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02772

大小:1.67 MB

页数:11页

时间:2024-09-02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文综地理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选择题长期以来,在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被视作城镇化最主要的实现方式和核心载体。在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中,而中西部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近年来,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1.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其主要是因为()A.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B.交通条件不断改善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D.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2.该市回流人口的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主要集中在()A.市区B.县城C.省会城市D.村镇地区3.影响该市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城乡距离②产业基础③气候舒适度④户籍政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2.B3.A【解析】【1题详解】 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人口主动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与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关系不大,这些都不是主动回流的原因,ABD错误。人口主动回流是受到回流地的吸引,最可能是因为回流地的经济收入提高,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收入差距缩小,C正确。故选C。【2题详解】读图可知,回流人口多集中在县城,定居和购买比重超过50%,B正确,ACD错误。故选B。【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回流人口主要选择在县城定居,一般外出务工的多为农村人口,县城距离农村相对较近,方便照顾家人,①正确。相对而言,县城的产业基础条件较好,就业机会较多,对当地回流人口吸引力较强,②正确。气候舒适度和户籍政策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③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近年来,我国某区域通过将小规模产业集成,升级扩展为大规模产业,加强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4.推动该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是()A.退耕还林B.高效化生产C.土地整治D.生态化改造5.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有利于()A.完善交通条件B.减少耕地面积C.改变区域气候D.促进农村家庭和谐6.该模式最适宜推广的区域是()A.大兴安岭B.黄土高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答案】4.B5.D6.B【解析】【4题详解】 生态产业化是新时代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促进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作为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单元,其乡村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退耕还林(草)工程后生态功能显著改善,但农业基础薄弱、水土约束增强、生产效益偏低等问题依旧突出,亟需推进生态产业化提升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据图可知,该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生产贴合市场需求的特色生态产品,所以推动区域经济效益持续增加的直接环节是高效化生产,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影响工业的因素主要有能源、资源、土地、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需要劳动力增加,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提升经济效益,有利于人口回流,减少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数量,促进家庭和谐。故D正确;是因为交通条件改善,吸引企业入驻,故A错误;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厂矿企业增加,占有耕地面积增加,使耕地面积减少,但减少耕地面积不属于有利影响,故B错误;该区域转向大规模生产后,对气候的影响小,故C错误。故选D。【6题详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资金、管理、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机械。读该区域沟道立体生态产业化区域集成模式示意图,该区域有经果林,又发展畜牧业,再结合图中当地地形状况可知,该模式最适宜推广的区域是黄土高原,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人口回流指的是当地的一部分人口往外迁,经过一段时间又迁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个叫人口回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其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呼伦湖是中国著名的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纬度最高的湖泊。湖盆呈不规则四边形,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最低的区域,两侧为断裂带,其中湖岸的湖蚀崖上分布的湖蚀洞普遍高出呼伦湖水位线4m,且发育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下图示意呼伦湖湖岸侵蚀地貌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呼伦湖最稳定的补给水源是()A.地表径流B.冰川融水C.积雪融水D.地下水8.呼伦湖湖岸呈现直立陡峭断崖形态主要是因为()①全球气候变暖②断层发育强烈③湖水侵蚀冲刷④人类活动频繁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9推测呼伦湖历史最高水位最接近()A.湖蚀崖B.现代湖蚀台地C.湖蚀柱D.湖堤【答案】7.D8.B9.A【解析】【7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呼伦湖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最低的区域,两侧为断裂带,所以有地下水出露,因此地下水是其最稳定的补给水源,D正确。地表径流,冰川融水与积雪融水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不是稳定的补给水源,ABC错误。故选D。【8题详解】由断层形成的岩石破碎带长时间受到湖水的侵蚀和冲刷作用,导致陆崖逐崩塌后退,形成现今直立陡峭的断崖形态,②③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呼伦湖岸的形态影响较小,①错误。该地区人类活动较少,所以人类活动对于呼伦湖岸断崖的影响较小,④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9题详解】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由于湖蚀洞普遍高出呼伦湖水位线4m,且发育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这表明现今湖蚀洞发育位置为古湖水所达到的高度,而湖蚀洞位于湖蚀崖上,所以呼伦湖历史最高水位最接近湖蚀崖,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大气降水补给。核心在于气候。2.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核心在于时间。发生在春季。跟气温和积雪量有关。3.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关键点在于气温高低。冰川融水补给的多少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径流高峰出现在夏季。4.湖泊水补给。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源头,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减河流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5.地下水补给。最普遍、最稳定的补给源。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下图示意某地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南北长300m,东西宽500m)等高线(单位:m)分布及90个凋落物收集器的多年叶片年均凋落量,图中圆点大小代表凋落量的多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监测样地的凋落物()A.随海拔升高而增多B.东侧数量多于西侧C.多集中在较高海拔D.在山脊与盆地数量相同11.影响该地凋落物收集器空间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有()①收集器总量②植被疏密③地势起伏④盛行风向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0.C11.B【解析】【10题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整体上海拔高的地区凋落物多,但并不呈现海拔越高,凋落物越多的特征,A错误;西侧的凋落物数量比东侧多,B错误;多集中在较高海拔,C正确;山脊与盆地附近的凋落物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并非数量相同,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收集器总量可以增加,因此不是其影响因素,①错误;要确保每一棵树都有收集器收集,因此植被疏密会影响收集器的分布,②正确;地势起伏会影响树木树叶的覆盖范围,影响收集器分布,③正确;森林系统植被茂密,受盛行风向影响小,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点睛】凋落物一般是指自然界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陈代谢产物,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面,作为降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从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稳定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一般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凋落物包括落枝、倒木、枯立木、落叶、落皮、枯死草本、枯死树根、落地的营养和繁殖器官、动物残骸以及他们的异化代谢产物等。二、综合题12.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珀斯方圆1300公里无规模城市,有世界最孤独城市之称。(1)说出1月控制珀斯地区的气压带,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解释其原因。(2)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3)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4)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答案】(1)副热带高气压带帕斯地处南半球中纬度、1月是该地区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气压带风带)南移控制该地区。(2)帕斯西临海洋,东为陆地(沙漠面积广);帕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气水平运动弱;白天,沙漠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形成海风;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形成陆风,所以风向多变。(3)帕斯地处30°S-40°S大陆西岸,冬季西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中纬度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劲;西临印度洋且地势平坦,摩擦力小,风力大。(4)图示地区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少;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丰富,风能开发成本优势不明显;风能不稳定,开发成本较高。【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珀斯的气候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气压带风带、冬夏季风、风能开发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珀斯位于32°S左右,地处南半球中纬度地区,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该地。【小问2详解】本小题考查珀斯风向日变化的成因。风向变化的原因应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角度分析。据图可知,珀斯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东侧的沙漠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西侧的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吹偏西风;晚上,沙漠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西侧的海洋降温慢,气温高,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吹偏东风,所以风向多变。【小问3详解】本小题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应从地表性质、气压梯度力等角度分析。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南北温差大,中纬度地区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珀斯位于30°~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劲。【小问4详解】本小题考查能源的开发利用。图示地区位于澳大利亚,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少。根据图例,图示区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的开发成本低。由题干“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可知,该区域风能季节差异大,不稳定,风电成本高。1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甘肃省平凉市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平凉年平均气温9°C,年平均降水量498mm。下表为平凉气候资料。右图平凉位置图。月份1月478117、8平均气温°C-1042726-2降水量(mm)33010910111(注解:表中1、4、11月气温为月平均最低气温,月为月平均最高气温)材料二:平凉窑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居,是上个世纪平凉农村最常见住宅,进入21世纪,小康屋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原先的窑洞逐渐被取代,废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计划到2025年,建成当地生态牛、文旅牛、特色牛、致富牛、品牌牛等红牛产业。 材料三:平凉养牛历史悠久,红牛养殖牛舍保持适宜温度(5°0-21°c,超过27°C要防暑)、湿度、光照等条件。左下图为崇信县黄寨窑洞养牛示范点图片(窑洞前田地种植玉米)。右下图图平凉位置图。(1)从当地气候、土壤角度分析甘肃省平凉传统民居以窑洞为主的原因。(2)说出进入21世纪后甘肃平凉窑洞逐渐被废弃原因。(3)平凉崇信县窑洞养牛的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有哪些益处?从哪些方面降低了农民养牛的成本?请分别说明。【答案】(1)该地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日较差大,窑洞建筑冬暖夏凉优点;该地区年降水量少,缺少生物燃料、窑洞制冷和取暖的成本更低该地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好,不易坍塌。(2)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迁入城市,以及小康屋建设,居住窑洞的人口和需求减少。当地(7、8月)雨季,窑洞单面开窗,窑内潮湿通风差,采光差,易坍塌。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对居住要求提高。(3)对农村:废弃窑洞再利用,节省土地资源;人牲分离,改善人居环境;窑洞附近土地种植玉米饲料、牛粪还田生态环保。对农民:减少养牛大棚建设成本;窑洞冬暖夏凉,红牛病害少,防疫防病成本降低;窑洞冬暖夏凉,保温保湿,节省冬季养牛供暖和夏季降温费用;利用窑洞周边土地种植养牛饲料,减少饲料的运输成本【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甘肃省平凉市气候及窑洞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农业区位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小问1详解】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日较差大,窑洞建筑有冬暖夏凉的优点;该地区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适合建窑洞;当地缺少生物燃料,而窑洞制冷和取暖的成本更低;该地黄土土层深厚,黄土的直立性好,不易坍塌,窑洞较稳固。【小问2详解】 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并且农村大量建设小康屋,使人口对窑洞的需求量减少;当地虽为大陆性气候,但7、8月降水稍多,而窑洞单面开窗,窑洞内比较潮湿,且通风性差,再加上降水多易坍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在提高,窑洞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小问3详解】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益处:窑洞内养牛,使废弃窑洞再利用,可以节省土地资源;在窑洞内养牛,可以使人牲分离,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窑洞附近土地种植玉米饲料、而牛粪还田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有生态环保的作用。对农民:窑洞内养牛不用建设大棚,减少养牛大棚建设成本;窑洞冬暖夏凉,红牛病害少,农民在防疫防病方面投入的成本降低;窑洞冬暖夏凉,保温保湿,节省冬季养牛供暖和夏季为牛棚降温费用;利用窑洞周边土地种植养牛饲料,距离较近,减少饲料的运输成本。14.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当地将迁入新居农户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专门养殖地方优良品种平凉红牛。窑洞养牛(下图)不仅实现了废弃窑洞的资源化利用和农户增收,而且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某地理研学小组为设计与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产品,计划开展调研活动。简述该小组需要调查的内容。【答案】平凉的养牛地域文化;窑洞养牛区位优势;窑洞的数量及面积规模;窑洞和红牛的所有权;村民对开发旅游的意愿;预估客源地、预估消费水平;当地交通、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状况;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解析】【分析】本题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产业为背景,创设“窑洞养牛"的研学情境,涉及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点,将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与旅游地理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甘肃省平凉市养牛历史悠久,早期就曾是是农耕文明 重要发祥地,历史上养牛主要是作为耕地使用,现代耕地更多采用机械,其作为动力的作用降低,作为牲畜饲养的功能上升,故首先要了解养牛文化。发展窑洞养牛相关的旅游,还要分析窑洞养牛区位优势;窑洞养牛产业受到窑洞的数量及面积规模的限制,这也是发展旅游要了解的基础信息;旅游开发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因此还要调研村民的对开发旅游的意愿;旅游业发展直接受市场决定其效益,所以要预估客源地、预估消费水平;能接纳游客规模受基础设施限制,因此要调研当地交通、供电、供水、网络等基础设施状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故还要调研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点睛】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咸海位于中亚,锡尔河是其主要补给支流之一,在入湖口处形成三角洲湿地,湿地面积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游来水及农业开发状况。下图为1962-2019年锡尔河三角洲湿地与耕地面积变化示意图。分析1980年代后,河口三角洲湿地面积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答案】80—90年代,湿地面积随耕地面积增加而大增。原因是开垦耕地,修建灌渠和水利工程,漫灌渗漏为湿地提供持续稳定的补给,(耕地间的空地扩大为湿地)。90年代以后,耕地与湿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耕地虽停止扩张,但水利工程和灌溉仍然存在,湿地面积变化较稳定。【解析】【分析】本题以1962-2019年锡尔河三角洲湿地与耕地面积变化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河口三角洲湿地面积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 依据图中信息,1980年代后,河口三角洲湿地面积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可分两个阶段。图中显示在80—90年代,锡尔河三角洲呈现出耕地面积增加,湿地面积增加迅速的特点;1990以后,耕地、湿地面积都基本稳定,湿地面积大于耕地面积。由材料信息可知,“湿地面积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上游来水及农业开发状况”。由于中亚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农业开发过程中,配置的水利工程设施也为湿地提供了稳定的水源补给,所以在80—90年代随着耕地面积增加,灌渠建设和生态用水配置成为了三角洲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1990以后,由于停止了农业开发活动,耕地面积稳定,但水利工程和灌渠仍然发挥作用,湿地面积也保持了稳定。点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