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13304

大小:268.23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5-01-06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仁寿一中北校区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黑。回答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总分100分,答题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一、单选题(本部分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2.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春秋战国。据材料“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并结合所学可知,思想派别分别为儒家、墨家、发夹、道家,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A项第一个为道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逍遥,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与材料顺序不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3.秦二世统治时期,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所以当公元前209年反秦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材料反映出秦朝速亡的原因在于()A.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落后B.地方与中央出现脱节C.各地贵族残余势力的反扑D.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公元前209年反秦起义爆发后,各地纷纷响应”可知,题干中官员与民众之间矛盾的加剧是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体现,从而加速了秦朝灭亡的步伐,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落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地方执行中央政策,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楚地贵族残余势力的反扑,排除C项。故选D项。4.翦伯赞在《秦汉史》中写道:“当此之时,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连彩,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这种“美景”的呈现主要得益于()A.推恩令的实施B.丝绸之路的开通C.郡县制的推行D.匈奴势力的衰落【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当此之时,汉朝的文明光辉已经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个中国照得通明,并且通过南山北麓之颈形狭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辉。这种光辉,渐渐向中央扩大它的照射,大约在里海、黑海之南,便与罗马共和国的光辉交光连彩,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美景。”可得出其强调的是中国的文明与罗马等西方文明有联系,这主要利益于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推恩令主要打击的是诸侯国,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推行在秦朝就已经在全国推行,因此其不构成汉代文化影响力扩大的原因,排除C项;汉代匈奴势力衰落有助于汉文化的外传,但是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5.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材料中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汉人坐姿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儒家思想此时仍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唐朝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代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A.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B.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民族政策实施的效果,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强调唐朝民族政策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无法体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对唐朝民族政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7.如图可以用来说明,唐朝中枢机构() A.权力相互制衡导致效率低下B.分工协调与多重制衡相结合C臃肿重叠加大政府财政负担D.三省宰相共同定夺军国大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唐朝中枢机构各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与制衡,说明分工协调与多重制衡相结合,B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虽然图示内容显示机构众多,但并不是臃肿重叠,排除C项;军国大事的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8.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要求遵循天时、地宜的自然规律。这说明()A.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B.统治阶级推崇儒家文化C.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D.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北魏的《齐民要术》吸收了《尚书》《诗经》等经典的民本、农本思想,主张富民、孝道,指出赡养父母的前提是要发展农业;并吸收了孟子、荀子等人的主张”可知,《齐民要术》中吸收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先贤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A项正确;材料说明儒家思想影响农业理念,未涉及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排除B项;“民族关系决定经济发展”夸大了民族关系对经济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说明人们需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农业,而非当时的自然条件限制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9.宋朝设立二府三司,对国家大事共同决策。议事时,由主事官首议,政事堂(中书门下合署办公)合议,后由皇帝裁决,最后交由有司执行。谏院(言官机构)全程记录。如果皇帝直接发号施令,谏院抗议。结果是,有司以各种理由拖延,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这说明当时(  )A.选官用官制度不完善B.中枢机构的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D.国家制度对专制皇权有约束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据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可知二府三司对专制皇权有一定约束力,D项正确;二府三司是中枢机构,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二府三司注重臣子们的分权制衡,维护的是封建专制,排除B项;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与材料“皇帝命令没有有效贯彻甚至不了了之”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元朝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同时,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A.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D.体现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各行省的军政大事需要呈报中央,同时各行省又具有一定自主权,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双重性,D项正确;在财赋、刑名等庶务方面行省具有一定自主权,这扩大了地方的职权范围,而行省的军政大事需要呈报中央,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仅仅强调扩大地方职权的方面,未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项;“彻底解决”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元朝的行省制兼顾集权与分权,有其积极意义,认为这凸显了管理上的复杂性是不恰当的,排除C项。故选D项。11.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积极倡导功利主义【答案】C 【解析】【详解】据材料“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退而聚学化民’”可知,宋代理学家积极从政立业为国家做贡献,不能做官时,也以教化民众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项正确;据材料“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可知,理学家最主要的是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价值,而非革新教育体制,排除A项;据材料“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可知,理学家的政绩侧重推行理学的价值观,排除B项;南宋时期的事功学派倡言功利,排除D项。故选C项。12.据《土司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廷这一做法()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材料中明代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却要声明并无世袭之文,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这说明明廷是在维护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D项正确;新土司就任需要向朝廷请袭时并要得到皇帝的圣旨批准,这说明明廷并未放松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排除A项;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法绝对,排除B项;改土归流政策是在清代推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13.“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4.《天工开物》附有123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插图单用墨色线条勾描,画面大致符合现实世界中的比例关系。这反映《天工开物》() A.追求艺术高雅性B.反映社会等级性C.注重普及实用性D.强调作品完整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天工开物》中的插图,画面大致符合现实世界中的比例关系,说明其对现实具有指导作用,注重普及实用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实用性,而非高雅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等级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实用性,而非强调作品完整性,排除D项。故选C项。15.盛泽镇(今江苏苏州吴江区),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A.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和晋商B.明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但明清时期,其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这说明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商帮的信息,排除A项、宋代开始突破坊市制度,排除B项;明清时期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6.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儒家认为只有孔子和孟子才是圣人,带有一定的平等色彩和叛逆色彩,B项正确;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是指陆王心学的局限性,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彻底否定”说法绝对,陆王心学仍然维护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排除C项;材王阳明未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17.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获取战争赔款B.打开中国市场C.割占中国领土D.控制中国海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可知,反映了英国扩展商业范围的要求,说明英国意在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获取战争赔款,不符合史实,此时还未发生中英战争,排除A项;割占中国领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控制中国海关,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8.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反映了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C项正确;“中体西用”属于洋务运动的思想,而且并未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当时中国仍然受到传统华夷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19.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A.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B.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C.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D.是历代农民起义的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依据材料“照旧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性,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0.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3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B.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说明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C正确;A中独立富强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B不符合题意,排除;D中的“取代”表述绝对,排除。21.清朝著名诗人、政治家黄遵宪曾就某一历史事件先后写下了《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名篇,表达自己的反帝爱国思想。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清朝著名诗人、政治家黄遵宪曾就某一历史事件先后写下了《悲平壤》《哀旅顺》《哭威海》《台湾行》等名篇”可知,这些都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清政府战败,丧失了宝岛台湾,D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中法战争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2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B.保留了大部分变法措施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 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在思想解放方面的作用,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戊戌变法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其变法措施基本被废除,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推翻君主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前“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义和团运动后“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评价由负面转向正面,由此说明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D项正确;义和团没有完成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既没有能够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政府,也没有大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BC项。故选D项。点睛】24.小明同学在查阅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不平等条约的评价时,发现了如下材料: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该材料评价的条约是()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由材料中“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设立使馆界”等内容可知,该不平等条约为《辛丑条约》,C 项正确;《天津条约》的签订是对中国主权的进一步破坏,通过这个条约,中国被迫开放新口岸,允许内江通航通商,使法国殖民者得以进一步侵入中国进行掠夺,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天津条约》的扩大,不仅承认《天津条约》有效,还让英法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排除B项;《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故选C项。25.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乃至“预备立宪”,都是清政府为顺应历史潮流所作的努力。但是,后来执政集团“肆无忌惮地大开改革倒车,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使它人心丧尽,一朝覆亡。造成清政府“开改革倒车”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派对实业的青睐B.立宪派对宪政的推崇C.革命派对民主的希冀D.清王朝对专制的贪恋【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本题主题干的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乃至预备立宪等改革,在当时都有利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顺应历史潮流的行为,但清王朝当政者却因贪恋专政而“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清政府没有通过改良走上资本主义民主道路,D项正确;维新派并不反对维新变革,排除A项;立宪派支持和主张宪政,排除B项;革命派希望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与宪政要求是一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26.近代中国的一场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变革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这场革命()A.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推翻千年帝制、民主共和、移风易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B项正确;完成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依然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动员群众,主要还是依靠资产阶级革命派,排除D项。故选B项。27.中华民国成立前夕,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决效仿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建立的却是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成为实际权力中枢,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这一转变A.事实上确立了共和制B.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体现了三权分立特点D.皆在预防专制独裁的出现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内阁总理成为实际权力中枢,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可知,责任内阁制下,参议院有权弹劾总统,并有权否决总统的提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民国政府实际上建立了责任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排除A项;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并非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国政府权力的架构,未体现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28.鲁迅曾深有感触地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鲁迅的感触源于()A.北洋军阀统治社会混乱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D.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随后出现二次革命、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的护国运动,因“府院之争”出现的张旭复辟,说明鲁迅的感触源于北洋军阀陷入混战局面,社会混乱,A项正确;题干信息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西学影响国人观念改变无关,排除C项;虽然新文化运动在题干涉及信息时段内,但是材料没有突出新文化运动,因此无法得出鲁迅的感触源于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29.1914-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据统计,1920年同1913年比较,厂矿数从698家增至1759家,增长率152%。推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②西方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③官僚资本凭借权力聚敛财富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元旦建立南京临时政府,民国政府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促进了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①正确;1914-1918年期间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这为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②正确;官僚资本主义出现于1927年,不符合题意,③错误;20世纪初,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促进这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30.漫画是对历史生动的反映,该图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B.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C.辛亥革命促进思想解放D.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德先生”“赛先生”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B项正确;漫画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排除A项;漫画内容与辛亥革命、马克思主义传播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部分共2道题,3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通典》卷一四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答案】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解析】【详解】演变:根据材料一“‘举孝廉’”,可知汉代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材料二“‘九品官人之法’”,可知九品中正制初期以家世、品德、才能为标准,西晋时期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材料三“科举”,可知隋唐科举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因此,古代选官核心标准的演变是由汉代以德行为标准,到魏晋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影响:结合所学,从打破士族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来分析。32.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这是民族之殇。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和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役后,日本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任意列举“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的三项内容。(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答案】(1)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消极: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小变”: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建立新式海军。(3)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战争:第一小问战争,根据材料一“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与“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该战争后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因此材料内容所述为中日甲午战争。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一“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即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及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等角度进行说明。【小问2详解】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从工业,教育与军事上进行分析。洋务运动期间,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性质的企业,即工业上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中后期,教育上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期间,在军事上建立新式海军,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论述题(本部分共道题,10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61年至1908年,慈禧太后掌握清王朝最高领导权。时期态度出处洋务运动洋务动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因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同上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吴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清末新政1903年,慈禧太后批准废除科举制。当立宪派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时,也得到慈禧的积极回应。杜以同等《论慈禧的改革与守旧》1905年,慈禧大后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国宪政。1906年7月,慈禧太后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清王朝的皇权统治。李细珠《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是非功过》提取材料中相关信息,就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功与过,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一: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慈禧太后出于自身利益暂时支持洋务运动,但并没有将洋务运动引入深层次的制度变革。19世纪末,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导致变法运动失败。20世纪初,清王朝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被迫实行“新政”,并宣布实行预备立宪,但仍顽固地维护皇权统治。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掌权后,一切为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出发点,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示例二: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阐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慈禧太后主持领导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维新团体,默许创办进步刊物,这些都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辛丑条约》签订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慈禧太后宣布实行“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进代化进程。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希望在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示例三:慈禧太后对中国近代化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因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戍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其目的主要是维护清王朝的皇权统治”可知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结合洋务运动的过程、戊戌政变、清末新政中的预备立宪等内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