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

ID:83507449

大小:3.65 MB

页数:26页

时间:2023-07-06

上传者:老李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金华一中高三3月月考卷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在进行“观察叶绿体”的活动中,先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然后进行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染色B.黑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切片C.预处理可减少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便于观察D.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中的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答案】A【解析】【分析】观察叶绿体步骤:(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2)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3)高倍镜观察:调清晰物像,仔细观察叶片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详解】A、叶绿体呈现绿色,用显微镜可以直接观察到,因此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染色,A正确;B、黑藻是一种多细胞藻类,其叶片是由单层细胞组成,可以直接用叶片制作成临时装片,B错误;C、先将黑藻放在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有利于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保持细胞的活性,更有利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C错误;D、叶绿体中的基粒和类囊体,属于亚显微结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错误。故选A。2.下列关于细胞内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TP分子中含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每个ATP分子含有2个磷酸基团C.ATP在细胞中不断被分解,同时也在不断形成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释放【答案】C

1【解析】【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特殊化学键中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详解】A、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去掉两个磷酸集团后,剩余的A-P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错误;B、每个ATP分子含有3个磷酸基团,2个特殊化学键,B错误;C、细胞内ATP含量不多,消耗后可迅速合成,C正确;D、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伴随有能量的贮存和释放,D错误。故选C。3.2021年4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要将福岛核电站处理过的核废水排放入太平洋。核废水中仍含有放射性物质氚,这一行为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因为可能会引起(  )A.温室效应B.普降酸雨C.臭氧减少D.水体污染【答案】D【解析】【分析】太平洋是世界的太平洋,不是一国的“下水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水体污染属于全球性生态问题。【详解】“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半衰期很长,所以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污染,所以国际社会普遍反对日本向大海排放“核废水”,D正确。故选D。4.水稻非糯性对糯性为显性,如果将水稻杂合非糯性品系的花粉进行碘液染色,发现花粉有一半蓝黑色,一半红褐色,这与下列哪种情况揭示了相同的本质(  )A.纯合非糯性植株与糯性植株杂交B.水稻糯性植株自交C.杂合非糯性植株与糯性植株杂交D.水稻非糯性植株自交【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将水稻杂合非糯性品系的花粉进行碘液染色,发现花粉有一半蓝黑色,一半红褐色,说明杂合非糯性品系水稻能产生两种配子,且比例是1:1,体现了分离定律的实质。

2【详解】A、纯合非糯性植株与糯性植株杂交,F1为非糯,可以说明非糯为显性性状,A错误;B、水稻糯性为隐性,植株自交后代都是糯性,不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C、杂合非糯性植株与糯性植株杂交,相当于测交,验证分离定律的实质,C正确;D、水稻非糯性植株如果是纯合体,其自交后代都是非糯性,不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D错误。故选C。5.某科研小组用基因型为AaBb某雄性动物做研究,测定其体内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甲,其中一个细胞处于图乙状态(发生交叉互换),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乙细胞产生的精子有4种基因型B.图甲中c、d、e、f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相同C.图甲中b细胞只具有Aa,Bb两对等位基因中的一对D.图乙细胞在MⅡ时期出错可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子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甲图:a的核DNA数目为N,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c的核DNA含量为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末期;de的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fg的核DNA含量为4N,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详解】A、图乙细胞处于四分体时期发生联会,此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图乙的精子有4种基因型,分别是AB、Ab、aB、ab四种,A正确;B、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数2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或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组是2组;de细胞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组是2组;f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数2N,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组为2组,因此图甲中c、d、e、f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相同,B正确;C、b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数为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A和a基因分离,B和b基因分离,这两对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b细胞中含有A和a基因其中一种和B和b基因其中一种,C错误;

3D、图乙细胞在MⅡ时期着丝粒分裂后子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导致产生基因型为Aabb的子细胞,D正确。故选C。6.相思子毒素是一种剧毒性高分子蛋白,它能使真核细胞的rRNA发生脱嘌呤反应。相思子毒素形成过程中,其前体蛋白通过高尔基体运输至液泡,在液泡中加工成熟并储存。下列有关相思子毒素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能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B.其前体蛋白进入液泡依赖膜的流动性C.不属于分泌蛋白D.液泡膜的包被使其不会影响自身的rRNA【答案】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相思子毒素能使真核细胞的rRNA发生脱嘌呤反应,不能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B、前体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穿过液泡膜进入液泡的方式为胞吞,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B正确;C、结合分析可知,分泌蛋白最终要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而相思子毒素在液泡中加工成熟并储存,故不属于分泌蛋白,C正确;D、液泡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液泡膜的包被使其不会影响自身的rRNA,D正确。故选A。7.小贤同学用同一浓度的蔗糖溶液对3个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处理后,测量、计算的结果如表,由此可推测(  )细胞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原生质层/细胞长度(B/A)1.210.82A.细胞Ⅰ的B/A值为1.2代表细胞吸水B.细胞Ⅱ的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细胞ⅢC.细胞Ⅲ未发生质壁分离

4D.细胞Ⅱ的细胞液浓度一定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相等【答案】B【解析】【分析】据表中数据分析,细胞Ⅰ的原生质层/细胞长度(B/A)=1.2,说明该细胞吸水;细胞Ⅱ的原生质层/细胞长度(B/A)=1,说明该细胞维持原状,即不吸水也不失水(由于细胞壁限制作用);细胞Ⅲ的原生质层/细胞长度(B/A)=0.8,说明该细胞失水。【详解】A、原生质体的边缘是细胞膜,细胞长度测的是细胞壁,由于细胞壁对细胞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原生质体不可能长于细胞壁,所以原生质层/细胞长度(B/A)不可能是1.2,A错误;B、当原生质层/细胞长度(B/A)=1时,说明细胞维持原状(即不吸水也不失水),当该比值小于1时,说明细胞失水,因此细胞Ⅱ即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Ⅲ失水,在同一浓度的蔗糖中,细胞Ⅲ失水,说明细胞Ⅲ细胞液浓度低于外界蔗糖溶液,细胞Ⅱ即不吸水也不失水,说明其浓度等于外界蔗糖溶液,因此细胞Ⅱ的细胞液浓度一定大于细胞Ⅲ,B正确;C、细胞Ⅲ失水,导致质壁分离,C错误;D、细胞Ⅱ原生质层/细胞长度(B/A)=1,说明其既不失水也不吸水(由于细胞壁限制作用),即细胞液浓度等于或大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D错误。故选B。8.我国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于2021年8月实施全面三孩政策。在正常情况下,健康的第三胎与前面两胎孩子往往在性状表现上有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自()A.不同的基因发生不同方向的突变B.父母双方基因的不同组合C.不同的染色体发生数目变异D.染色体发生不同的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分析】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详解】A、基因突变频率较低,健康的第三胎与前面两胎孩子往往在性状表现上有差异,故不会是基因突变,A错误;B、受精卵中含有从父母双方来的遗传物质,父母双方基因的不同组合会导致孩子的差异,B正确;

5CD、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引起的后果都比较严重,甚至会致死,与题干“健康的第三胎”不符,CD错误。故选B。9.双特异性抗体(BsAb)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有力的工具,其含有2种特异性抗结合位点,能在靶细胞和效应细胞之间架起桥梁,作用原理如图,据图分析BsAb的功能是()A.杀死肿瘤细胞B.分泌淋巴因子C.激活体液免疫D.激活细胞免疫【答案】D【解析】【分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由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一般而言,抗体按靶位点不同主要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详解】据图可知,BsAb可与肿瘤抗原结合,进而激发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导致细胞裂解,故推测BsAb的功能是激活细胞免疫。故选D。10.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对甜叶菊扦插苗进行浸泡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其根粗、根长及生根数,结果如表所示,其中体现赤霉素作用两重性的是()浓度/(mg·L-1)根数/条根粗/mm根长/cm03.70.172.91005.50.294.22004.20.223.23003.80.213.0

64002.50.162.35002.20.111.3①根数②根粗③根长A.仅①②B.仅②③C.仅①③D.①②③【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文和表格: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浓度,因变量是根数、根粗和根长,据此分析作答。【详解】表中数据显示:与对照(0)相比,随着赤霉素浓度的增加,根数、根粗和根长都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即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两重性。故选D。11.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北苍术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到图中①~④的图像,其中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处于分裂间期,②处于分裂前期,③处于分裂中期,④处于分裂后期。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特点为,间期完成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同时细胞适度生长;前期时核仁、核膜消失,染色质螺旋变粗形成染色体,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中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后期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子染色体平均移向两极;末期时核仁、核膜出现,形成两个细胞核,染色体成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细胞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详解】①处于分裂间期,此时细胞完成DNA的复制,但染色体数目不变;②处于分裂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染色体数目不变;③处于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但染色体数目不变;④处于分裂后期,染色体着丝粒已经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染色体数目相同的是①②③,A正确,BCD错误。

7故选A。12.小明夏天参加劳动,在未饮水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出汗和尿量减少的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B.下丘脑的渴觉中枢兴奋性减弱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集合管和肾小管重吸收水量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夏天参加劳动,在未饮水的情况下,人体出现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得尿量减少。【详解】A、在未饮水的情况下,人体出现大量出汗,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A错误;B、位于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此时兴奋性增强,B错误;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通过下丘脑的调节,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重吸收水量增加,D错误。故选C。13.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如图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在此过程中发生了(  )A.交感神经的兴奋B.效应器变化C.离子通透性改变D.反射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兴奋在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产生视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该过程副交感神经兴奋,A错误;

8B、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包含5个部分,图中视觉的产生过程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没有效应器的变化,B错误;C、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会产生兴奋,刺激前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刺激后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该过程主要是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钠离子内流导致的,C正确;D、该过程没有经过完整反射弧,不是反射,D错误。故选C。14.小明在学农期间体验了一下搓草绳的劳动,虽然戴了手套,手上还是磨出了水泡。小明手上水泡的液体来源于()A.淋巴液中的水渗出到组织液B.组织液中的水渗出到血浆C.血浆中的水渗出到组织液D.血浆中的水渗出到淋巴液【答案】C【解析】【分析】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详解】搓草绳使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血浆中的水通过毛细血管渗出到组织液可形成水泡,C符合题意。故选C。15.多效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在农业生产上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木薯块根富含淀粉,是医药和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科研人员研究了多效唑对木薯生长的影响,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植株高度(cm)多效唑浓度(mg/L)处理后天数(d)02050收获时0121.8156.8194.4227.5500121.4154.3188.0218.61000120.6151.2183.3208.6收获时不同部分的鲜重(kg/株)

9多效唑浓度(mg/L)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块根)01.241.435001.131.6110001.091.53A.多效唑对木薯抗倒伏具有积极意义B.多效唑可能会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产生C.多效唑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D.多效唑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根转移【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在植物内的含量虽然微少,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的作用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详解】A、多效唑处理后,植株高度降低,故对木薯抗倒伏具有积极意义,A正确;B、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茎秆生长,多效唑可能会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产生而发挥作用,导致植株高度降低,B正确;C、多效唑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也不催化,不提供能量,而是改变细胞原有生理过程,C正确;D、从表格分析,多效唑浓度为500mg/L块茎的重量大于1000mg/L,说明并不是多效唑浓度越高越有利于光合产物向块根转移,D错误。故选D。16.生物有两种繁殖策略:速度策略(r策略)和环境容纳量策略(K策略)。采取r策略的生物通常是一些小型生物如果蝇、鼠等,适应食物或温度这些波动因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策略的种群与生物因素无关,其种群数量和外界环境同步波动B.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J”增长C.将沙漠蝗虫的数量控制在K/2之内,就能有效防止沙漠蝗灾的发生D.东北虎属于K策略的生物,其有效保护措施是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以提高K值

10【答案】D【解析】【分析】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亲代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亲代对后代有很好的保护。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详解】A、r-策略种群与生物因素有关,但通常受到非生物因素的控制,多变且难以预测,A错误;B、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但种群数量呈“S”增长,B错误;C、对于有害生物低于K/2时控制最有效,蝗虫属于r-策略的生物,能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后代,种群数量控制在K/2之下不一定就能有效控制蝗虫,C错误;D、对于K-策略的生物,应保护其栖息环境,包括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资源,控制其天敌的数量,提高他们的K值,D正确。故选D。【点睛】17.某研究小组为研究自然选择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作为第0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连续培养7代,检测每一代a、b的基因频率,结果如图所示。已知A、a与B、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第2代成年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B.种群数量越大,a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会越小C.a、b基因频率的变化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b基因频率为0【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直毛基因为A,分叉毛基因为a,长翅基因为B,残翅基因为b,直毛长翅果蝇(AABB)与分叉毛残翅(aabb)果蝇杂交,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将其作为0代放置在塑料箱中,个体间自由交配,装有食物的培养瓶悬挂在箱盖上,使残翅个体难以进入,所以自由交配的后代中残翅个体的生存率会降低,b基因的频率会降低。【详解】A、已知A、a和B、b基因是自由组合的,那么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亲本杂交的第一代表现型均为直毛长翅,第二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题中说杂交后代作为第0代,那么应是第1代性状分离比为9∶3∶3∶1,且残翅个体会被淘汰,所占残翅比例会下降,第二代也不满足9∶3∶3∶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B、由题意可知,只会将残翅个体淘汰,对A、a基因无影响,该等位基因比例始终为1∶1,种群数量越大,得到的结果与理论比例越接近,基因频率的波动幅度越小,B正确;C、a基因不受所创设的外界环境干扰,其基因频率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基因受人为干扰,残翅个体被选择性淘汰而无法与长翅个体进行交配,所以其基因频率的变化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培养至某一代中无残翅个体时,仍有可能存在基因型为Bb的个体,b基因频率不为0,D错误。故选B。18.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以糯米、黍米、粟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酒的品质取决于菌种。下图表示酿制黄酒的一种工艺流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菌种a能产生淀粉酶,淀粉可作为菌种a的碳源和氮源B.菌种b在增殖过程中,应保证发酵装置内严格的无氧环境C.发酵后通过压榨过滤可以提高酒精产量D.工艺c表示灭菌,目的与“蒸煮”相同【答案】C

12【解析】【分析】酿酒过程中,菌种a将淀粉糖化时,淀粉为其提供了碳源。酒精发酵时产生的酒精分子数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分子数相等。【详解】A、根据酶的专一性,淀粉酶分解、利用的是原料中的淀粉,淀粉为菌种a提供碳源,而不能作为氮源物质,A错误;B、菌种b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均会增殖,只是增殖速率不同,而只有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分子数等于CO2分子数,B错误;C、发酵能使酒精含量达到15%左右,再压榨过滤可以提高酒精产量,C正确;D、c为消毒,“蒸煮”有利于糖化,同时也进行了灭菌,D错误。故选C。19.下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脾B淋巴细胞可产生多种抗体B.细胞融合可使用灭活病毒,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C.细胞筛选和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在成分上相同D.克隆化培养过程中杂交瘤细胞会出现接触抑制的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针对相应抗原的抗体,每个脾B淋巴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A错误;

13B、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互相凝聚,故灭活病毒的抗原结构依然存在,B正确;C、细胞筛选时获得杂交瘤细胞需要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细胞融合时所用的培养液需要再加入诱导剂,两者的成分上有差异,C错误;D、杂交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无接触抑制现象,因此该细胞克隆化培养过程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D错误。故选B。20.神经性耳聋、腓骨肌萎缩症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分别由B/b和D/d基因控制。下图1为某家族相关的遗传系谱图,其中已死亡个体无法知道其性状,经检测Ⅳ21,不携带致病基因。为了确定腓骨肌萎缩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科研人员对Ⅲ9~Ⅲ13个体含相关基因的DNA片段扩增后用某种限制酶处理,并进行电泳分析,结果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B.Ⅳ19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于Ⅱ5或者Ⅱ6C.Ⅲ13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D.Ⅴ22与Ⅴ23婚配,他们后代中出现不患病女孩的概率是7/16【答案】C【解析】

14【分析】神经性耳聋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腓骨肌萎缩症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详解】A、据图分析,III9和III10正常,但其子代IV16患有神经性耳聋,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Ⅳ21不携带致病基因,IV20患有腓骨肌萎缩症,其子代V23患病,推测该病为显性遗传病,结合图2,III9不含有致病基因,其儿子Ⅳ18患病,判断该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A错误;B、Ⅳ19患神经性耳聋,相关基因型为bb,其致病基因来自Ⅲ9和Ⅲ10各一个,所以也会来自于Ⅱ3或Ⅱ4,B错误;C、由图可知,Ⅱ5和Ⅱ6有关腓骨肌萎缩症的基因型是XDXd、XdY,所以Ⅲ13的基因型是XDXd;因为IV18两病皆患,所以Ⅲ10耳聋相关基因为Bb,Ⅱ5和Ⅱ6中携带耳聋致病基因,所以Ⅲ13有关耳聋的基因型可能是BB或Bb,则Ⅲ13的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C正确;D、由图可知,V22的基因型为BbXdY,V23的基因型为1/2BBXDXd,1/2BbXDXd,所以他们后代中出现不患病女孩的概率是7/8(不患神经性耳聋概率)×1/4(不患腓骨肌萎缩症的女孩概率)=7/32,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21.如图是血糖调节的部分机理,其中PI3K是存在于肝脏中的一种激酶,人体细胞膜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对血糖水平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1)图中存在于内环境的物质或结构有_____。(多选)①葡萄糖②胰岛素③GLUT④IRS

15⑤PI3K⑥mRNA(2)在①﹣③处,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的是_____。(3)据图分析,胰岛素能作用于肝细胞的直接原因是_____。(4)血糖浓度过低或过度兴奋时,会引起下丘脑糖中枢的反射性兴奋,下列人体调节的主要过程与其相似的是  。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增多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寒冷环境中骨骼肌颤栗D.进餐导致血糖浓度升高(5)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冲动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是_____(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答案】(1)①②(2)①②(3)肝细胞表面有胰岛素的受体(IRS)(4)C(5)①.细胞膜的选择透性②.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解析】【分析】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①葡萄糖和②胰岛素都可以进入血浆,位于内环境;③GLUT位于胰脏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在内环境;④IRS位于肝脏细胞的细胞膜上,不在内环境内,⑤PI3K位于肝脏细胞内,不在内环境;⑥mRNA是由细胞核合成,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不在内环境。故选①②。

16【小问2详解】①处是在两个神经细胞间通过突触传递,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处是传出神经末梢与效应器结合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化;③处是通过体液传递,作用到靶细胞,没有发生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故选①②。【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胰岛素可以与肝细胞表面的胰岛素的受体(IRS)结合,通过PI3K调控GLUT基因的表达,促使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合成,当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较多时,促进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从而调控肝细胞代谢。【小问4详解】血糖浓度过低或过度兴奋时,会引起下丘脑糖中枢的反射性兴奋,属于神经调节。A、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增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A不符合题意;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不符合题意;C、寒冷环境中骨骼肌颤栗,属于神经调节,C符合题意;D、进餐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是食物消化吸收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问5详解】神经调节过程中,神经冲动是Na+内流导致的,是由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选择的吸收物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故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22.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图3为能量流经图2所示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能量的单位为kJ。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_____,③代表的生理过程为_____。(2)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_____kJ。

17(3)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则营养级①②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_的特点。(4)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_____部分。(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联系是_____。【答案】(1)①.3②.捕食和竞争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2)10(3)①.12.8%②.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乙(5)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解析】【分析】1、图1中,丙、乙和丁都指向甲,说明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可以固定来自大气的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中为消费者,乙和丙均有含碳有机物流向丁,说明丁为分解者。2、图3中,甲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丙为呼吸作用散失量,乙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小问1详解】图中的食物链有乙→A→B→D、乙→A→D、乙→A→C共3条。丙中B和D均以A为食物,且D还可以捕食B,所以丙中B与D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与竞争。③代表的生理过程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小问2详解】若图1中的生产者固定了10000kJ的能量,则图中D理论上最少可获得的能量为10000×10%×10%×10%=10kJ的能量。【小问3详解】若图2中营养级①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3125kJ,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00-100=400kJ,则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00÷3125×100%=12.8%。第二营养级能量比第一营养级少,且能量流动不可逆,从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小问4详解】分析图3中能量关系可知,代表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的是乙,丙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小问5详解】该生态系统中,物质作为能量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3.回答下列问题:(一)图1为某高等植物叶绿体光合作用示意图(其中A~G

18表示物质)。为研究高温对不同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者将甲、乙、丙三种植物从25℃环境移入40℃环境中培养,测得相关数据如图2所示。(二)拟南芥是生物科学家进行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分析下列相关研究,回答问题。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野生型植株叶片呈绿色)。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光合作用过程中,突然停止供应物质F,短时间内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会______。(填“增加”或“不变”或“下降”)。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出18O的是糖类和_______(用图1中字母回答)。(2)卡尔文循环中三碳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用图1中字母回答)提供能量。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体内ATP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3)据图2可知,甲、乙、丙三种植物中,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长的是_______植物。(4)图2中,与处理前相比,甲植物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______(填“光反应”或“碳反应”)的影响。与乙植物相比,丙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是______。(5)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合成受阻所致。(6)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H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下图所示(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①图示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_(填“野生型”或“H基因突变体”)植株叶片。②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电泳结果表明_________。

19③依据图示实验结果,可以得出H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情况是______。(7)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维持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①.增加②.A、B、E(2)①.C和D②.从类囊体膜到(叶绿体)基质(3)甲(4)①.光反应②.光反应受到了限制(或光能捕获效率低)(5)光合色素(6)①.野生型②.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③.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大部分分布在类囊体上,少部分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7)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与光合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A是水,B是氧气,C是NADPH,D是ATP,F是二氧化碳,E是C3,G是C5。图2中,与25℃环境条件比较,移入40℃环境培养,甲植物光合速率和光能捕获效率均上升,气孔开放程度不变,乙、丙植物光合速率、气孔开放程度以及光能捕获效率均下降,而高温主要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越强,散热越快,能降低高温对植物的影响。【小问1详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突然停止供应物质F(CO2),碳(暗)反应速率减慢,碳(暗)反应消耗的NADPH减少,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NADPH的量会增加。在供应给C18O2极短时间后,在碳(暗)反应过程中C18O2被转化成糖类,同时在三碳化合物还原的过程中进行了复杂的变化生成了H218O,在供应给C18O2较长时间后,光合作用产物H218O在光反应中被光解,生成氧气和NADPH,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被呼吸作用利用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继续被光合作用利用生成糖类,在供给C18O2较长时间后,能够检测出18O的是糖类、A水、B氧气和E(C3)。【小问2详解】卡尔文循环中三碳酸的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提供能量,即图1中的C和D。光合作用过程中,ATP是由光反应(在类囊体膜进行)产生的,将用与碳反应(在叶绿体基质进行),故叶绿体内ATP的转移途径是从类囊体膜到叶绿体基质。【小问3详解】分析图2可知,甲、乙、丙三种植物中,在40℃环境中,甲植物在高温环境中光能捕获效率、光合速率均最高,最适合在高温环境中生存。【小问4详解】

20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与处理前相比,在40℃环境中,甲植物的光能捕获效率和光合速率均增大,说明甲植物的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反应的影响。与乙植物相比,丙植物的光能捕获率明显低于乙植物的,说明丙植物的光反应受到了限制,故丙植物的光合速率更低。【小问5详解】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光合色素合成受阻所致。【小问6详解】①由图可知H蛋白在叶绿体中的存在部位是叶绿体基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由于拟南芥的H基因突变体在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结合分析可知在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一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一抗体反应,可知图3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野生型植株叶片。②D1蛋白抗体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蛋白只存在于类囊体和叶绿体中,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只存在干叶绿体基质和叶绿体中,这个实验结果恰恰说明D1蛋白抗体和RbcL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③因此依据实验结果和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H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小问7详解】H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RNA聚合酶的活性。RNA聚合酶的功能是催化基因转录成mRNA,进而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据此推测,H基因突变体在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H基因突变导致H蛋白30℃时不表达(H蛋白失活),叶绿体中RNA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24.回答下列问题:(一)人体内的t-PA蛋白能高效降解由纤维蛋白凝聚而成的血栓,是心梗和脑血栓的急救药。研究表明,为心梗患者注射大量t一PA会诱发颅内出血,其原因在于t一PA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特异性不高,若将t-PA第84位的半胱氨酸换成丝氨酸,能显著降低出血副作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大量制备改良药物t-PA.(二)回答与植物转基因和植物克隆有关的问题:(1)A换成决定丝氨酸碱基序列AGA,建构t一PA改良基因,该过程为基因工程中_____步骤。(2)高纯度的DNA模板是成功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制备DNA模板时,可以用高温处理的方法去除蛋白质,原因是______。A.蛋白质空间结构容易破坏B.氨基酸容易高温脱氨基C.DNA氢键容易断裂和恢复

21D.DNA和蛋白质可以碱基配对(3)图中,需选用限制酶______切开质粒pCLY11,才能与t一PA改良基因高效连接。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中,最核心的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有效重组载体)的构建,其目的是______。下图表示相关的目的基因、载体及限制酶。pCLY11为质粒,新霉素为抗生素。(4)在筛选过程中,应该选择不含新霉素基因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以便在加入新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中筛选出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但筛选出的大肠杆菌菌落并非都是目的菌株,原因______。这时需选择呈______色的菌落,进一步培养、检测和鉴定。(5)在用农杆菌侵染的方法进行植物转基因过程中,通常要使用抗生素,其目的一是抑制_____生长,二是筛选转化细胞。当选择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______时,通常会出现较多假阳性植株,因此在转基因前需要对受体进行抗生素的______检测。(6)为提高培育转基因植株的成功率,植物转基因受体需具有较强的______能力和遗传稳定性。对培养的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的早期检测,可通过观察细胞内_____形态是否改变进行判断,也可通过观察分裂期染色体的______,分析染色体组型是否改变进行判断。(7)植物转基因受体全能性表达程度的高低主要与受体的基因型、培养环境、继代次数和_____长短等有关。同时也与受体的取材有关,其中受体为______时全能性表达能力最高。【答案】(1)获取目的基因(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2)AC(3)①.XmaⅠ和BglⅡ②.将目的基因接合(运载)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表达(4)①.导入不含目的基因的质粒的大肠杆菌也可以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②.白色(5)①.农杆菌②.过低③.敏感性(6)①.再生②.细胞核③.形态特征和数量(7)①.培养时间②.受精卵【解析】【分析】1、基因工程的工具:

22(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2、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一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小问1详解】分析题意可知,通过改变人体内t-PA基因序列,获得t-PA改良基因,该基因是基因工作中的目的基因,因该此过程是基因工程中获取目的基因步骤。【小问2详解】蛋白质和DNA的空间结构在高温下都会被破坏,但DNA中的氢键断裂后再缓慢降低温度,其氢键可恢复,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能恢复,因此可用高温处理的方法去除蛋白质,AC正确,BD错误。故选AC。【小问3详解】分析题图可知,t-PA改良基因的末端序列是CCGG,需要采用可产生同样末端的限制酶切割质粒,图中XmaⅠ酶和BglⅡ酶切割DNA后可产生相同的末端。在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过程中,基因表达载体含有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复制原点等结构。启动子和终止子能保证目的正确的表达,复制原点能确保目的基因复制和遗传。因此,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将目的基因接合(运载)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并使其表达。【小问4详解】在构建基因的表达载体时,利用限制酶切割质粒pCLY11时,会破坏mlacZ基因,而neo1

23基因正常。再用DNA连接酶质粒pCLY11与目的基因时,会出现pCLY11-pCLY11结合、质粒pCLY11等连接情况,而导入不含目的基因的质粒的大肠杆菌也可以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因此,利用含新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不能筛选出目的菌株,而由于重组载体中mlacZ基因被破坏,含有目的基因的目的菌株呈白色,而不含目的基因的菌株呈蓝色。【小问5详解】使用抗生素的目的一是抑制农杆菌生长,二是筛选转化细胞,当选择培养基中抗生素浓度过低时,通常会出现较多假阳性植株,因此在转基因前需要对受体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小问6详解】为提高培育转基因植株的成功率,植物转基因受体需具有较高的全能性,其再生能力较强、遗传稳定性高。对培养的受体细胞遗传稳定性的早期检测,可通过观察细胞内细胞核形态是否改变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观察分裂期染色体形态特征和数量来判断。【小问7详解】植物转基因受体全能性表达程度的高低主要与受体的基因型、培养环境、继代次数和培养时间长短(细胞分裂次数有限)等有关。同时也与受体的取材有关,不同受体的全能性表达能力不同,其中受体为受精卵时全能性表达能力最高。25.非洲慈鲷有两套性染色体,分别用XY和ZW表示。性染色体与性别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性染色体ZWXXZWXYZWYYZZXXZZXYZZYY性别雌性雌性雌性雌性雄性雄性(1)由表可知,当非洲慈鲷体内存在________染色体时,表现为雌性;当非洲慈鲷体内不存在这一染色体,且存在________染色体时,表现为雄性。(2)若性染色体组成为ZWXX的非洲慈鲷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F1的雄性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F1的雌性中,性染色体组成包含W染色体的有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3)现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ZWXY的非洲慈鲷,与一只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统计F1性别比例。①预测F1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________;②若测得F1雌性:雄性=1:1.推测可能是某条性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导致个体在胚胎时期死亡,隐性致死基因最可能存在于________;③在②的条件下,将F1所有雌性个体,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且不含隐性致死基因的雄性个体交配,获得F2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________。【答案】(1)①.W②.Y

24(2)①.ZZXY②.2③.ZWXX和ZWXY(3)①.5:3②.亲本雄性的某一条Z染色体上③.7:5【解析】【分析】分析表格,体内有W染色体时,非洲慈鲷均发育为雌性。【小问1详解】分析表格,非洲慈鲷在不存在W染色体时,若体内有Y染色体则表现为雄性,但体内有W染色体时,不论是否有无Y染色体,非洲慈鲷均发育为雌性。【小问2详解】若性染色体组成为ZWXX的非洲慈鲷(雌性)与性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雄性)杂交,根据雄性必须要含有Y染色体,但不能有W染色体,可推测F1的雄性性染色体组成是ZZXY。而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有多种,可能含有W染色体,也可能W和Y染色体均不含有,则F1的雌性中,性染色体组成包含W染色体的有ZWXX和ZWXY两种,不含W染色体的则为ZZXX。【小问3详解】①现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ZWXY的非洲慈鲷,与一只染色体组成为ZZXY的非洲慈鲷杂交,则后代的染色体组成为ZZXX1/8雌、ZZXY1/4雄、ZZYY1/8雄、ZWXX1/8雌、ZWXY1/4雌、ZWYY1/8雌,6种情况,故雌性:雄性=5:3。②若测得F1雌性:雄性=1:1,即雌性个体比例减少,推测可能是某条性染色体上存在隐性致死基因,导致个体在胚胎时期死亡,由于亲本母本的每种性染色体只有一条,所以不可能含有隐性致死基因,故隐性致死基因最可能存在于亲本雄性的某一条Z染色体上。③在②的条件下,即某条Z染色体上含有隐性致死基因,则可推测F1所有雌性个体的染色体组成和比例是:ZZXX1/3、ZWXX1/6、ZWXY1/3、ZWYY1/6,与性染色休组成为ZZXY,且不含隐性致死基因的雄性个体交配,获得F2的雄性占比是:1/3×1/2+1/6×1/2×1/2+1/3×1/2×3/4+1/6×1/2=5/12,则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7/12:5/12=7:5。

2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