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29700
大小:541.8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9-03
《湖南省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B.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正常人的体温总是接近37℃C.血浆的pH是由血浆中的氢离子维持的,与其他物质无关D.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详解】A、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长时间影响血浆渗透压的稳定,因为机体接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信号后会分泌抗利尿激素,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B、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人在高温或寒冷条件下,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总是接近37℃,B正确;C、血浆pH的维持与血浆的缓冲物质有关系,缓冲物质成对存在,往往由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错误;D、正常人体每一天的排水量差不多,排水的主要方式有出汗和排尿,故喝水多则尿多,出汗多则尿少,以维持体液中水含量的稳定,D正确。故选C。2.在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下列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自主神经系统不参与这个过程B.这些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C.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D.球员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答案】A【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详解】A、自主神经是支配内脏的神经,比赛中的球员会有脑干发出神经支配呼吸、心脏功能,有自主神经参与,A错误;B、足球比赛中球员要完成多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这些过程涉及一系列的反射活动,B正确;C、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因此球员相互配合需要大脑皮层的调控,C正确;D、起脚射门的过程需要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D正确。故选A。3.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B.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D.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分析题意可知: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钾含量升高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ABD错误,C正确。故选C。4.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以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特异性免疫,抗体B.特异性免疫,抗原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D.非特异性免疫,抗原【答案】B【解析】 【分析】免疫调节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详解】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即制备抗蛇毒毒素的抗体。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活化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该过程中蛇毒能引发特异性免疫,故蛇毒作为抗原,B正确,ACD错误。故选B。5.以下关于植物激素说法,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B.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C.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D.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代谢活动【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不同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作用不同。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物的增高,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详解】A、植物激素不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如脱落酸会抑制生长,A错误;B、由植物激素的概念可知,在植物激素的本质是有机物,是一类化学物质,B正确;C、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C正确;D、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能调节代谢活动,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6.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一公顷水稻的年产量B.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C.每平方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答案】B【解析】【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详解】A、种群密度描述的是个数,不是产量,A错误; B、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概念,B正确;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不是同一个种群,C错误;D、种群密度描述的是总数,不是新增的个体数,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D.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答案】D【解析】【分析】1、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主要受阳光的影响,动物主要受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影响;2、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详解】A、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A正确;B、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故与植物有关,B正确;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有关,C正确;D、动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故选D。【点睛】8.甲地发生森林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 甲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乙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详解】A、甲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乙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甲地原先是一片森林,因此该地具备形成森林的环境条件,所以若没有外力干扰,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C、初生演替一般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故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C正确;D、通常情况下,演替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故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D正确。故选A。9.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生态系统的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是不循环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A正确;故选A【点睛】10.城市生态工程是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下列措施,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A.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B.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C.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D.用法律手段禁止汽车上路,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答案】D【解析】 【分析】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应本着城市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对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本着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等基本原理,对城市进行城市绿化、污水净化、废弃物处理、合理布局等措施。【详解】A、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以减少污染的产出,A项正确;B、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在浮床上种植特殊的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B项正确;C、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C项正确;D、严禁汽车上路及造纸厂、酒厂生产,一方面会严重阻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达到断绝污染源头的目的,D项错误。故选D。11.“醉氧”(也称低原反应)是指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重返平原居住后会发生不适应,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醉氧”时,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B.“醉氧”的发生可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有关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充足的水分D.“醉氧”症状的出现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环境,细胞与内环境,内环境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pH、渗透压、温度等,从而使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状态。【详解】A、醉氧是外界环境的变化(氧气含量突然增加)导致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氧气含量)发生了变化,A正确;B、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醉氧”的发生可能与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有关,B正确;C、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透压,C错误;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故选C。12.人体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种被称为自然杀伤细胞(NK)的免疫细胞,NK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就可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在NK细胞表面还存在多种与其杀伤活化有关的受体,如IgG-Fc 受体,通过该受体的介导,NK细胞可杀伤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据此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NK细胞识别靶细胞是特异性的B.NK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从而促使NK细胞发挥作用D.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详解】A、NK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无需特定抗原预先加以致敏,为非特异性免疫,故NK细胞识别靶细胞是不具有特异性的,A错误;B、NK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正确;C、肿瘤细胞的表面抗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和肿瘤表面抗原结合后可被NK细胞识别,进而发挥作用,C正确;D、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D正确。故选A。13.胰腺癌患者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在癌症晚期前没有任何症状,而且胰腺癌细胞的扩散非常快。胰腺癌细胞会释放出CXCL16因子,CXCL16因子能够吸引非攻击性免疫细胞在癌细胞周围聚集。研究人员试图提高免疫系统攻击胰腺癌细胞的能力,以达到治疗胰腺癌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辅助性T细胞B.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C.提高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能力属于免疫学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的免疫治疗D.使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能会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免疫过程:(1)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2)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3)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4)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攻击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主要依赖于细胞毒性T细胞,A错误;B、在胰腺癌细胞周围聚集的非攻击性免疫细胞不能清除癌细胞,并且阻碍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癌细胞,不利于机体对癌细胞的清除,B正确;C、提高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能力属于免疫治疗,C正确;D、使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出CXCL16因子的受体,可有利于细胞毒性T细胞接近胰腺癌细胞并将其清除,从而提高胰腺癌患者的存活率,D正确。故选A。14.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将在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继续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玉米按照主茎与叶片之间的夹角可分为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选择合适的玉米类型有利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中实现玉米给大豆让空间,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在某复合种植田地里,生长有马唐、刺儿菜、绿狗尾等杂草,另外还生活着玉米螟等害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既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又能提高土壤肥力B.玉米植株错落有致,玉米植株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玉米的高度、种植密度及其与大豆的关系等都属于玉米生态位的研究范畴D.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应选择种植紧凑型玉米【答案】B【解析】【分析】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1)动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天敌、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植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3)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在空间上分层分布,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大豆根共生的固氮菌可以提高土壤中氮含量,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A正确;B、玉米是一个物种,不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C、植物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玉米种植的密度、高度以及与大豆的关系都属于玉米生态位研究的范畴,C正确;D、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选择种植紧凑型玉米,这样的玉米叶片与主茎之间夹角较小,能使位于下层的大豆获得较多光能,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双丰收,提高土地产出收益,D正确。故选B。15.厨余垃圾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下列不属于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的是()A.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混合燃烧以减少生态足迹B将厨余垃圾脱水、脱盐及灭菌处理后制成牲畜饲料C.对厨余垃圾进行加工利用,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D.厨余垃圾可通过发酵工程生产乙醇用作工业原料【答案】A【解析】【分析】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是对垃圾资源的再生利用,实现厨余垃圾的合理处理会达到改善环境、减少碳排放等目的。【详解】A、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将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混合燃烧没有减少生态足迹,人类并没有对垃圾再利用,反而污染了环境,A错误;B、将厨余垃圾脱水、脱盐及灭菌处理后制成牲畜饲料,能够实现垃圾的再利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B正确;C、对厨余垃圾进行加工利用,制成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是对垃圾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C正确;D、厨余垃圾通过发酵工程生产出乙醇用作工业原料,利于工业化生产,是对垃圾资源的再利用,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D正确。故选A。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6.“奶茶”疫苗是一种国产吸入式新冠疫苗,目前已作为“加强针”投入了使用。该疫苗是一种腺病毒载体疫苗,含有活的有复制缺陷的重组人5型腺病毒。该病毒携带有编码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分子—S蛋白的基因,其侵染人体细胞后不会增殖,但能使细胞合成并释放S 蛋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与注射式接种相比,吸入式接种的优点是可激活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作为“加强针”使用时,“奶茶”疫苗能使人体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数量增加C.“奶茶”疫苗接种方便,但也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接种后需留下观察30分钟D.在接种该疫苗前曾感染人5型腺病毒可能会导致疫苗的预防效果显著下降【答案】BCD【解析】【分析】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详解】A、注射含有活病毒的疫苗和吸入含活病毒的疫苗都可激活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A错误;B、作为“加强针”使用时,“奶茶”疫苗进入机体可引发免疫反应,能使机体内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数量增加,B正确;C、吸入式疫苗中也可能含有会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接种该疫苗后需要留下观察,C正确;D、接种“奶茶”疫苗的人若在接种前感染过人5型腺病毒,其体内会存在该病毒的抗体,容易导致疫苗中的腺病毒在未感染细胞前就被大量杀死,降低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效果,D正确。故选BCD。17.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在破土前,子叶和顶端分生组织及一部分下胚轴向下弯曲,形成“顶端弯钩”结构(如图1),破土时,弯钩处的下胚轴先接触土壤。研究发现,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内侧的,有多种植物激素参与了弯钩的形成,部分分子调控机制如图2所示。当双子叶植物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弯钩打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杨酸可降低EIN3/EIL1转录因子活性,从而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B.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茉莉酸与乙烯的作用效应相抗衡,与赤霉素的作用效果相反C.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D.双子叶植物出土后,顶端弯钩外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内侧,生长速率大于内侧【答案】D 【解析】【分析】1、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2、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是由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详解】AB、从图2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WAG2基因的表达来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通过促进EIN3/EIL1转录因子来促进HLS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顶端弯钩的形成;水杨酸则是通过抑制EIN3/EIL1活性,从面抑制HLS1基因表达,抑制顶端弯钩形成,最终导致顶端弯钩的形成,所以对于顶端弯钩的形成,乙烯与赤霉素表现为协同作用,与茉莉酸表现为拮抗作用,AB正确;C、植物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根本上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C正确;D、出土后,生长素的分布发生改变,导致弯钩打开,所以可推测弯钩内侧的生长速率大于外侧,D错误。故选D。18.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利用小鼠进行的研究显示,Hcrt神经元在睡眠中起着关键作用。Hcrt神经元兴奋时,能使小鼠发生从睡眠状态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crt神经元的树突可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B.Hcrt神经元发生Na+内流时,有利于小鼠从觉醒向睡眠状态转化C.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的Hcrt神经元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D.阻断Hcrt神经元中编码KCNQ2/3的基因的表达会加重睡眠障碍【答案】BC【解析】【分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年老小鼠He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促进KCNQ2/3基因的表达可治疗睡眠障碍。【详解】A、神经元的树突可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A正确;B、由题意可知,Hcrt神经元兴奋时,能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Na+ 内流使神经元兴奋,不利于从觉醒向睡眠状态转化,B错误;C、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C错误;D、KCNQ2/3(钾离子通道)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所以阻断Hcrt神经元中编码KCNQ2/3的基因的表达会加重睡眠障碍,D正确。故选BC。19.“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捕杀殆尽后,浣熊大量捕食蟹类(如红黄道蟹)和鱼类(如线鳚),导致该岛屿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该岛屿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大型肉食动物)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观测区相关数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会导致该岛屿的物种多样性降低B.恐惧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并减少了捕食时间C.该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播放浣熊捕食者叫声的对策有利于恢复该岛屿的生态平衡【答案】BCD【解析】【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方面作用。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详解】A、据图可知,在观测区播放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后,浣熊的捕食时间与出没时间都减少,而红黄道蟹和红鳚都增多,说明大型肉食动物的捕食不会导致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反而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有积极作用,A错误;B、据图可知,在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声后,浣熊的出没时间和捕食时间都下降,说明捕食者的叫声,使浣熊产生恐惧,并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减少了捕食时间,B正确;C 、捕食者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能使浣熊的出没和捕食时间减少,而使红黄道蟹的数量增多,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C正确;D、据图可知,在观测区播放浣熊的捕食者的叫声后,浣熊的捕食时间与出没时间都减少,而红黄道蟹和红鳚都增多,有利于恢复该岛屿的生态平衡,D正确。故选BCD。20.切叶蚁能切割植物的绿色嫩叶,叶片碎屑既可作为成年蚁的食物,又可用于培育某种担子菌,蚁群采集担子菌菌丝喂养幼年蚁,这种采集行为能刺激该真菌生长。切叶蚁会分泌物质促进自身体表的丝状放线菌增殖,该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可随蚁群的运动散布到担子菌群中,抑制侵染担子菌的霉菌Escovopsis生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调查切叶蚁等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B.该案例能体现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切叶蚁在食物链中可属于第二营养级,该种群同化的能量直接来自生产者D.切叶蚁与担子菌之间的关系是二者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AC【解析】【分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在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详解】A、可通过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切叶蚁等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是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不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A错误;B、由题干可知,切叶蚁的分泌物促进放线菌增殖,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抑制侵染担子菌的霉菌Escovopsis生长,利于切叶蚁采集担子菌菌丝,此过程体现了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B正确;C、根据题中信息,植物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第一营养级,切叶蚁能切割植物的绿色嫩叶,叶片碎屑可作为成年蚁的食物,故切叶蚁在该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二营养级,切叶蚁种群中的成年蚁以叶片碎屑为食,幼年蚁食用担子菌的菌丝,植物是生产者,担子菌是分解者,所以,切叶蚁种群同化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分解者,C错误;D、切叶蚁与担子菌的种间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A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帮助别人提起重物时,看似举手之劳,实际上发生了复杂的神经调节。其基本过程:肌肉被重物牵拉引起肌梭兴奋,通过α神经元和γ神经元导致梭外、梭内肌纤维收缩。α神经元兴奋使梭外肌纤维收缩以对抗牵张,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从而提起重物。如图为该反射弧的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图中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均为兴奋性递质)。(1)α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2)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是_______,γ神经元属于_______。γ神经元兴奋,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3)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性疾病,患者运动神经细胞受损,肌肉因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ALS的发病机理是突触间隙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钠离子过度内流,使神经细胞渗透压升高,最终导致细胞吸水过多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答出一种即可)。【答案】21.单向22.①.感受器、效应器②.传出神经③.增强23.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抑制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等【解析】【分析】兴奋在突触处传递过程:当轴突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了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这样,信号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在突触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小问2详解】结合题图信息,γ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肌梭作为效应器),肌梭(作为感受器)能感受梭内肌纤维收缩,产生兴奋并传导给A神经元。从反射弧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肌梭中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A神经元属于传入神经元;γ神经元兴奋引起梭内肌纤维收缩以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从而提起重物,故最终会使骨骼肌收缩的力量增强。【小问3详解】突触间隙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Na+过度内流,使神经细胞微粒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最终导致细胞吸水过多破裂。某药物通过作用于突触来缓解病症,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断突触处兴奋传递(如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或阻止钠离子内流达到治疗的效果。22.当内外环境变化使体温波动时,皮肤及机体内部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和散热反应,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1)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调定点为_______,机体产热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2)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己知药物甲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甲的结构类似物乙,为探究乙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甲、乙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分组处理方式结果A①_______发热B发热家兔模型+甲溶液退热C发热家兔模型+乙溶液退热D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的发热家兔模型+乙溶液发热②由A、C两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③由A、B、C、D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________。【答案】22.①.38.5℃②.等于23.①.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②.乙具有解热作用③.乙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分析】1、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2、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体温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使细胞、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紊乱,破坏内环境稳态,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小问1详解】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时的温度即体温调定点,此时产热量和散热量相等,生理状态下人体调定点为37℃。病原体感染后,机体体温升高并稳定在38.5℃时,与正常状态相比,调定点上移到38.5℃,但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仍然相等。【小问2详解】①本实验探究乙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自变量为药物种类以及下丘脑是否破坏,因变量体温变化。由表格中信息可知,A组为空白对照,处理方式为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②③B组是加了等量用生理盐水溶解的甲溶液,已知药物甲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发热家兔模型会退热;C组是加了等量生理盐水溶解的乙溶液,也出现退热现象,说明乙与药物甲一样也具有解热作用;D组小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乙溶液,损毁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后,乙不能起到调控体温的作用。由以上分析可知,A、C两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为乙具有解热作用。A、B、C、D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为乙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23.干旱可诱导植物体内脱落酸(ABA)增加,以减少失水,但干旱促进ABA合成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者发现一种分泌型短肽(C)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分别用微量(0.1μmol·L-1)的C或ABA处理拟南芥根部后,检测叶片气孔开度,结果如图1。据图1可知,C和ABA均能够______,从而减少失水。(2)已知N是催化ABA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研究表明C可能通过促进N基因表达,进而促进ABA 合成。图2中支持这一结论的证据是:经干旱处理后,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显著______野生型。(3)实验表明,野生型植物经干旱处理后,C在根中的表达远高于叶片;在根部外施的C可运输到叶片中。因此设想,干旱下根合成C运输到叶片促进N基因的表达。为验证此设想,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嫁接实验,干旱处理后,检测接穗叶片中C含量,又检测了其中N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接穗与砧木均为野生型的植株经干旱处理后的N基因表达量为参照值,在表中填写假设成立时,与参照值相比N基因表达量的预期结果(用“远低于”“远高于”“相近”表示)。接穗野生型突变体突变体砧木野生型突变体野生型接穗叶片中N基因的表达量参照值_____________(4)研究者认为C也属于植物激素,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这一新发现扩展了人们对植物激素化学本质的认识。【答案】(1)降低气孔开度(2)低于(3)①.远低于②.相近(4)植物根产生的C能够运输到叶片,微量即可调节气孔开度的变化【解析】【分析】前体肽是由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分析图1,使用C或ABA处理拟南芥根部后,叶片气孔开度均下降。分析图2,干旱条件下,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小问1详解】分析图1可知,与不使用C或ABA处理的拟南芥相比,使用微量(0.1μmol·L-1)的C或ABA处理拟南芥根部后,叶片气孔开度均降低,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气孔开度降低的更显著。【小问2详解】根据图2可知,干旱处理条件下,C基因缺失突变体中的N基因表达量和ABA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可推测C可能通过促进N基因表达,进而促进ABA合成。 【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野生型植物经干旱处理后,C在根中的表达远高于叶片;在根部外施的C可运输到叶片中。假设干旱下根合成C运输到叶片促进N基因的表达,则野生型因含有C基因,能合成物质C,可促进叶片N基因的表达,而砧木为突变体,因不含C基因,不能产生C,因此①处叶片N基因的表达量远低于野生型的参照值。若砧木为野生型,则根部细胞含有C基因,能表达形成C物质,可运输到叶片促进N基因的表达,因此②处的N基因表达量与野生型的参照值相近。【小问4详解】植物激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并对植物起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根据题意可知,植物根产生的C能够运输到叶片,微量即可调节气孔开度的变化,因此C也属于植物激素。24.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其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在野外增殖迅速,会啃食水稻等农作物,使农作物减产。福寿螺已被我国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请回答下列问题。(1)福寿螺入侵某地区初期由于缺少_______而迅速增殖。欲调查某田地中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_______法。(2)研究发现,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研究人员用中华鳖进行生物防治实验,如图是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变化情况。①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卵块数在________时间段下降最明显,说明这段时间内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明显减少。②从种群数量特征分析,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8—9月份福寿螺卵块数很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③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答案】(1)①.天敌②.样方(2)①.6月中旬-7月中旬②.出生率低③.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分明显【解析】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小问1详解】福寿螺属于外来物种,在原产地由于天敌鸟类、鳖等可以捕食福寿螺,福寿螺不会过快增长,入侵某地区初期由于缺少缺少天敌,福寿螺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对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通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而福寿螺活动能力极弱,因此常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它的种群密度。【小问2详解】①从题图上看,放养中华鳖后,6月中旬~7中旬时间段内,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此时,成年(生殖期)福寿螺的数量会明显减少。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8—9月份福寿螺卵块数很少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低。③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放养中华鳖(处理组)后,福寿螺卵块的数量明显下降,说明中华鳖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的效果十分明显。25.入侵植物可通过三种途径影响食物网:一是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被土著草食者取食,通过上行效应按照原有的路径进入土著食物网:二是入侵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引入新的消费者或者转变流通路径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三是入侵植物通过非营养作用造成食物网中各级消费者的种群密度和行为活动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著生物群落和食物网结构。图中灰色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前土著食物网的物种组成,空心部分表示植物入侵后食物网的物种组成。(1)如果食物网中广食性消费者较_______(填“多”或“少”),则入侵植物主要以途径Ⅰ影响食物网。(2)三种途径中表示入侵植物不能被土著草食者摄食,而是通过引入新的草食者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的是途径________。(3)途径Ⅲ中C同化量的最终去向有_______。以下案例是通过途径Ⅲ影响食物网的有 _______(多选)。a.裂稃燕麦入侵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半干旱草原后产生的碎屑能够增加土壤的湿度,从而促进土著植物的生长,导致食物网结构发生改变b.林下入侵植物葱芥能够通过根系向土壤中分泌芥子油苷,抑制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互利共生)的生长,从而影响土著植物的生长繁殖,改变森林群落组成c.穗状狐尾藻入侵河口湿地后,为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幼鱼提供了庇护场所,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水生食物网结构d.某地入侵植物含羞草可被当地多种植食性昆虫取食(4)某植物入侵某地区后,生长迅速,导致当地动物多样性降低。如果要控制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答案】(1)多(2)Ⅱ(3)①.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②.abc(4)人工除去;引入该入侵植物的本土竞争者;适当引入该入侵植物的天敌【解析】【分析】图1植物入侵对食物网的3种影响途径。途径Ⅰ表示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进入土著食物网,除了土著植物受到影响外,食物网其他组成部分没有变化;途径Ⅱ表示入侵植物取代土著植物后不能够按照原来的路径进入食物网,而是产生新的食物网结构;途径Ⅲ表示入侵植物的非营养间接作用。【小问1详解】食物网中广食性消费者较多时,入侵植物能被土著草食者取食的可能性更大,则此时入侵植物主要通过途径Ⅰ影响食物网。【小问2详解】结合题图可知,途径Ⅰ表示入侵植物能够直接进入土著食物网,除了土著植物受到影响外,食物网其他组成部分没有变化;途径Ⅱ表示入侵植物取代土著植物后不能够按照原来的路径进入食物网,而是产生新的食物网结构;途径Ⅲ表示入侵植物的非营养间接作用。因此三种途径中表示入侵植物不能被土著草食者摄食,而是通过引入新的草食者形成新的食物网结构的是途径Ⅱ。【小问3详解】途径Ⅲ中C同化量的去向: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a、入侵植物产生的碎屑能够增加土壤湿度,从而促进土著植物的生长,导致食物网结构发生改变,属于通过途径Ⅲ影响食物网,a正确;b、入侵植物葱芥分泌的芥子油苷可抑制丛枝菌根真菌的生长,从而影响土著植物的生长繁殖,改变森林群落组成,进而影响食物网结构,属于通过途径Ⅲ影响食物网,b正确; c、穗状孤尾藻为一些无脊椎动物和幼鱼提供了庇护场所,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水生食物网结构,属于通过途径Ⅲ影响食物网,c正确;d、入侵植物含羞草进入土著食物网,被当地多种植食性昆虫取食,属于通过途径Ⅰ影响食物网,d错误。故选abc。【小问4详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