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教材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模块检测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下面是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区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据此可知中华文明(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C.分布广泛D.延绵不断解析:选B 三处遗址出土的玉龙形状略有差异,但都以龙为原型进行雕制,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B项;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说法正确,但并非最佳选项,排除;三处文化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但他们之间并无前后继承关系,排除D项。2.西周武王时,先后把重要功臣及王族分封到齐、鲁、燕三国,这些封国为西周在东方开拓了新领土,其国名寓有区域开发、足食足兵之意。周武王的这一举措意在( )A.维护社会稳定B.建立中央集权制C.发展小农经济D.巩固周王的统治解析:选D 分封制以蕃屏周,受封诸侯须承担诸如定期朝觐、上缴贡赋、率军从征等义务,意在加强周王对地方的统治,故选D项;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在于巩固周王的统治,A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分封制下周王通过诸侯来管理地方,并未实现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还未出现小农经济,排除C项。3.战国时期,随着列国疆域的扩大,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的治理问题,成为各国所面临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一些诸侯国推行( )A.分封制B.宗法制C.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 随着版图的扩大,一些诸侯国在地方推行县制,以此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选C项;战国时,分封制渐趋瓦解,并不能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A项;宗法制并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D项是在汉初实行的地方制度,排除。4.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A.三公制开始确立B.郡县制全面推行C.度量衡实现统一D.驰道连接了各地解析:选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11
1项;三公制属于中央官制,而非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度量衡属于经济领域,而非政治层面,排除C项;驰道属于交通领域,而非政治领域,排除D项。5.汉朝初年,境内百姓多以“赵人”“秦人”“齐人”“燕人”“楚人”等自居。到汉武帝时代,境内的百姓逐渐被称为“汉人”,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大致形成。这主要是由于( )A.中央集权强化了民族认同B.郡县制度消除了地域差异C.儒学独尊促成了观念一统D.官僚政治淡化了宗族亲疏解析:选A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设刺史、尊崇儒术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强化能培育一种纯粹的领土爱国主义和对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忠诚感,从而培养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故选A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地域差异一直存在,排除B项;思想一统维护政治的一统,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项从属于A项,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族认同,与官僚政治淡化宗族亲疏无关,排除D项。6.《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的( )A.政权更迭B.经济发展C.文化认同D.疆域辽阔解析:选C 北魏统治者认为自己也是黄帝的后代,说明他们认可了汉族文化,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认同,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祖先的来历,与政权更迭、经济发展和疆域辽阔无关,排除A、B、D三项。7.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 )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科学决策解析:选B 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便,到唐中宗“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B项;是削弱相权并非瓦解了三省制度,排除A项;宰相由三人到十余人会导致人浮于事,进而降低行政效率,不利于科学决策,排除C、D两项。8.《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中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解析:选C 南宋“营田”的实行使流亡的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这有利于减少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为政府提供了财政收入,并未缓解土地兼并,A11
2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不是商品经济,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营田”的实行稳定了社会秩序,并未体现税收政策的改变,D项错误。9.金世宗在位期间,金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作“大定之治”,其本人被百姓誉为“小尧舜”。“大定之治”“小尧舜”的说法,反映出( )A.金政权完成封建化B.北方各族民族矛盾消除C.北方民族交融加强D.当时金朝的统治最清明解析:选C “天下大治”是中原传统文化对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历史的赞誉;“尧舜”是中原传统文化中理想君主的象征。金世宗时期被称为“大定之治”,本人被称为“小尧舜”,反映出北方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传统文化,故选C项。10.元朝版图辽阔,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比较稳定有效的统治,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这主要得益于元朝实行( )A.和亲会盟制度B.崇文抑武方针C.册封土司制度D.行中书省制度解析:选D 根据材料“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比较稳定有效的统治,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结合所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它是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有效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使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故选D项;根据所学,和亲会盟制度不符合材料“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也不能对边疆进行有效控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崇文抑武有利于加强皇权,但是与材料中“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比较稳定有效的统治”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土司制度,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易形成割据势力,排除C项。11.正统年间(1436~1449年)开始,明朝在辽东地区修建了西起山海关、东到鸭绿江边全长两千余里的辽东边墙。采取这一举措旨在( )A.保障中朝两国使行往来B.促进辽东地区民族交融C.加强对倭寇侵犯的防御D.推动明朝政治中心北移解析:选A 辽东边墙“西起山海关、东到鸭绿江边”,主要是为了保障中朝两国的交往,故选A项;辽东边墙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排除B项;倭寇侵扰的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排除C项;自明成祖将都城迁往北京后,明代政治中心未再向北移动,排除D项。12.研究者发现,某个时期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丝银对流”促进了我国( )A.商业资本的集聚B.纸币的出现C.稻麦复种制的普及D.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解析:选A 根据材料“中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丝银对流’”11
3并结合所学可知,从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故选A项;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北宋,排除B项;稻麦复种制的普及现象出现于宋朝,排除C项;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后,排除D项。13.林则徐在《译编卷·澳门月刊》中写到:“前在一千七百三十七年,带来鸦片不过四千余箱,前时鸦片准纳税进口,至一千七百九十六年才禁止,一千八百三十六年又欲如前纳进口,奏而未允,其时已多至三万余箱。”英国大肆对华销售鸦片主要是为了( )A.损害中国人的健康B.加剧清廷的政治腐败C.削弱中国军队战斗力D.寻求中英贸易平衡解析:选D 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故选D项;损害中国人的健康、加剧清廷的政治腐败和削弱中国军队战斗力不是鸦片走私的主要目的,排除A、B、C三项。14.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员张之洞、王先谦等人劝谕民间开矿并使用机器,丁日昌等人鼓励民间兴办新式轮船,李鸿章率先授予华商火柴专利等。这些主张或做法( )A.有助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B.消除了近代官商之间的经济矛盾C.促进了我国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D.加快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解析:选A 根据材料“劝谕民间开矿并使用机器”“鼓励民间兴办新式轮船”“授予华商火柴专利”等信息可知,洋务官员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企业,有利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故选A项;“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中国近代未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排除D项。15.维新派在教育文化方面采取的有力措施是废八股、改策论和举办京师大学堂。若用两个词组总结其特点,最合适的是( )A.“民主”与“科学”B.“除旧”与“布新”C.“文明”与“进步”D.“保守”与“鼎新”解析:选B 废八股体现了除旧,改策论和举办京师大学堂体现了布新,故选B项;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没有体现废除旧制度,排除;废除八股体现的是“除旧”,而非“保守”,排除D项。16.孙中山在谈及同盟会革命任务时,指出:“政治之害,如政府之压制,官吏之贪婪,差役之勒索,刑罚之残酷,抽捐之横暴,辫发之屈辱,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材料说明( )A.政治革命是民族革命的前提B.政治革命扭转了社会风俗C.革命首要任务是整肃吏治D.三民主义存在一定局限性解析:选D 题干述及的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即“与满洲势力同时斩绝”,这充分说明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革命是进行政治革命的前提,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1
417.20世纪20年代初,北洋政府渐失驾驭力,而南北大小军阀已实际形成占地而治的割据局面。对此,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机关报《向导》发刊词中说:“现在最大多数中国人民所要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这说明当时(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中国共产党已认识到国情形势C.国共合作成为社会共识D.中国共产党酝酿民主革命纲领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当时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与和平,中国共产党把握了人民的需求,说明认识到了国情形势,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国内的混乱局面,没有体现民族危机,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共合作的内容,并且“社会共识”的说法有违史实,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向导》中的发刊词,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且1922年7月中共二大已经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排除D项。18.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时期)学生运动的团体,为了宣传,刊行无数的小报纸。这些小报纸,都是用白话文体的。同时白话的新杂志,也日多一日。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是一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B.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C.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D.促进了国民的全面觉醒解析:选C 根据材料“刊行无数的小报纸。这些小报纸,都是用白话文体的。同时白话的新杂志,也日多一日”可知,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都是用白话文,说明五四运动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开展,故选C项;材料旨在强调五四运动后白话文的推广,没有体现爱国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革命运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大众的全面觉醒,排除D项。19.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的最大变化是( )A.暂时放弃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B.进一步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C.直接为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D.明确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解析:选B “相比于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共二大党纲”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故选B项;中共二大党纲又叫作最低纲领,是近期奋斗目标,没有放弃最高纲领,排除A项;“国共两党合作”的直接基础是国民党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中共一大规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排除D项。20.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创办“陕北公学”,学员选拔要求为“只要不是汉奸亲日派,经过正规的入学测验,没有严重的病,都能入校学习,因此也不分党派,更不分性别”。据此可知,“陕北公学”的创办( )11
5A.推动了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B.有利于边区教育均衡发展C.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D.初步建立起边区教育体系解析:选C 根据材料“学员选拔要求为‘只要不是汉奸亲日派,经过正规的入学测验,没有严重的病,都能入校学习’”可知,陕北公学强调不收汉奸亲日派,结合所学,此时正处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且陕北公学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因此“陕北公学”的创办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选C项。21.1946年5月,国民党在东北四平战役获胜后,蒋介石更不把共产党放在眼里,他对其内部人员说:“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经此打击,势必瓦解无疑”“如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可见,当时蒋介石( )A.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战斗力B.准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C.客观地评估了国共双方的实力D.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东北全境解析:选A 解放战争从1946年持续到1949年,且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如果不就范,一年期可削平之”说明蒋介石过高地估计了国民党的战斗力,故选A项;据“中共除一部分外,本属乌合之众”“一年期可削平之”可知,蒋介石对战争形势过于乐观,分析并不准确,排除B项;据“更不把共产党放在眼里”可知,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评价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并不客观,排除C项;据“一年期可削平之”可知,蒋介石认为很快就可以控制全国而非仅仅是东北全境,排除D项。22.1954年以后,周边国家政府对中国的疑惧心理明显减少,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加,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的政策开始被冲破。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提出了(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一边倒”的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求同存异”的主张解析:选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使中国外交环境得到一定改善,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坚持“一边倒”的原则,排除B项;D项提出于1955年,排除D项。23.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进行“三线建设”。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B.在国际关系缓和的背景下进行C.对于提高国防能力起到一定作用D.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解析:选B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全球范围内激烈争夺世界霸权,国际局势日益紧张,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线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故A11
6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线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国防能力起到一定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线建设推动了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4.“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下列各项中,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A.开国大典B.抗美援朝C.香港回归D.改革开放解析:选C 根据材料“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1997年香港回归,故选C项。25.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下列流行语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是( )A.统购统销B.互联网C.企业改制D.万元户解析:选D 改革开放以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万元户”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流行词,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由于血缘宗族社会是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的基本形态,其中孕育生长的传统价值观念,便成为引导这一社会形态稳定发展的核心力量。换言之,正是血缘宗族社会的内在需求,为以伦理道德为特色的传统价值观提供了存在的合理依据,而作为中华元典的“六经”,正是传统价值观的承载者。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国“连续性”形态的文明。——摘编自姜广辉、程晓峰《中华文明“连续性”形态形成的原因——从西周的宗法制度谈起》运用相关历史知识,对材料中中国文明“连续性”形态的成因进行探讨。(说明: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提出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解析:本题要探讨的问题是中华文明为何能稳定延续,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血缘宗族进行论证,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选取一个或多个因素对材料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答案:示例:观点:宗法制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形态。论证:在中华文明早期,西周的社会政治制度就是通过血缘纽带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春秋以后,西周的宗法制趋于解体,但此后形成的血缘宗族社会形态,作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载体一直延续至今。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是以儒家建立起来的道德体系为主体的。这个体系以“仁”为最高理念,包含了孝、忠、信、礼、义等许多道德概念和范畴,以宗族社会为载体,又强化了血缘人伦关系,从而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有序发展,成为整个民族认同、接纳并践行的价值观念。11
7总结:血缘宗族社会和儒家传统价值观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体之两面,共同促成了一种“连续性”形态的文明。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清晰展示出商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演进态势,揭示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的时代特色。——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材料二 属于同一思潮下的各个学派和人物,其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但一种奔放前进的社会思潮决不仅仅是刻板单调,千篇一律的重复和事仿,而是在共同的倾向性中显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千变万化的风格,彼此影响,互相推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苗杨《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工商业文明因素加速生长”导致的社会变化有哪些?(6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具有时代特色和相当群众基础的社会思潮”的主要内容。(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2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撑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宋代商业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观念,门第观念淡化,此外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日益发展,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第(2)问,据材料二“浅议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政治上主张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主张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3)问,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答案:(1)变化:门第观念淡化(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松弛。(2)内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或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社会变迁反映经济发展。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图片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采用了一种“三三制”11
8的政权模式。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在有关当时的一些电影资料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群敦厚、朴实的农民举行“豆选”,几位乡干部背后的条桌上都放着个粗瓷海碗,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他们有点腼腆,又有点陌生地依次走过乡干部的背后,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这句20世纪40年代流传于延安地区的民谣,生动再现了陕甘宁边区在艰苦环境下运用“豆选法”进行选举的场景。——王乐《党史文物的风云岁月:延河岸边的“豆选法”》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选举的原则、特点和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本质。(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可得“三三制”原则。第二小问,由材料一“基层政权由老百姓直接选举产生”可得直接;由材料一“全村成年村民每人都攥着一颗黄豆……如果同意谁当村长、乡长,就把豆子放在谁身背后的碗里。最后,由得豆最多的人当选”,可知自由、普遍、平等。第三小问,由材料一“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答案:(1)原则:“三三制”。特点:直接、自由、普遍、平等。意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2)主要成就: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29.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11
9、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1)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5分)(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动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典型表现。(5分)(3)结合所学知识,选一例来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拳匪运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可得这些方案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第二小问,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民主革命,其共同的时代主题都是救亡图存。第(2)问第一、二小问,据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得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小问,据所学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关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后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第(3)问,据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有关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答案:(1)方案: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共同时代主题:救亡图存。(2)核心:爱国主义。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典型表现: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3)理论创新:邓小平理论,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明确“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1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