈千里在路上不时想起老方刚刚说的话:“带着我儿子!”【注】老开:中央派到上海安排浩瀚同志撤离的联络人的代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绝密机关出现内奸,革命工作深陷危机,浩瀚同志需要紧急撤离,临时会议又遭特务破坏,陈千里临危受命来到上海。B.与老方的对话中,能感受到陈千里对老方的怀疑,但老方的态度及掩护战友撤退时大无畏的表现,最终让陈千里消除疑虑。C.老方叮嘱陈千里带着小方、出门时看儿子,及小方不计后果回去救父亲等细节,暴露了父子俩的性格弱点,暗示悲剧结局。D.文章以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展现陈千里及同志们所面临的危险和困境,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展现了高度的“文学真实”。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五处破折号的作用相同,都表示言语的忽然中断,使文章表达有“意犹未尽”的效果。B.文章多用短句子,既使语言表达呈现出准确、精炼、明快的效果,也营造了紧张的斗争氛围。C.故事杀气腾腾,尽显十面埋伏的狰狞,但作者笔法精湛、针脚绵密,呈现出工笔细绘的秀丽。D.文章情节密度高,推进节奏快,语言动感强,在危机选爆的惊心动魄中飞速发展,紧张刺激。8.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陈千里”,有人认为是“老方”,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9.本文与茹志娟《百合花》都属于“革命文学”,两者在“叙述”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C7.A8.①主人公是陈千里。作者借陈千里的视角来讲故事,他是贯穿故事始终的核心人物,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节选部分主要描写陈千里的活动,并对他的动作工笔细绘,在活动中表现出陈千里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他是革命者的杰出代表。 ②主人公是老方。节选部分中,陈千里的出场是为了引出主人公老方。作者对老方着墨最多,他是被甄别的对象,文章主要通过他来做前情回顾,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是情节高潮部分的核心人物,在他的身上读者感受到了革命者心思细密、机智勇敢、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③主人公是陈千里、老方两个人。文章通过两个人对话和行为细节,共同展现革命者面对危难机智勇敢、甘愿牺牲的崇高人格,是革命者群像的代表。他们信仰相同,形象特征相似,两个角色相互成全,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属并蒂花开。9.①人称与视角不同:《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且“我”是一名女性,以“我”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来观察生活,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自由灵活地展现陈千里和老方的行动。②采用的叙述技巧不同:《百合花》并不注重对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战争的后方,放在了普通但伟大的平凡人物身上,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本文是直接、正面描写20世纪30年代惊心动魄的中共地下工作,不乏对紧张刺激的战场描述,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与崇高信仰。③叙述节奏不同:《百合花》节奏舒缓又张弛有度,于娓娓道来中让读者感受到激烈战争背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本文紧张刺激、环环相扣,表现腥风血雨时期我党艰难成长历程,让人感受到我党发展的至暗时刻地下工作的艰辛与危急。【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暴露了父子俩的性格弱点,暗示悲剧结局”错误,这些细节体现了革命者的侠骨柔肠,让文章在紧张中饱含柔和与温情,让读者感受到革命文学温情脉脉的一面。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第一处和第四处不属于此类。第一处表强调突出,第四处表示话题的转变。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主旨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主人公是陈千里。作者借陈千里的视角来讲故事,“陈千里下楼在前厅拿了一份《申报》……陈千里站起来走到门边朝外观察了一下……陈千里按住他的手……陈千里犹豫片刻,向前挪去……陈千里在路上不时想起老方刚刚说的话……”他是贯穿故事始终的核心人物,是事件的亲历者、见证者。节选部分主要描写陈千里的活动,“陈千里轻轻地问……陈千里按住他的手,顺着一摸,说了一声:‘枪。’……陈千里犹豫片刻,向前挪去”,从动作、语言、神态等角度全方位呈现,对他的动作工笔细绘,在活动中表现出陈千里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他是革命者的杰出代表。主人公是老方。“……修面客人一把拽下毛巾,朝陈千里转过脸。他说他是老方”,节选部分中,陈千里的出场是为了引出主人公老方。作者对老方着墨最多,通过陈千里的问话可知,他是被甄别的对象;“‘这里没有问题,那是我儿子。’老方指了指门外……少顷,他又补了一句:‘敌人掌握了大部分地点……我本来应该去的,但是迟到了……我一到那里就感觉情况不对……”,文章主要通过他来做前情回顾,让读者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是情节高潮部分的核心人物,“老方俯身从特务腰里摸出手枪,郑重地望着陈千里:‘你从后门走,先找老易。’他一步跨出门外,又回头对着陈千里说:‘带着我儿子!’”“老方走到弄堂里,回头看了儿子一眼,朝天开了一枪,便向弄堂深处跑去”,危急时刻,老方掩护同志撤离,自己引开敌人,在他的身上读者感受到了革命者心思细密、机智勇敢、勇于牺牲的崇高品格。主人公是陈千里、老方两个人。陈千里和老方接上头后有问有答,危险出现时,陈千里下特务的枪并杀死特务,老方掩护二人引开特务,英勇牺牲……文章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和行为细节,主体内容二人笔墨相同,共同展现革命者面对危难机智勇敢、甘愿牺牲的崇高人格,是革命者群像的代表。他们信仰相同,都做地下工作,都为了帮助浩瀚同志撤离,形象特征相似,两个角色相互成全,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属并蒂花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小说叙述特点的能力。人称与视角不同:《百合花》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且“我”是一名女性,“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文中以“我”的心理、情感以及眼光来观察生活,讲述生活中的故事;本文从陈千里、老方的角度叙事,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自由灵活地展现陈千里和老方的行动。采用的叙述技巧不同:《百合花》并不注重对宏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战争的后方,“我”在被分配工作时,结识了一个老实,害羞的通讯员,他找了一个新媳妇借被子却没有借到,通讯员后来为了保护医护队牺牲,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被子盖在他身上,以表对他的敬重。小说放在了普通但伟大的平凡人物身上,侧面体现战争的残酷;本文是直接、正面描写20世纪30年代惊心动魄的中共地下工作,“从弄口方向射来一阵乱枪,一颗子弹打在老方的肩膀上”“年轻的一塌糊涂,脸上都是血。老的当场被打死了”,不乏对紧张刺激的战场描述,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与崇高信仰。 叙述节奏不同:《百合花》节奏舒缓又张弛有度,开端:小通讯员带路。发展:小通讯员借被。高潮:小通讯员牺牲,新媳妇献被。结局:新媳妇盖被。于娓娓道来中让读者感受到激烈战争背后的人性美与人情美;本文紧张刺激、环环相扣,陈千里甄别老方,得知同志们“被抓了六个,逃出来五个”,其间被特务盯上,危急时刻老方牺牲自己掩护同志,小方救老方被抓,老方牺牲……小说表现腥风血雨时期我党艰难成长历程,让人感受到我党发展的至暗时刻地下工作的艰辛与危急。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鲁哀公问孔子曰:“子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对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闻与?”对曰:“昔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荒淫于乐,沉酗于酒。其臣有左师触龙者,谄谀不止。汤诛桀,左师触龙者身死,四支不同坛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变色曰:“善!”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少进,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愿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吾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则自刎而死。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于是弟子归养亲者十三人。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曰黄口尽得大爵独不得何也罗者对曰:“大爵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爵者,不得;大爵从黄口者,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选自《说苑》,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孔子[A]曰[B]黄口[C]尽[D]得[E]大爵[F]独[G]不得[H]何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谄谀不止”与《师说》“官盛则近谀”两句中的“谀”字意思相同。B.“哀公愀然变色曰”与《赤壁赋》“苏子愀然”两句中的“愀然”意思不同。C.“吾少好学问”中的“学问”在文中指学习询问知识,现在多用来指文化知识。D.黄口,雏鸟的嘴,文中代指雏鸟。也可指儿童,如用“黄口小儿”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问孔子如何治理好国家,得到回答后又追问范氏、中行氏灭亡的原因。孔子回答正称用人是治国的关键,遭到人们的怨恨仇视就会使国家灭亡。B.孔子认为最健忘的人不是忘记妻子,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接着举例:左龙阿谀逢迎昏君夏桀、最终被处死身首异处。C.孔子听到丘吾子哭泣,问他原因。丘吾子说没有在父母身边直到他们去世,进谏君主而不成功,重视交朋友但后来交情断绝,这是自己三个过失。D.孔子看见捕鸟人捕到的都是雏鸟,感到奇怪。捕鸟的人告诉他,大鸟警惕性高而难捕捉,但小鸟贪吃,大鸟跟从幼鸟就容易被捉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2)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14.从三、四两段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弟子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H11.B12.B13.(1)范氏、中行氏尊重贤才却不能重用,轻视不才的人却不能斥退他们。(2)君子慎重选择自己要跟从的人,跟从的人不恰当(合适),就会有进入罗网的祸患。14.①孔子教育弟子不择时择地。(或者孔子随时随地都会教育弟子)②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生硬地说教、灌输道理,而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日常现象随机对弟子进行点拨、启发。【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说:“捕到的都是幼鸟,偏偏捉不到大鸟,为什么?”“曰”后为说的内容,应断开,即B处;“黄口尽得”与“大爵独不得”结构一致,都为主谓句,应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在EH处。故在BEH三处句读。【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都是逢迎,奉承。句意:不断地阿谀奉承。/称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阿谀奉承。B.错误。都是容色改变的样子。句意:鲁哀公脸色改变说。/苏子容色改变。C.正确。句意:我年轻时勤学好问。 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而是忘掉自己的出身”理解错误,原文是“忘之甚者,忘其身”,“身”是“自身”的意思,从后文例子看,左师触龙一味阿谀奉承,依从别人的意思而忘记自己该做的事情,导致身死人手,未涉及他的出身问题。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贤”,贤才;“贱”,轻视;“不肖”,不才的人;“去”,使……离开,斥退。(2)“慎”,慎重(谨慎)选择;“其人”,指选择跟从的人;“患”,祸患。【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孔子曰:‘弟子记之,此足以为戒也’”可知,孔子教育弟子不择时择地。(或者孔子随时随地都会教育弟子)②由原文“子见罗者,其所得者皆黄口也。……孔子顾谓弟子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可知,孔子教育弟子不是生硬地说教、灌输道理,而是结合生活中一些日常现象随机对弟子进行点拨、启发。参考译文:子路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回答说:“在于尊重贤才并且轻视不才的人。”子路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才并且轻视不才的人,他们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孔子说:“范氏、中行氏尊重贤才却不能重用,轻视不才的人却不能斥退他们;贤能的人知道自己得不到重用就怨恨他,不才的人知道自己受轻视就仇恨他。贤能的人怨恨他,无能的人仇恨他,怨恨和仇恨同时存在,范氏、中行氏想要不灭亡,可能吗?”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健忘严重的人,搬家的时候把妻子都忘了,有这样的事情吗?”孔子回答说:“这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连他自己都忘了。”鲁哀公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孔子回答说:“从前,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不遵循夏禹的正道,荒淫于声乐,沉醉于酒宴。他的臣子中有一个左师触龙,不断地阿谀奉承,商汤杀死了夏桀,左师触龙也被处死,连四肢都不能埋在同一个坟墓里。这就是连他自己都忘了的人。”鲁哀公脸色改变,说:“讲得好。” 孔子外出游历,半路上听到有人哭泣的声音,声音非常悲哀。孔子说:“快走!快走!前面有贤人哭泣的声音。”走了不远,看到了,是丘吾子,拿着镰刀,带着绳子哭泣。孔子让车停在路边然后下来,问道:“先生莫非有丧事吗?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丘吾子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孔子说:“我想听一听您这三个过失。”丘吾子说:“我年轻时勤学好问,走遍天下,回来后我的父母已经去世,这是第一个过失;我侍奉的君王奢侈傲慢,我进谏没有成功,这是第二个过失;我重视交朋友但后来交情断绝,这是第三个过失。想要树平静下来但是风不停止,儿子想要奉养父母但是双亲却不在世了。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时光;不能再次见到的,是去世的双亲。让我从此离开人世吧。”于是自刎而死。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些话,这些话足以作为自己的鉴戒呀。”于是回家奉养双亲的弟子有十三人。孔子看见一个用网捕鸟的人,他所捕捉到的都是黄口雏鸟。孔子说:“捕到的都是幼鸟,偏偏捉不到大鸟,为什么?”捕鸟的人说:“大鸟警惕性高所以难以捕得,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到。幼鸟跟从大鸟的,捉不到;大鸟跟从幼鸟的,能够捉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君子慎重选择自己要跟从的人,跟从的人不合适,就会有进入罗网的祸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①此词是宋室南迁,作者为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作者用高声吟咏楚辞来庆祝端午节,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流落他乡时的感伤。B.作者用鲜艳的榴花和鲜红的舞裙对比,表现了他对往日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与怀念。C.作者借蜀葵向阳的特性,表达了他虽一身伤老但始终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贞之情。D.最后三句写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爱国情感。16.“万事一身伤老矣”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对自己年华老去的悲叹和报国无门的愤懑。②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故抒情,表达了自己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情感,以及对奸佞误国的忧虑和痛恨。【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A.“庆祝端午节”错误,“酬”指“对付、打发”,这里有度过之意。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故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自己和廉颇当年在赵国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由此可见,辛词以廉颇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忧虑和痛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人墨客陶醉于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之时,或借助景物抒发内心的感慨,或将山水神韵诉诸笔端。白居易渡口送别,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两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清秋别离的萧瑟凄凉;苏轼夜游赤壁,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月光下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姚鼐登临泰山之巅,在《登泰山记》中则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______,______”的雪后美景,抒发内心对胜景的赞叹。(2)在《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作者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②.枫叶荻花秋瑟瑟③.白露横江④.水光接天⑤.苍山负雪⑥.明烛天南⑦.羁鸟恋旧林⑧.池鱼思故渊⑨.霓为衣兮风为马⑩.虎鼓瑟兮鸾回车【解析】 【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浔、荻、瑟、苍、羁、渊、霓、瑟、鸾。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作者独辟蹊径,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较为全面地___①___,以“乡土”概念来描述广大农民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以“礼治秩序”来概括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写成此书,对中国基层社会——传统农村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定位。该书所提出的“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费孝通眼中,()。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地方,___②___,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所以,___③___,是我们必读的“经典”。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是从“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B.“乡土社会”走向“现代”是从“乡土”开始的C.现代社会是“乡土社会”一点点发展而来的D.现代社会是由“乡土”一点点走向“现代”的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8.A19.①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②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③《乡土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文围绕“乡土社会”概念展开叙述,故句首为“乡土社会”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排除CD;从“乡土”走向“现代”和后文与后文“如今,现代社会……”衔接更紧密,排除B。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专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授‘乡村社会学’”看,作者较为全面地介绍乡村社会面貌;又根据后文“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可以得知此处应该填写“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一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此处紧承的是“如今,现代社会覆盖了中国大多数地方”,后文是“但……‘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表示语义上的转折,故此处应该继续阐释“现代社会”,因此,此处应该填写“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一类的句子。③处,根据此句在语段中的位置,和最后“是我们必读的‘经典’”一句,可知此处应填关于《乡土中国》这一论著的结论性句子,类似于“《乡土中国》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语段,完成各题。4月底,武汉某幼儿园教师黄老师因唱①“挖呀挖”出圈走红。她的直播间人数从未低于10万+,并且不断收到网友打赏,这使得她名声大噪(声名鹊起)。据了解,黄老师在某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的粉丝,每场直播都有数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可谓趁着五一这几天赚得盆满钵满。最主要的是,黄老师直播间通过翻唱这首歌获得了网友累计高达200万的打赏。这引发了一些人对于黄老师是否存在侵权行为的质疑(置疑)。黄老师未经原创者的允许就擅自使用了这首歌,这种商业表演完全就是一种侵权行为。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她唱歌时,②全程咧嘴、职业假笑、表情僵硬,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一网友说,这名黄老师早就签约了一家大的网红公司,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这次造势摆拍儿歌视频走红,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③“割韭菜”的。她接下来会继续直播带货圈钱,这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了的。仅仅几天时间,一个假老师因为炒作包装,就赚取了自己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这是莫大的讽刺。(摘自“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①③两处划线部分的引号用法不同。B.画线句子②的两个顿号应该改成逗号。C.“名声大噪”可以替换成“声名鹊起”。D.“质疑”可以替换成“置疑”。21.分辨信息的真伪,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很多人认为上面这则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两点依据。【答案】20.D21.①从来源看,本新闻来源于“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具有创作成分,不符合新闻事实特点;而且文中多处使用“据了解”“据传”“貌似”等明显不实的信息来源的语言表达。 ②从内容看,文中有很多主观猜测和夸大成分,不是既定事实。例如“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接下来继续直播带货圈钱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的”等。③从导向看,本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语言,导向不正。例如“一个假老师炒作包装几天就赚了自己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讽刺”等。(三点中任答两点即可)【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各类语言现象的能力。A.①引号是表示引用,③表示特殊含义,所以二者用法不同。B.②划线句都是主语是黄老师的短句,所以中间的顿号应该改用逗号。C.“声名鹊起”形容声誉迅速提高,“名声大噪”指名声广泛的传播开去。语境指黄老师名气很大、传播很快,二者可以替换。D.“质疑”是提出疑问,“置疑”是怀疑,常用于否定语境。语境应该是提出疑问,二者不能替换。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求找出依据,证明“这则新闻内容缺乏真实性”。要分辨一则新闻是否真实,一看来源,二看内容,三看导向。从来源看,由“摘自‘浙江娱乐领域创作网’”可知,新闻来源并非正规新闻网站,而是“娱乐领域创作网”,说明内容有“创作”成分,不符合新闻事实特点;从语言表达也可看出新闻并不严谨,如文中“据了解,黄老师在某平台已经积累了超过600万的粉丝”“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多处使用“据了解”“据传”“貌似”等明显不实的信息来源的语言表达。从内容看,“据传,黄老师并非真的是幼儿园老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一网友说,这名黄老师早就签约了一家大的网红公司,她此次只是貌似去幼儿园专门摆拍的,这次造势摆拍儿歌视频走红,完全是网红公司包装出来专门造热度‘割韭菜’的”“她接下来会继续直播带货圈钱,这看来也应该是早就计划好了的”等表达有很多主观猜测和夸大成分,不是既定事实。从导向看,“她唱歌时,全程咧嘴、职业假笑、表情僵硬,完全失去教师应有的职业素养”“一个假老师炒作包装几天就赚了自己一辈子赚不到的钱,不得不让人感到讽刺”等本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语言,导向不正。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对此,你有怎样的经历与体验?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答案】例文:错误,也美丽有人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天是美丽的;有人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天是美丽的;我说,那些在你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同样是美丽的。比如北大校长林建华读错字一事,若大家的批评否定促其改正,以求更好,岂不是完成了一个很美好的转化?若错误助其读更多的书认更多的字,最起码类似的错误不会再犯或者少犯,对于校长而言反是大有裨益之事。成功固然美好,我们大都向往一帆风顺的生活,畏惧失败和坎坷,渴望得到鲜花与掌声。但错误导致的磨砺同样美丽,可以说每一次波折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泰戈尔曾经说:“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就被关在门外。”朗根尼西也曾说:“不要给我忠告,让我自己去犯错误。”“人们若想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普朗克如是说。由此可见,错误对于我们的成长也很重要,错误并不可怕,它是通向成功的必然经历。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当我们专心钻研某一学术问题时,有可能犯错误,但不要担心,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改正错误,就会有意想不到收获,同时会摸索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促进我们的成功。人生在世,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试想,若没有爱迪生思考中出现的错误,而进行多次的实验,哪有他不断改进最终取得的成功?若没有廉颇因嫉妒而犯下的错误,哪有他静心思考反省,最终演绎的“将相和”的佳话?若没有邹忌受蒙蔽的错误哪里会有齐王被讽谏后的醒悟?又怎会有后来的“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战胜于朝廷”的良好局面?任何科研成果都离不开一次次错误的累积。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之路并不平坦。她经历了196次的错误、失败,但没有气馁,坚持不懈,最终走向成功。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所以我们要善待错误,并学会仔细地分析错误,错误有助于我们的成功。正确对待错误,不断去探索,你会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正确对待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你会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达。郑愁予曾经说:“我哒哒的马蹄,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也要说:“我们前行的路上所犯的错误,也是美丽的,它能助我们走向成功。” 错误同样美丽,它可以给人以启示,促使人反思,然后彰显人性的清姿丽影。学会反思自省,然后改正并感谢错误吧!让我们身系一份执着,心袭一份灿烂,充满自信地面对错误,善待错误,直达成功的彼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话题是“路”。材料先指出“走错路”“有意思”,接着指出“走错路”的价值——发现新的路,也就是说走错路中孕育着新路。“路”可实指,也可虚指,此处应属虚指。考生要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围绕面对困难、创新、信仰、理想等来立意,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考生可扣住“走错路”“有意思的事情”“发现新的路”,从“不要怕犯错”“走自己的路”等角度思考,可写“走对和走错”,着眼于错如果能成为经验,那么新的路就有可能在这种经验的积淀中被开拓;也可从正面阐述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倡导积极进取,勇于面对失败的心态,鼓励参与、实践、理性反思的行为等。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从“路”的隐喻性出发,不同的人对待路的态度方式不同,有的人习惯走老路而循规蹈矩,有的人则敢于走新路而曲径通幽,有的人走错路之后却是“柳暗花明”,即在深入理解“路”所具有的内在特征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的成长之路、创业之路,乃至国家民族的探索之路、振兴之路、改革之路、希望之路来谈,展现“走错路”之后的收获,分析“走错路”之后该有的态度。立意:1.错路也有风景。2.人生不要怕错,经历也是一种财富。3.勇于试错,错中求解,歧路也能开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