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

ID:83105685

大小:353.43 KB

页数:9页

时间:2023-08-11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6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7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8页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9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选科调研考试历史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年高一下学期选科调研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分别是红山文化牛梁河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和出土的精美玉器。据此可推知,红山文化()A.仍处于打制石器时代B.已进入阶级社会C.奴隶制国家已经产生D.私有制已经产生2.李斯痛斥儒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最终秦始皇采纳李斯这一建议。此举()A.滋生了秦朝暴政B.强化了思想控制C.强化了皇帝权力D.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3.《后汉书·方术传》记载郭宪和樊英喷酒灭火的故事,同佛图澄的故事完全一样。《晋书·武帝纪》说武帝的手一直垂到膝盖以下,头发垂到地上。《北齐书·神武经》说神武帝长头高颧,齿白如玉。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儒佛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B.史书以记载佛教思想为主要内容C.佛教的传播影响史书撰写D.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毁灭性打击4.唐太宗在三省以外设立宰相,有意在三省内部制约的基础上增添外部的抗衡。他选贤举能,打破了传统官员晋升规则,提拔政事较为松闲的低等官员,自此相权在三省六部制中逐步转移。此举()A.削弱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B.有利于寒门子弟参与政权C.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有效避免了重大决策失误5.964年宋太祖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令诸州自今每岁民租及莞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运京师”。此做法()A.消除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B.精简机构而提高了行政效率C.使三司使直接掌管地方财政D.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6.由于契丹等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水平、政治文明与汉族的有很大差别,因此,辽采取了南北面官制,即“两翼制”,官分南北,北面官治部族、属国,南面官治汉人州县。此种做法()A.不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B.使边疆管理呈现边内一体趋向C.基本消除了各族之间的矛盾D.体现“因俗而治”的治理特色

17.汉唐时期中央政府对东北、西南等地多实行羁縻政策,不少地区不纳赋税,不登户籍;而在元代,“(各族地区)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一变化说明()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B.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C.元朝边疆治理措施很不稳定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互结合8.绍兴二十六年八月,高宗曾云:“自有成法,不须更改。今祖宗法令,无不具备,但当遵守,……所谓治道贵清净耶。”绍兴二十九年五月,左司谏何溥、右正言都民望要求高宗将沈该罢黜,高宗却说:“朝廷进退大臣,诚非细事,祖宗自有恩数。”对材料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与北宋的治国措施完全一样B.祖宗法令已经十分完备没必要改革C.祖宗之法巩固了南宋王朝的统治D.南宋统治者沿袭了因循保守的政风9.下表是宋代江南地区与全国农村劳动力变动情况表(单位:户、人)。时间江南地区全国江南地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比率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户数农村劳动力人数太平兴国五年3492838906726418500163671255.40%元丰元年1120331285684416603954423400826.70%崇宁元年1265762322769318113945461905606.90%材料反映了()A.北方社会动荡不安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江南C.江南农业得到发展D.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10.唐中期韩愈追寻“道”的本原,排斥佛道,企图建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道统。宋初孙复、石介、胡瑷等人秉承韩愈,指责以佛老与儒“三教皆可尊”的论调,提出以己意解经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旧儒”,直追儒经义理,以《六经》义理为指导来治理和改造社会现实。他们的努力()A.推动了宋明理学的兴起B.使儒学受到官方尊崇C.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D.全面排斥佛教和道教11.明太祖认为:“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所以明初派出的使节都负有“敷宣教化,导以礼义”职责。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所至颁中华正朔,宣敷文教,俾天子生灵,旁达于无外”。材料旨在说明()A.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B.“朝贡贸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C.中国“天朝上国”地位得到强化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12.明清时期,甘蔗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制糖经验得到系统总结,手工制糖技术日渐程式化,民俗用糖日益普遍化,糖品贸易全球化。据此可知,当时()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农村生产方式发生改变C.商品经济十分繁荣D.民生幸福社会矛盾缓和13.下面两图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据此可推知,当时的思想变迁()

2A.是对儒学的批判并动摇了其统治地位B.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C.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D.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一般委任谙悉洋务的实力派官僚担任外交机构的长官。因此,奕訢等洋务派首领把持的总理衙门职权不断扩大,总揽了包括众多内政外交在内的全部“洋务”。清政府此举主要是为了()A.建立近代外交B.应对内外压力C.适应列强需要D.推行洋务运动15.维新派倡导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强调要克服国民奴性劣根,要求克服国民柔懦谨畏性格,重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据此可知,维新派认为()A.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性重建B.改造中国必须废弃儒家思想C.民主革命要培育近代民族精神D.西方的制度文化比中国先进16.晚清政论家汪康年曾说:“东南督抚,半皆老成,洞烛奸伪,相约共不遵奉,复与各国互订保护条约,于是东南十数行省,得以暂获安全,则一、二疆臣之力也。”这一观点()A.抨击了“公车上书”B.批判了“国中之国”C.赞扬了“明定国是”D.肯定了“东南互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在稷下学宫时期,人们开始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使礼与法这两种基本的治国手段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这种儒法互补的政治理论模式在荀子那里得到了最终完成。——摘编自白奚《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部分中小奴隶主,开始改变生产方式,允许奴隶在土地上劳作,交出大部分劳动产品,自己可以留下一部分产品,这便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满足了生产力的发展的新需求。部分奴隶主和奴隶,实现了地主和农民身份的转移。这些地主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为自己的生产方式进一步扫清障碍,进而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取消奴隶主的世袭特权,这便成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的根源。——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鞍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学术思想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必然性。(8分)

3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为维护农业的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保持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封建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干预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政府干预思想来源于“轻重论”思想。所谓“轻重论”就是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管理与调控社会经济的理论,在商品的流通领域以及部分商品的生产领域,国家利用商品货币流通规律直接参与其市场活动,从而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全方位干预与控制,古代政府干预思想主张国家通过经济集权,由政府直接参与商品流通与部分商品生产,利用商品流通规律调控市场经济。材料二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府干预思想的影响下,采取专卖领域的经营,实行常平仓法、参与公廨本钱的借贷贸易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唐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德宗两税法改革。在两税法改革中最突出的效应就是国家不再干预农民的具体经营,如此一来,促进了地主和自耕农自主经营权的扩大,商品市场中农业商品种类日益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两税法中以钱定税的原则,不仅增加了市场中货币流通量,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在商品经济中发挥力量。——摘编自景维民、王婷《中国古代国家经济治理思想对当代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汉和北宋时期政府干预经济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在两税法改革中干预经济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明朝的“中国”多为“中央之国”之意,乃天下的“中心”,“中国”的周边则居住着“四夷”或“四裔”,是王朝的边缘。“中国”与“四裔”共同组成了王朝。清顺治、康熙两朝将自己定位为入主中国,他们是赶走“闯贼”,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雍正帝则对在传统大一统观下如何构建满洲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并将清统治者“入主中国”的理念向“我本中国”的理念转变推进了一大步。综观雍正皇帝对于满洲与中国关系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三大方面:一是“华夷一家”“我本中国”;二是“清朝即中国”;三是有德者君天下,“夷”也可以统“华”。——摘编自武沐、杨博皓《明清两朝中国观对比研究》材料二清前期统治者对中国民族关系思想的完善与总结还体现在“恩威并用”思想上。以《四库全书》为统计蓝本,着重统计了“恩威并用”以及与其相似的概念在《四库全书》中出现的次数。其中“恩威并用”共出现88次,约有一半的记载来源于清代文献;“剿抚并用”出现44次,清代文献有40次:“剿抚并施”出现14次,清代文献出现12次;“剿抚兼施”出现39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剿抚并行”14次,全部出自清代文献。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与“恩威并用”这一概念相似的一些提法大多数出自清代文献。——摘自崔明德、陈铭浩《清前期民族关系思想刍议》(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两朝在“中国观”认识上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恩威并用”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20.隋朝各项建设颇多,且规模宏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4时间大事民役数量604年隋炀帝即位605年3月营建洛阳,持续进行11个月每月200万人605年3月开凿通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5年4月开凿邢沟10多万人605年5月营建西苑170多万人606年7月巡幸江南40多万人607年8月修筑长城100多万人608年正月开凿永济渠男女100多万人608年7月再修长城20多万人612~614年远征高丽300多万人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材料二大业元年三月丁未(十七日),隋炀帝杨广下诏派杨素和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营建东京,每个月役使壮丁二百万人,又将洛州城内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充实到东京。……3月21日,征调黄河以南各郡县民工一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朝的重大建设进行简要评述。(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运用准确,论证明确)2022年下学期高一选科调研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根据图片可知,红山文化已经可以建造祭坛和积石冢,制造精美玉器,体现出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工具以磨制方法为主,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私有制已经产生,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但国家仍未产生,故排除A、B、C三项,选D项。2.B据材料可知,李斯和秦始皇主张焚书,加强思想控制,巩固政治统一,故B项正确。“滋生了秦朝暴政”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学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才确立,故D项错误。3.C

5据材料可知,佛教的流行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史籍的撰写,说明佛教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史书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其主要内容依然是中国历史,故B项排除;A项和D项材料没有体现。4.B据材料.选贤举能,打破了传统官员晋升规则,提拔政事较为松闲的低等官员为宰相,使有才能的寒门士族子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权,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实行群相制,分散了相权而加强了皇权,故A项错误。“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是选官制度,如科举制的作用,故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5.A各地租税除留够公费开支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运送京城,由三司的左藏库掌管,故C项错误;就此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北宋统治者成功巩固了中原大一统的局面,彻底解决了历代以来困扰封建君主的藩镇割据问题,故A项正确;表面的稳定是以地方军事及行政能力弱化和政府机构臃肿腐败为代价的,官员数量增加,但办事效率低下,故B项错误;收地方财税是北宋立国之初的防弊之政,触及的是地方权力,故D项错误。6.D据材料可知,契丹为了巩固统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即模仿参用中原王朝典章制度治理汉人,故D项正确。此做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也加速契丹的封建化过程,故A项排除;但无法从根本上调和民族矛盾,故C项错误;“边内一体”是指边疆治理与王朝统治相始终,故B项排除。7.A从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元朝实现大一统,边疆治理与王朝统治相始终,政策稳定,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民族融合加强,故A项正确,C项错误;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8.D据材料可知,宋高宗认为“祖宗法令已很完备,无需更改成法,治道者贵守成,贵清净”,这说明南宋宋高宗治国理政时仍然受到北宋立国之初制定的祖宗之法的影响,故选D项;但南宋新王朝的治国措施不可能与北宋完全一样,故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既有积极作用,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故排除B项;虽然为南宋提供了一些治理经验,但尊崇已经僵化的“祖宗之法”,南宋王朝不惜对外妥协求和,对内收回兵权,朝政腐败最后被蒙古人所灭,故排除C项。9.C材料反映宋代南方劳动力增加,而劳动力增长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故选C项;A、D项说法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江南是南方劳动力增长的原因之一,而问题强调的是材料的表现,故B项说法错误。10.A根据材料可知,唐宋韩愈、孙复、石介、胡瑷等人极力复兴儒学,应对佛道对儒学的冲击,从而推动理学的兴起,理学产生和传播,才使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受到官方推崇,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捍卫儒学地位,而“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是心学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指责以佛老与儒三教皆可尊”反映的是儒学家反对“三教并行”,倡导儒学独尊,但并不一定是排斥佛教、道教的内容,而且三教在内容上早已经开始互融,故D项错误。11.B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通过使节派遣、郑和下西洋等外交活动,向四邻各国颁发历法,宣传中华文化,使诸国接受中国的礼俗,因而朝贡成为中华向海外输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无体现。12.C

6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与糖相关产业的发展,甘蔗商品化、制糖技术进步、用糖日益普及,故C项正确。A、B、D三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13.C据左图看到张载、二程及朱熹等理学著名代表人物,可判断此时为两宋时期,主要思想为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倡导三纲五常;据右图看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贽等明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可知他们主张反传统、反权威,强调个性和社会责任,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批判其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束缚,继承了儒家思想一贯的现实理性主义和“仁”,故A项错误;明清儒学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故B项错误;明清儒学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但由于当时政治、经济、传统思想的束缚,并没有成为思想的主流,更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本题强调“思想变迁”,故考查侧重的是明清思想与两宋思想的不同。14.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忧外患,为了应对内外压力,清廷尽量委任谙悉洋务的实力派官僚担任外交机构的长官,总揽了包括众多内政外交在内的全部“洋务”,B项正确;总理衙门的设置,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排除A项;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而不是适应列强的需要,排除C项;D项不是目的,推行洋务运动也是为了应对内外压力,排除。15.A根据材料“克服国民奴性劣根”“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可知,维新派认为要振兴民族就必须重建国民性,故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维新派主张改良,而不是革命,排除C项。16.D材料中的“东南督抚……与各国互订保护条约”,指的是“东南互保”事件,而“半皆老成,洞烛奸伪”“暂获安全,则一、二疆臣之力也”等说法,则表明该政论家是褒扬这一事件的,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与“公车上书”“明定国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C两项;“国中之国”指的是《辛丑条约》规定的“使馆界”等,排除B项。17.(1)特点:各派学术思想取长补短,呈现出交融、趋同、综合的趋势。(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影响: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任答2点计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发展,削弱了奴隶制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变法革新;秦国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两次支持商鞅变法。(答4点,计8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第(1)问,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礼法结合、儒法互补”的现象,这说明百家争鸣中,各派学术思想取长补短,各学派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逐步形成了共识,逐渐呈现出交融、趋同、综合的趋势。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本身、思想与政治的关系等角度分析影响。第(2)问,从材料可获知,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的变动,推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思想、秦国希望富国强兵也是推动改革的主要原因。18.(1)西汉: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算缗”“告缗”)。北宋: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或答:青苗法、市易法)(答3点,计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7(2)措施: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杂税和杂役;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纳税。(答2点,计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影响: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户税部分以钱计算,体现了货币地租趋势,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内容超越了当时的客观条件,土地兼并更加盛行。(答2点,计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以古代政府干预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第(1)问,考查学生历史解读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学生首先应理解材料,获取“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内涵;国家通过经济集权,调控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然后结合知识可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正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第(2)问,赋税制度改革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因此本题就是回答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9.(1)不同:明朝强调“中国”是王朝的中心,清朝强调统治民族的独尊,认为中国是各民族共有的地域,华夷一家,清朝即中国。(2分)原因: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为满族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寻找理论依据;安抚被统治民族,巩固统治。(任答2点计4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表现:镇压准噶尔部叛乱,设置盟、旗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并优待各族上层分子。(2分)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各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任答3点计6分,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以明清统治者的“中国观”和“恩威并用”为切入点,考查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第(1)问,主要考察学生史料阅读能力以及有效信息提取、归纳能力。学生可根据材料找不同,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从清朝统治者的身份、创新中国观的目的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解释和分析归纳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把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正确的关联,从“威”与“恩”两个角度寻找相应的史实进行说明。然后从边疆开发、民族交流、国家发展、版图奠定等角度分析意义。20.示例: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强。589年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为了巩固统治,进行各项建设,规模宏大。(2分)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运河,(3分)有利于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有利于备荒赈灾,有利于巩固统治和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3分)但是,这些建设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超出了社会的承载力,人民不堪重负,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国家陷入动荡,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因此,国家建设和发展应循序渐进,打牢基础,稳步向前,以民生为根本去谋求发展。(4分)

8【解析】本题以“隋朝的建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答题时,应根据评述题的基本要求作答:首先,可据材料中相关信息回答有什么(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运河),然后分析为什么(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强。589年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社会相对安定。为了巩固统治,进行各项建设,规模宏大)影响怎样(积极作用和消极后果),怎么办(国家建设和发展应循序渐进,打牢基础,稳步向前,以民生为根本去谋求发展),考生答题时,要做到论述完整、清晰,文字通顺,观点明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