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549316

大小:216.67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3-10-23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集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集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A.政府对集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B.各地的集镇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新兴集镇导致原有集镇的衰退D.农业对集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集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集镇”可知,农业的发展对集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但集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可知,农业的现状对集镇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在集镇发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项;集镇与集镇之间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宋代以后集市普遍发展,集镇也随之增多。下列对宋代集镇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符合近代城市的特征②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③有些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④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市场的繁荣A.①②B.②③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集镇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经济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不设城墙的,在交通交汇处以手工业或贸易发展起来的小城市,当发展至一定规模时,政府便赋予它们新的城市行政身份,集镇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市场的繁荣,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宋代集镇不符合符合近代城市的特征,①错误,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②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3.《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反映了周朝()A.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各有定制B.拥有比较完善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C.营建城市制度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较大D.城邑面积、城郭门数、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周朝时,对于城邑的大小、区位划分、城郭门的数目都有规定,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城邑分为三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学说,无法得知营建城市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周礼·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的城邑道路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王城路宽“九轨”(一轨等于八尺),诸侯国都路宽“七轨”,卿大夫都城路宽“五轨”。这种规定表明()A天子拥有绝对专制权力B.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C.统治者重城邑建设规模D.西周等级森严空前绝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城邑道路对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规定,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制度突出礼制观念,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且天子并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周城邑建设的规定,并非具体建设规模和内容,无法体现其重视,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和礼制,等级森严,但材料是城邑建设,不体现空前绝后,排除D项。故选B项。5.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公共建筑、城市规划、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独特而惊人的创造至今仍影响着西方乃至世界。下列关于古罗马“创造”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其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②专供官员或外来人员租住的集体住宅影响深远③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④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公共卫生工程A①②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的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①正确;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相结合,成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③正确;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的公共卫生工程,④正确;D项正确;由所学知识可知,3世纪时,为了缓解人口剧增造成的住房紧缺,古罗马出现了由几层楼板叠加组合而成的集体住宅,这种住宅有5—6层,专供百姓或外来人员租住,②错误,排除AC项;B选项不全面,排除B项。故选D项。6.1880年,开平矿务局以“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和“恐误各兵船之用”等理由,得到清政府许可,从矿区所在的唐山动工修筑一条铁路到青各庄,名唐青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该铁路的修建A.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近代化B.体现了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C.实现了近代矿业的独立自主D.反映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这是中国第--条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信息所处时代特征是中国近代化事业发展,交通运输近代化也在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融合,排除B;近代中国没有实现矿业自主,排除C;当时社会核心价值观仍是传统伦理纲常,材料没有体现其变化,排除D项。7.1866年,上海《字林西报》报道称,该机器的制造成功是“显示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的惊人一例”、“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曾国藩也称“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关于该机器说法正确的是()A.内燃机作为其驱动的主要动力B.标志着中国铁路时代的到来C.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D.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86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气压计等,均由徐氏父子之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寿在华蘅芳、吴嘉廉、龚云棠及次子徐建寅等合作下,经过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在1866年造成一条长50余尺时速20余里(一说40余里)的“黄鹄”号木壳轮船,这是近代由中国人自己造的第一艘轮船,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C项正确;作为其驱动的主要动力的是蒸汽机,并不是内燃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的造船业,并不是铁路,也不是航运业的发展,排除BD项。故选C项。8.1924到1928年间,科隆到波恩这段公路上的车流量超过该路的承受能力。1929年,一条新型的“机动车专用路”开始建造,动用了5500多名失业人员,最终于1932年8月通车。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这条“机动车专用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B.“新型”主要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C.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道路的建设与发展D.该路通车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1929—1932年,德国为解决科隆至波恩间的交通堵塞问题,修建了一条连接两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新型公路。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高速公路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高速公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了,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9.近代上海“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这说明()A.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流B.交通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通行时间C.交通的进步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D.现代交通工具是钟表取代日晷的主要原因【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显示自轮船、火车的通行使得钟表在近代上海开始盛行,这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进步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各地之间交流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强化,并没有说明缩短了通行时间,排除B项;近代钟表技术的进步才是钟表取代日晷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为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公共汽车宣传广告。结合所学分析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①城市公共交通开始于19世纪,公共汽车是公共交通最早的工具②“车价低廉”的宣传使公共汽车从此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③“各路价目表每期在本报原地位披露”表明报刊具有广告功能④公共汽车的兴起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市区面积的扩大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③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是“上海公共汽车宣传广告”及图片文字有宣传作用,表明报刊具有广告功能,符合题意;④公共汽车便于人们出行,推动了资源优化和效率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市区面积的扩大,符合题意;故③④正确,D项正确;①城市公共交通始于19世纪,交通工具起初为公共马车,不符合题意;②“从此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说法不妥,这只是上海才有,当时中国经济水平落后,在全国来看公共汽车还很少,说法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1.英国女演员弗朗丝·金伯尔对幼年(1830年)搭乘的一种新式交通工具,曾有如下描述:“现在我们以它的最高速度——每小时30英里(48公里)——出发,它比鸟的飞翔速度还要快。你难以想象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是怎样的——它的运动也十分平稳。”下列关于这种新式交通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是英国人富尔顿发明的②由英国人斯蒂芬森首次发明的③其发展有利于促进机器制造业、钢铁业等行业发展④可能是以瓦特的联动蒸汽机为动力A.①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②根据材料1830年的英国,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像切开空气向前奔跑的感觉一样等信息可知这种交通工具是蒸汽机车。根据所学蒸汽机车是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的,符合题意;③由于蒸汽机车本身就是机器可知它的发展可能带来机器制造业、钢铁业等行业发展,符合题意;④1782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所以1830年的蒸汽机车可能是以瓦特的联动蒸汽机为动力,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蒸汽机车是英国人史蒂芬森发明的不是富尔顿发明的,错误,排除A项;C项、D项答案都片面,没有全部包括正确内容,排除C项、D项。故选B项。12.1911年,为应对东北鼠疫,清政府成立医学堂,重点研究流行传染性疾病,并决定“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规定“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举措()A.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B.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C.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D.意在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针对疫情传播,清政府"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并于"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这些措施推动了公共防疫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并未涉及“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建立了系统的卫生防疫体系”,只是"将传统的奏折上报形式改为电报",并于"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排除B项;材料与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______》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萃取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成为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传统医学成就进行去粗取精的一个典范。空白处的医学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B.千金方C.肘后备急方D.本草纲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肘后备急方》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萃取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成为用现代医学技术对传统医学成就进行去粗取精的一个典范,C项正确;《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是综合性临床医著,排除B项;《本草纲目》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14.中医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列医学著作中,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和中医临床学基础的著作分别是()A.《黄帝内经》、《千金方》B.《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D.《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C项正确;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对后世方剂学有着重要影响,排除A项;《神农本草经》在中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排除B项;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15.西医讲求对症下药,依托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而中医注重临床经验的总结,“医圣”张仲景提出的一个原则成为中医药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原则是()A.药食同源B.望闻问切C.辩证施治D.辨证施治【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张仲景在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出,对于病人的症状,要分析综合,判断症候,进而确定治疗方法,即辨证施治原则,D项正确;李时珍最早提出药食同源,排除A项;望闻问切是由扁鹊提出的,排除B项;C项错在“辩证”,排除C项。故选D项。16.孙思邈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其主张与下列思想流派相吻合的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B【解析】【详解】“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体现的是顺应自然,符合规律的养生理念,这与道家无为的理念相符,故选B;这种顺应自然的理念和儒家、法家以及墨家不符,排除ACD。17.《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平昼夜之道而知”。材料反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是 A.民本思想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和而不同【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与天地相似,故不违”“乐天知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和民本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德”“贤”,排除C项;“和而不同”强调处理人际关系,而材料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8.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关于这段材料,正确的是()A.孟子的这一主张体现了儒家学说的精髓B.二者的主张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C.二者崇德尚贤的思想始自于孔子的“为政以德”D.二者都推崇天下为公,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两者都主张选拔贤能即有道德、有能力的做官,而不是由特权阶层垄断政治,这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各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D项正确;材料不仅涉及孟子,还有墨子,A项片面,排除A项;选贤任能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之一,而不是“精神境界”,排除B项;墨子崇德尚贤的思想不是始自于孔子的“为政以德”,排除C项。故选D项。19.明朝人聂豹认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于身心一无所得者,往往有之”,若有志于圣学,应“精察此心之天理,以充满吾良知本体之量”。材料反映出聂豹A.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方法论B.批判了儒家思想的神圣地位C.认可了王阳明心学的理论D.论述了清静无为的政治观点【答案】C【解析】【详解】聂豹认为格物致知于身心无所得,主张精察内心,以发现天理,实现致良知,说明其一定程度上认可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C正确;聂豹反对格物致知,批判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排除A;聂豹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B;D是道家学说,与聂豹的理论不符,排除。 20.以下是诸子及其思想。对应准确的是()A.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孟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荀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D.朱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和宋朝(中国)。结合所学,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主张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A项正确;荀子认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排除B项;孟子主张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强调修身、治家对维护国家统治秩序及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排除C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朝理学大师张载的名言,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的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句话集中体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济世救民情怀,排除D项。故选A项。21.古代中国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录了齐国上大夫晏子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这些话反映的主要思想是A.“民以食为天”B.“和而不同”C.“无为而治”D.“崇尚礼乐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和如羹焉”“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的大意是像羹汤一样调和多种滋味,只有一种味道的羹汤难以下咽,应该有多种滋味调和。说明既要和,又要有不同即“和而不同”,故B项符合题意;“民以食为天”的意思是百姓以粮食、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材料未涉及有关粮食的信息点,故A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意思是无为而治理,材料强调的是羹汤要有多种味道、声音要“七音,八风,九歌”“相成”,与“无为而治”、“崇尚礼乐教化”无关,故CD项排除。22.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鸦片战争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20世纪初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B.西学理念逐渐深入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民族意识逐渐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这说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逐渐深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性质不断变化,排除A项;“民主观念持续更新”只符合材料部分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3.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B【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以国家利益和命运为重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故A错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的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与抨击纲常礼教无关,排除C;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排除D。【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2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容,逐渐实现了本土化,说明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D项正确;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是精神统治工具,排除B项;儒学是正统,并不存在争夺正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25.革命导师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地论述了火药出现以后所引起的社会变化,肯定地指出,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作用”。对这一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是()A.火药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B.西征的蒙古军队把火药传到了欧洲C.火药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D.火药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的发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恩格斯认为火药和火器的使用是经济的进步,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作用,故恩格斯认为火药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C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火药对西方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火药的传播途径,排除B项;工业革命指的是使用大机器进行生产,火药并没有推动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26.“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西亚楔形文字最早是书写在泥板上②文化特色形成受特定自然条件影响③两河流域的书写形式早于其他地区④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巴比伦尼亚和亚述最早的书写材料是泥板”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代西亚,楔形文字产生,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最早是写在泥板上,故①正确;根据材料“因为两河地区有简单易得的冲积土壤。与后来出现的书写材料(如纸草、羊皮纸、皮革和木材)相比,泥板造价低廉且易于长期保存”可知,文化特色的形成受特定自然条件的影响,故②正确;两河流域的文明是早于其他地区产生的,其书写的形式也早于其他地区,故③正确;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地区的书写材料比较的信息,不能断定泥板是世界上最实用的书写材料,故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27.《汉穆拉比法典》规定:“如果某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某人打伤了贵族的牙齿,还落其牙齿。但如果是贵族伤了某人的眼或牙齿,则只要用财务做出赔偿即可。”这说明:A.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B.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袒护贵族利益的倾向D.保护奴隶权利不受侵害【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如果某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某人打伤了贵族的牙齿,还落其牙齿。但如果是贵族伤了某人的眼或牙齿,则只要用财务做出赔偿即可。”可知,如果伤了贵族的身体某个部位,要“同态复仇”;而贵族伤害了平民的身体某个部位,则只要用财务做出赔偿,这表明《汉穆拉比法典》袒护贵族利益,C正确;A、B、D均与材料不符。28.以公元8世纪为界限,在此之前“阿拉伯人是以剑和舌为荣,而不是以笔为荣的”。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阿拉伯文学的突出成就B.造纸术的传播与普及C.西学东渐促进科技交流D.印刷技术的推广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8世纪”“在此之后,则变成了‘他们把一切工作都归纳为剑和笔两个方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8世纪,我国的造纸术传到了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对阿拉伯产生了影响。造纸术使纸张得到了普及,因此“笔”的使用也多了起来,B项正确;文学成就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当时没有西学东渐,排除C项;印刷术当时还没有发明与推广,排除D项。故选B项。 29.罗马的民法体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据此可知,该体系A.消除了贵族与平民间的斗争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契约精神D.化解了帝国境内的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罗马法中确立了个人财产所有权和签订合同的自由权,对买主和卖主、债权人和债务人、契约、债务等作出了“无比明确的规定”,这都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同时减少经济活动中的纠纷,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B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立法相关内容,与平民和贵族的斗争无关,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相关内容,而且近代契约精神不可能在古罗马确立,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30.它宣扬“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认为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有关古印度兴起的这一教派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以婆罗门教为基础B.后来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C.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D.桑奇大塔塔门上的浮雕多以此宗教故事为题材【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结合所学可知,宣扬“众生平等,因果缘由”、“消灭欲望,刻苦修行”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桑奇大塔位于印度中央邦,它是早期印度佛教艺术发展的代表,桑奇大塔的塔门浮雕主要题材是佛教故事和《本生经》,D项正确;印度教是以婆罗门教为基础,排除A项;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排除B项;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的是婆罗门教,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总体趋势。(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答案】(1)趋势: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南方城市数量在唐代以后明显增加,最终超过北方;先秦城市职能以政治职能为主,唐代以后经济职能越来越明显,至清代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2)①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②通信设备的改善便利了人们的联系与交流;③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④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南北城市数量示意图”,从整体来看,从先秦到清朝,城市数量总体上在不断增加;南北方对比可得出,南方城市数量在唐代以后明显增加,最终超过北方;据“古代城市功能统计示意图”及其图例说明,可得出先秦城市职能以政治职能为主,唐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唐代以后经济职能越来越明显,至清代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二“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结合所学,电话、电报等通信设备的普及改善便利了人们的联系与交流;据材料二“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等信息可得出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据材料二“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等信息可得出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的孔子。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摘编自《李大钊全集》(1)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指出其原因。依据材料一,面对“东西方碰撞交融”,概括中国积极应对的史实。(2)依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突出特点。【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应对:明王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进步思想家倡导与西方进行交流,提倡个性;下层平民和城市市民阶层对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2)态度: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提倡东西方文明能够相互融合;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特点:兼收并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连续性。【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打破了世界各地原有相对隔绝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积极对外殖民扩张,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应对:根据材料一“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可知在面对西方文化碰撞时明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徐光启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促进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李贽等人主张独立个性,强调独立思考;结合所学可知,下层平民和城市市民往往对西方事物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是古代和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可见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能够辩证地看待;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因此李大钊提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从材料可知,李大钊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信心。特点:从魏晋佛教、晚明“西学东渐”以及近代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发展。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中国古代疫灾空间分布表时段频发中心频发区及扩展220-581年长安、洛阳、建康扩展到长江干流一线581-960年长安、洛阳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960-1127年开封1127-1279年临安1279-1368年大都扩展到两广、云南1368-1644年京师海南开始有了疫病流行1644-1911年京师台湾、东北、新疆也成了疫灾流行区--据龚胜生《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规律》根据材料一、二,针对220-581年和581-960年这两个历史时期,分析指出中国古代疫灾的时空分布变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分布变迁特征: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合理解释:从时间角度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由于政权并立、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迁徙、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疫灾频发;隋唐时期(581-960年),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等因素影响下,疫灾发生频率低。从空间角度来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农耕区域的扩展,疫灾的区域呈现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但由于人口密度及流动性强、城市环境(突出“都城”人口较多、流动较强即可)等因素影响,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解析】【详解】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20-581年和581-960年(中国)。根据题干提供的曲线图和疫灾分布空间,可以选择魏晋南北朝(220—581)与隋唐五代(581—960年)两个时期。首先对疫灾的分布特征进行概括,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魏晋和隋唐时期疫灾时间分布不均衡,疫灾频度降低;从疫灾空间分布范围来看,这两个时期疫灾由长江干流“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说明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都城是疫灾的频发中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