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ID:83562668

大小:81.95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用户名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3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4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5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6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7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8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9页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自考00031心理学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一章概论知识点名称内容什么是心理学★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6)人本主义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1.国家:德国;2.创始人:冯特;3.代表人物:铁钦纳;4.研究对象:意识的结构;5.强调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学★★★1.国家:美国;2.创始人:詹姆斯;3.代表人物:杜威;4.研究对象:意识的功能;5.詹姆斯批评构造主义心理学忽视了意识的最主要特征,即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略了意识的动态特征。意识活动有连续性,是像水流一样的,他称之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1.国家:美国;2.创始人:华生;3.代表人物:斯金纳;4.研究对象:行为。5.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原理,他明确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6.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华生有一句颇为偏激的名言,他说:“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这种观点反映了环境决定论。认知心理学★1.国家:美国;2.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尔;3.研究对象:认知;4.研究内部心理活动规律;5.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口语报告的方法获得了很大成功。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6.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测验法★★测验法概念: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要求适应群体)1/14 实验法★★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2.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的变量:(1)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调查法★1.调查法概念: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2.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两种方式。认识客观世界1.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2.调整和控制行为: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1/14 ★★★★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知识点名称内容中枢神经系统的构造★1.中枢神经系统,简称CNS,是人体的司令部,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脑和脊髓的分工与合作,发挥着支配和控制全身活动的功能。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1.神经元的构造与功能: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称之为神经元。神经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细胞体、树状突与轴突。神经元的两个最主要特征是兴奋性与传导性。2.神经元按性质不同分为三类:(1)感觉神经元,其功能是将感受到刺激后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2)运动神经元,其功能是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运动传出至效应器。(3)中间神经元,是介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神经细胞,其功能是传导神经运功。中间神经元存在于脑与脊髓中,又称联结神经元。初级感觉区★★机体感觉区,简称为体觉区,它在中央沟后顶叶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属布鲁德曼的第1.2.3区,是管制身体各个部分各种感觉的神经中枢。第三章意识与注意知识点名称内容什么是意识★1.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2.意识活动的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知觉。(2)对内部刺激的知觉。(3)对自身的知觉。可控制的意识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其他同时进行的活动。3.白日梦状态:它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时做梦之间,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着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4.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但个体自身意识不到。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注意的两个特点★1.指向性:每个人在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一对象,忽略了其他很多对象。2.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人就在这个对象上集中注意这时候他的精神集中,兴奋性提高,心理活动离开了周围事物。2/14 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从大量的信息中选择重要的信息反映,同时忽略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注意的维持功能是反映成功的保证。3.调节功能,当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时,就需要人能够从一种活动迅速转移到另一种活动,这就体现了注意的调节功能的重要性。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一般来说,刺激物强度越大,新异性越强,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具有2/14 运动变化性都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随意注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多活动的兴趣和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生物节律★1.生物节律的概念: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2.4种人的生物节律: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4种时间长短。3.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循环。人的日周期是25小时。睡眠★睡眠与脑电波:(1)第一阶段:过渡期(持续1~7分钟;脑电波为α波);(2)第二阶段: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脑电波为θ波);(3)第三、四阶段:沉睡期(脑电波以δ波为主,);(4)第五阶段:REM阶段,即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失眠★★★1.情境性失眠: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2.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但神采奕奕;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知识点名称内容差别感觉阈限★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2.差别感觉阈限,指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色觉★1.三原色说:(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最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原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2.拮抗理论:(四色说)由赫林提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所以先看红色后像就是绿色。眼睛★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知觉的一般概念★★★1.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2.分类:(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2)3/14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2.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学派):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被普遍接受,也称格式塔原则。3.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4.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实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3/14 5.知觉的恒常性:指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包括:(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深度知觉★★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活动,它们是自动的。例如:立体图像、立体电影就是利用双眼视差,将两种稍有差异的图像片分别同时呈现给两个眼睛,引起了立体的视觉效果。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2.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和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这个过程往往会受到先前经验的影响。信息的整合过程★★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3.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第五章记忆与学习知识点名称内容记忆过程★★1.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2.保持:(储存)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3.提取: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1.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2.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它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1.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2.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4/14 记忆的存储模型★★★★★1.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过编码获得意义,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果不被注意或编码,它们就会自动消退。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2.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7±2个组块,但组块的大小是可变的。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一般只保持20~30秒,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4/14 3.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视觉代码;长时记忆的容量大,保持的时间长,一般被认为是无限的。长时记忆的存储模型★★1.首先是归类,表现为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的条件下呈现,都是按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2.其次是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被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3.再次是语义网络,并非所有的信息都能很好地组织在一个层次化的系统框架里,有些知识被组织在体系不大清晰的框架中,也就是语义网络,它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及其联系。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扩散激活。通过上述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1.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是一种记忆的丧失。2.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1.遗忘的原因:(1)消退理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理论: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这是遗忘的主要原因。前摄干扰,指已经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间在记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2.遗忘的影响因素:(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学习的定义★★1.学习的概念: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2.学习与记忆的关系:记忆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认知”四个基本环节。四个环节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识记和保持是回忆和认知的前提;回忆和认知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够加强识记和保持。学习的过程的一般模式★★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学习的分类★★★★1.依学习方式划分:(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独立发现。(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2.依学习内容划分:(1)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5/14 (2)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3)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题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复习策略★★1.复习的时间:要注意及时复习、系统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者第二天、一星期后、一个月后、半年后。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3.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记忆。第六章思维与创造性知识点名称内容思维的概念★★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2.概括性。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本质区别)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2.比较:重要的思维过程。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推理的一般概念★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条件推理★条件推理也称假言推理,是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的推理。例:如果绿球滚向左边,则绿灯亮,现在绿球滚向左边了,所以绿灯亮了。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想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6/14 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1.算法式: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对每个进行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2.启发式: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见的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法: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子问题。(2)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3)逆向工作法: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问题表征的方式★★★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的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4)心理倾向:人们坚持使用原有以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什么是创造1.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6/14 性思维★★2.特征是: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创造性活动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4.动机因素。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5.其他因素。如政治因素、文化多样性。第七章智力知识点名称内容智力与能力★★1.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包含两层含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实际能力);其次,它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潜在能力)。能力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智力指标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区别和联系:(1)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2)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3)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智商★★智商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例。智力的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一是稳定发展;有一些人早熟;有一些人大器晚成。2.智力的团体差异: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7/14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1.流体智力的含义: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的含义: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2.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区别:(1)主要作用不同:1)流体智力的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2)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2)发展历程不同:1)和其他生物学方面的能力一样,流体智力随着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2)晶体智力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的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存在多种不同的智能,个体的能力就是这些智能的不同组合。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他提出八种智能:7/14 ★★★1.语言智能——说话的能力。2.音乐智能——创造、沟通与了解声音的能力。3.逻辑—数学的智能——对行动或对象间有无关系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即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4.空间智能——知觉、改变空间信息,同时不需要参照原刺激就能再造视觉影像的能力。5.身体—动觉智能——运用全部或部分身体以解决问题或生产物品的能力。6.人际智能——了解他人。人际交往中观察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和意向的能力。7.自我认知智力——了解自己,辨明自己的感受、意向与动机的能力。8.自然智能——能够辨认和区分不同物种的能力。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性智力。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或实践智力。心理测验的性质★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是一种科学构想。2.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3.心理测量具有误差。4.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包括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儿童在智力测验上的成绩有显著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并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第八章动机与情绪情感知识点名称内容动机的概念★★动机的概念: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8/14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启动效应,会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在动机的驱动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2.指向功能,动机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就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越强,行为也随之愈强。诱因★1.需要(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2.诱因(动机产生的外在环境):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3.需要、诱因与动机产生的关系: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8/14 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1.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类:1)生理性动机。2)社会性动机:人类所特有。2.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分类:1)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2)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3)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同时存在于一身。3.依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划分: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二者会相互转化。1)主导动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2)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成就动机的结构★★★1.成就动机: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2.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一般认为,成就动机较高的人喜欢选择富于挑战性的任务,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水平较低的人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3.一般来讲,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2)具有坚定信念。(3)正确的归因方式。需要的层次★★★★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情绪的构成★★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1)主观体验是认知层面。(2)生理唤醒是生理层面。(3)外部行为是表达层面。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差异:(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特有的。(3)从反应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和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1)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2)情绪的变化反映了情感的深度,情绪变化过程中饱含着情感。9/14 情绪状态★★★1.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2.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3.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1.动机作用:(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有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情绪与动机的关系。)9/14 2.调控功能:(1)情绪情感对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2)情绪情感具有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3)情绪情感具有瓦解作用:情绪对人的认知效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3.健康功能: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4.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第九章人格知识点名称内容独特性★★★★★1.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展示的是人格的差异。林冲的坚忍、吴用的智慧、李逵的忠诚。2.稳定性,稳定性指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的一致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统一性,人格是有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4.功能性,不同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人的处世态度、思维方向、归因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行为结果。“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爱恨的根源”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认知方式差异★★★★1.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2.认知方式的类型:(1)冲动型与沉思型:1)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反应快,精准性差。信息加工策略为整体加工方式。2)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反应慢,精准性高。信息加工策略为细节性加工方式。(2)系列型与同时型:1)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第一种假设成立后再进行一步考虑第二种假设,一环一环的推导出问题的结果。2)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3)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1)场独立性:不太依赖于外界环境,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人微,这种人称之为场独立性。 2)场依存性: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他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再参照,与别人交往时也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种人称之为场依存性。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胆汁质★1.胆汁质:脾气火爆,情绪爆发快,但难持久。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做事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但是这种人的思维活动常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做事也常常10/14 感情用事、刚愎自用、但表里如一。2.多血质:富有朝气,乖巧伶俐,惹人喜爱;情绪丰富而且外露。有“自来熟”的本领,但交情粗浅。3.粘液质: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表情平淡,情绪不易外露,但内心的情绪体验深刻。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细腻而又持久,主导心境消极抑郁。性格的态度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态度。2.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体验。4.性格的理智特征:是人在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共同特质与个别特质★★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把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特性两类。共性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1)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2)同伴群体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力会逐渐大于老师,对孩子人格发展具有“扬善弃恶”的作用。第十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知识点名称内容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1.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以转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2.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3.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4.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11/14 人际沟通的类型★1.人际沟通:广义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狭义是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2.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最重要的一种形式,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2)非言语沟通: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1)表情。2)眼行为。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4)服饰。5)讲话风格。6)人际空间:人与人间的距离。相似性与互补性★★★★★1.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或当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和需要不同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2.个人品质: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得不再重要,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特别是交11/14 往初期。社会影响★★★★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社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2.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是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3.群体的决策行为:(1)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2)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思维。4.从众和服从:(1)从众:1)定义:指个人的观念或行动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原因:①行为参照。群体中的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以作为自己行为或意见的参照,特别是当个体处于自己对情境缺乏把握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参照他人的表现。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如果一个群体是具有较高凝聚力的,或者成员之间是高度信任的,那么,这个群体就会保持较高的一致性。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3)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群体的权威性,个体的人格,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与个体差异。(2)服从:1)定义:是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2)原因:①合法权力。我们通常认为在一定情境下,社会赋予了某些社会角色更大的权利,而自己有服从他们的义务。②责任转移。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认为造成某种行为的责任不在自己,特别是当指挥官主动承担责任时,我们就会认为该行为的主导者不在自己,而在指挥官,于是发生了责任转移。3)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他的权威性,对执行命令者是否关心、爱护,是否监督命令执行12/14 的全过程等。②命令的执行者。他的道德水平、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③情境因素。第十一章心理健康知识点名称内容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12/14 ★★★12/14 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压力产生的原因★★★★1.躯体性压力源: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2.心理性压力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3.会性压力源: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社会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事件。4.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职业枯竭★职业枯竭也叫职业倦怠,是指在长期的巨大工作压力下,个体所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反应,它包括有生理枯竭和心理枯竭。强迫症★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1.广泛性焦虑障碍,持续感到害怕,但无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2.恐慌障碍,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的袭击。。3.恐惧症,对一些非常具体的东西在并无危险的情况下的极度强烈的恐惧。4.强迫症,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想和行动。如果不作出自己的仪式性的行为就会感到十分地焦虑。5.创伤后应激症,创伤应激症最常见的表现是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认清焦虑状况★★1.认清焦虑状况。克服焦虑的第一步,要先认识焦虑症状,以及会带来什么影响。2.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1)不回避:回避的方式虽可缓解焦虑,但焦虑源不会自动消失,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2)正面迎战:正面迎战能使人习惯于引起焦虑的人、事、物,还会改变人们的认知。(3)做记录:对何时、何地、何事感到焦虑,应对措施是否有效等,加以记录。3.学会放松自己。4.运用想象减轻焦虑。5.进行理性思考。6.接受专业治疗。在心理防御上,寻求自保★★★★人们受到挫折后的反应表现:(1)在认知层面上,逃离现实。(2)在情感层面上,冷漠麻木。(3)在心理防御上,寻求自保。13/14 认知应对策略★★1.认知应对策略:(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观念。常见的不合理观念有:此事不该发生、以偏概全、无限夸大后果。2.情绪调节策略: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自我安慰等。3.行为应对策略:为了提高挫折承受力,应该主动地、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4.人格塑造策略:主动地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第十二章毕生发展知识点名称内容心理发展的1.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行为变化过13/14 实质★★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2.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2.关键期:认为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和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3.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而其主要表现在个体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以及生理发展和言语发展上。横断研究法★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儿童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发展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典型特点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自我中心”程度下降,开始克服“片面性”,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进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2.儿童期社会性的发展:(1)依恋行为。(2)性别社会化。(3)道德判断的发展。学龄期的社会性发展★皮亚杰发现儿童对已有的道德定向的认知表现出四个特点:1.从认识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14/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