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养生学-中国养生文化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健康美丽养出来之养生之道王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1.
1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2.
2现代生活健康隐患亚健康与焦虑症科学过度抗生素依赖纵欲生活3.
3一、“养生”的概念养生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积蓄、长之义;生,指人体生命。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4.
4二、养生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本能性的一致追求。5.
5养生的目的: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都等于零。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6.
6第一节树立正确的养生观什么是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7.
7什么是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研究包括: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8.
8传统养生观不治已病治未病阴阳五行学说医生与养生9.
9中国养生的源流与发展火的发现,为人类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人们吃熟食,战胜严寒,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自从发现并应用了火,人类就开始了养生防病,益寿延年的实践活动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距》),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10.
10殷商时代据甲骨文字记载,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积累了一些养生保健的知识。例如有表示洗脸的“沐”字,表示洗澡的“浴”字,还有表示大扫除的“寇帚”。《吕氏春秋·孝行览》中,也记载了他的食养食调之论,说:“时疾时除,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据《周礼·天官志》记载,当时宫廷中已有专门的营养医生,指导“六饮、六膳、白馐、白酱”等多方面的饮食问题,同时还结合时令,指导安排四季的饮食,管理配膳,提出饮食之宜忌等,可见古代对于食养、食疗极为重视。11.
11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养生兴起学术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的论述可归为:修身养性、饮食卫生、运动锻炼、起居养生等。12.
12儒家养生说-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法。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中庸》“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论语·乡党》13.
13儒家养生说-孟子、荀子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我四十不动心”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14.
14道家养生说—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15.
15《黄帝内经》养生观第一,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原则和方法第二,对生命的起源及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唯物的,是符合实际的。第三,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避免外邪侵袭第四,重视对衰老的探索。第五,明确提出治未病,把预防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16.
16《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17.
17《黄帝内经》“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治未病”18.
18华佗《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志·方伎传》)。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19.
19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20.
20医圣张仲景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21.
21《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类,计一百二十多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22.
22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十问》等《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养生方》是一部以养生为主的方书;《却谷食气》、《十问》也介绍了一些养生理论和技艺。23.
23佛家养生思想的渗入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气、息心静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有强健身体、却病延年作用的。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此外,佛学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还有,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24.
24中医学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认知特点辨证论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特点25.
25中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26.
26一、朴素的整体观——“天人合一”(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人和自然的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27.
27整体观念人体自身是有机的统一体,然而统一体是有差异的——体质养生、疾病养生。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天人相应——二十四节气养生、二十四时辰养生。——28.
28二、辨证论治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根据正邪情况而确立的治疗法则。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29.
29中医养生相关方面“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饮食养生药物养生运动养生气象养生环境保护心理调摄30.
30中医养生的基本形式及基本内容二十四节气养生天人相应十二时辰养生未病先防以辨证论养为方法体质养生既病防变因人制宜疾病养生31.
31伏羲八卦图(先天八卦图)32.
32伏羲氏伏羲氏为上古时代三皇之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他象日月之明,通阴阳之理,始创八卦。其理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33.
33降,夏时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中。立秋是降得起点。沉,降入土中的热沉入土下之水中。立冬是沉得起点。升,沉入水中的热升出土上。立春是升的起点。浮,升出土上的热又於夏时射到地面的热同浮于地面之上。立夏是浮的起点。34.
34秋分前,土上热多,土下热少。秋分则土上与土下的热平分也。春分前,土下热多,土上热少。春分则土上土下的热平分也。冬至者,由立秋降入土下的热多至极也。夏至者,由立春升出地上的热多至极也。35.
35三、体质养生36.
36体质的来源、生成、变化和确立父母之精孕育和生时之气先天体质雏形当前体质(由前各因素所决定的目前的综合体质)后天所养后天所伤Ⅰ先天体质终身具有,除从父母身体状态去推测之外,更重要的是该个体第一次与大自然直接相通时,该时空给这一新生体所烙上的时空运气的烙印。Ⅱ后天所养对体质的影响是指个体在出生之后的生活过程中,由生活习惯而给体质所带来的影响,它包括:饮食习惯、起居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工作习惯、心智习惯、社会环境所处……Ⅲ后天所伤对体质的影响是指个体在出生之后的生活过程中,有病痛所带来的对体质的影响,其病痛纠缠的时间越长,对体质的影响越大。37.
37体质的特性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接受后天的多种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身体特质。相对稳定性。形成于先天,定型于后天。可变性。受环境、社会、饮食、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亦动态可变。体质决定了一个人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及患病后对疾病发展趋向的影响。38.
38出生时的五个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体质基质年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39.
39如:丙寅年五之气,中运是水太过,司天是少阳相火,在泉是厥阴风木,主气是阳明燥金,客气是太阳寒水。在五之气生下来的孩子,他的气立便马上开动,以便机体跟宇宙的共振规律相协调。那么气立那么多,先后秩序如何呢?首先是水运的气立打开,以便与中运发生联系;然后,少阳相火的气立打开,跟司天发生联系;厥阴风木的气立打开,跟在泉发生联系;阳明燥金的气立打开,跟主气发生联系;太阳寒水的气立打开,跟客气发生联系。40.
40如:某人生于1945年五之气期间则年运为金不及;司天为阳明燥金;在泉为少阴君火;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厥阴风木。五个因素阳明燥金占了三个因其燥的因素过强,故为偏燥体质,具有燥性的典型特征。41.
41体质的种类1.平和体质2.气虚体质3.阳虚体质4.阴虚体质5.痰湿体质6.湿热体质7.血瘀体质8.气郁体质9.特禀体质42.
421.平和体质【形体特征】体型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和肌肤润泽,头发浓密而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唇色红润。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及食欲良好,大小二便正常。【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说明:ⅰ平和体质:32.75﹪ⅱ重点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ⅲ调养方式:“中庸之道”,“顺时而养”。饮食:“谨和五味”。运动:适龄锻炼。43.
43健康的八大标准Ⅰ一觉到天亮。Ⅱ胃口正常。Ⅲ晨起排便。Ⅳ3~7次/日小便,色淡黄,量较大。Ⅴ一年四季,手脚始终温热。Ⅵ男女均有阳反应。Ⅶ健康的甲印(7~8个月牙)。Ⅷ牙龈是否饱满且包住牙根,牙龈的颜色是否红润。44.
44谨和五味—平衡饮食Ⅰ主副食比例适当—膳食的酸碱平衡Ⅱ“杂食者,美食也”—食物的杂与精的平衡Ⅲ食宜缓—膳食的冷热平衡Ⅳ寒热温凉—膳食的四性平衡Ⅴ五味调和,不可偏嗜—膳食的五味平衡Ⅵ食宜细缓,不可粗速—进餐速度的快慢平衡Ⅶ饮食以时—就餐时间与饥饱平衡Ⅷ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的动静平衡45.
452.气虚体质【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常见表现】肢体容易疲倦,精神不振,说话声音低弱,易气促,常出虚汗,面色萎黄或淡白,毛发无泽,口淡无味,易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稀烂,便后常觉“没拉完”小便正常或量次增多。【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爱冒险。【发病倾向】平素体质虚弱,易患感冒;病后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说明:ⅰ气虚体质:12.71﹪ⅱ重点人群:多分布于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没有工作的人、学生、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容易气虚。ⅲ调养方式:起居:避风寒,不可过劳饮食:补气健脾之品。运动:要适度,以柔缓运动为主,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长久憋气。预防:常自汗、感冒着,可服玉屏风散。曲池、足三里、中脘、关元。46.
463.阳虚体质【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不结实。【常见表现】平时怕冷,手足不温,喝冷饮或吃凉的食物后易感不适。面色淡白,唇舌淡,头发容易脱落。精神不振,睡眠偏多,易出汗。大便稀烂,小便颜色淡、量多。畏寒怕冷,耐夏不耐冬。【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多为寒证,易患水肿、腹泻、阳痿等。身患每遇寒冷则发作或加剧的慢性病。说明:ⅰ阳虚体质:7.9﹪ⅱ重点人群:东北地区多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长期偏嗜寒凉食物也会形成这种体质。ⅲ调养方式:起居:保暖防寒。饮食:食宜甘温。运动:以舒缓柔和运动为主,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操,自行按摩或温灸穴位,可适当洗桑拿、温泉浴。神阙、气海、关元、中极。环境:多与别人交谈,平时多听一些激扬、高亢、豪迈的音乐。47.
474.阴虚体质【形体特征】形体消瘦。【常见表现】经常感觉身体、手足心发热,易口燥咽干,喜冷饮,常感眼睛干涩,容易面颊潮红或脸上发热,皮肤偏干,故容易生皱纹、容易失眠。大便干燥,小便短而不畅。【心理特征】情绪急躁,外向好动,活泼。(情绪波动大,压抑而又敏感)【发病倾向】易患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表现为阴亏症状。说明:ⅰ阴虚体质:8.89﹪。ⅱ重点人群:易患咳嗽、干燥综合征、甲亢等人群。ⅲ调养方式:起居:生活规律,避免熬夜以及高温酷暑下工作;宜节制房事。饮食:甘凉滋润。尤重秋养(肺)。运动:适合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锻炼。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不适合洗桑拿。养老、鱼际、支沟、大肠俞、太阳、照海。修养:平时宜克制情绪,遇事要冷静,正确对待顺境与逆境。可以用书发、下棋、养花来怡情怡性,用旅游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时多听一些曲调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防止恼怒。48.
485.痰湿体质【形体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经常出现油腻感。痰多、胸闷,经常感到身体困倦。面色淡黄而暗,眼睑微浮肿,嘴里常有黏腻、发甜的感觉。嗜甜及肥腻的食物。反应迟钝,思维动作缓慢。下肢经常肿胀,常胸闷、恶心、吐黏液大便正常或略为稀烂,小便量不多或稍微混浊。舌胖大、苔厚。【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谦恭,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糖尿病、中风、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营养过剩、饮食过咸、不吃早餐、食速过快、多吃少动等会促生痰湿体质。说明:ⅰ痰湿体质:6.29﹪。ⅱ重点人群:多是单位领导,生活安逸的中老年人,男性多。喜欢吃甜腻的食物,不爱运动爱睡觉。ⅲ调养方式:起居:衣着应透气散湿,经常晒太阳或进行日光浴,少用空调。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吃七八分饱,速度不要太快,不要吃夜宵。冬少进补运动:平时多进行户外运动。长期坚持运动锻炼。中脘、水分、神阙、关元49.
496.湿热体质【形体特征】形体偏胖或偏瘦。【常见表现】平素面油多,易生暗疮粉刺,经常口苦口干,或有口气,身重困倦,牙龈、口唇、眼睛比较红。容易感到心烦,眼球易现红丝。大便燥结或粘滞不爽,小便短而颜色深。男性阴囊易潮湿多汗,女性则带下色黄量多。【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也常见紧张、压抑、焦虑。【发病倾向】易感皮肤如暗疮粉刺、泌尿生殖系如尿路感染、肝胆系统如黄疸等火热病症。说明:ⅰ湿热体质:9.88﹪。ⅱ重点人群:南部和东部地区;常吃热量大的饮食者;嗜好烟酒者;还多见学生和商业服务人员。ⅲ调养方式:起居:不要熬夜和过于劳累,盛夏暑湿较重的季节减少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多食甘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甜、少酒、少辣、少油。运动:适合较大强度的运动锻炼。肝俞、胃俞、阴陵泉、三阴交。50.
507.血瘀体质【形体特征】瘦人居多。【常见表现】面色晦暗或伴有色斑,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表情抑郁呆板,面部肌肉不灵活。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眼眶暗黑,鼻部暗滞,皮肤干及粗糙。如妇女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有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出血倾向。【心理特征】容易心情烦躁,健忘。【发病倾向】易患出血、中风、冠心病等。说明:ⅰ血瘀体质:7.95﹪。ⅱ重点人群:南方人、脑力劳动者,女性多于男性。ⅲ调养方式:起居:保持足够的睡眠,但不可过于安逸。饮食:多食辛温之品。饮食过咸、常食寒凉、七情不调、伤筋动骨久病不愈,易生瘀血体质。运动:可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跳舞、步行等。(若运动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脉搏显著加快等不适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神阙、膈腧、肝俞、委中。51.
518.气郁体质【形体特征】瘦人居多。【常见表现】平素多愁善感,经常情绪低落,容易紧张、焦虑、受惊,平时苦着脸,胸部(乳房)及两胁有胀满感,或伴有疼痛,痛处不定。常叹气、打嗝,咽喉常有异物感,睡眠较差,食欲减退,易心慌心悸、健忘、痰多。【心理特征】性格内向,忧郁脆弱,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波动大。【发病倾向】易患失眠、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说明:ⅰ气郁体质:8.73﹪。ⅱ重点人群:形体消瘦的女性。ⅲ调养方式:起居: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饮食:多食行气、解郁、消食、醒脑的食物。运动: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可坚持较大量的运动锻炼。膻中、中脘、神阙、气海。修养:多参加集体活动,解除自我封闭状态,多结交朋友,及时向朋友倾诉不良情绪52.
529.特禀体质【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常见表现】过敏性体质,容易对食物、气味、花粉、尘埃、药物、动物、化学物品过敏。并非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涕,容易气管敏感、出现紫红色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心理特征】因禀质特异情况各不同。【发病倾向】易患过敏性疾病,如鼻敏感、哮喘、荨麻疹、紫癜等;气血不足,肌表不固,抵抗力不强;皮肤疤痕体质,易患皮肤疾病。说明:ⅰ特禀体质:4.91﹪。ⅱ重点人群:反遗传性疾病多与亲代有相同疾病或缺陷。ⅲ调养方式:起居:保持室内清洁,被褥、床单要经常换洗,室内装修后不宜立即搬进居住。春季减少室外活动时间,不宜养宠物,起居应有规律。饮食:宜清淡、均衡,少食辛辣、腥膻、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少食过寒过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运动:积极参加多种体育锻炼。灵台、身柱、丰隆、合谷、足三里、涌泉。修养:避免情绪紧张。53.
53座右铭为家:凡遇事物突来,需熟思审处恐贻后患,不幸家庭衅起,需忍让曲全勿失旧欢。为人:一信字为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为学: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黯然失彰也,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可已也。为性: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思归。54.
54养生六要诀一慎起居讲规律,劳逸适度精力充;二调饮食须均衡,少而清淡不肥壅;三适运动持以恒,流水不腐筋骨松;四养心神调情志,精神爽朗沐春风;五顺四时适寒温,人与自然自相通;六辨体质分九种,因人制宜个不同。55.
55三、中国养生文化的特点(一)形神兼顾,养神为先1、形:指形体,包括人体的皮肉、筋骨、脉络、脏腑及充盈基间的精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2、神:指人本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3、形神之间的关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嵇康《养生论》)“形全不敝,精神不散”。——《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素问·疏五过论》56.
56形是基础,神是主导;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所生;形体与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养形与养神,二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所以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神,二者必须兼顾,形神共养,不可偏废。只有形神统一,才是生命存在的首要保证;只有形神共养,才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最佳手段。57.
574、养身需先养心“太上养神,其次养形”—《艺文类聚·养生》“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灵枢·天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古代医学认为,心神能统率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为一身之主宰。即“神”是生命的主宰和生命存亡的根本。因此,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所以养生首务是养神,调形必先调神,养身需先养心。58.
585、养生中的形神观与古代哲学的内在联系“人之死,犹火之灭也,……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无无体独知之精”——《论衡·论死》“人所以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拥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合,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太史公自序》59.
59(二)虚静养神,凝神益智这一特点,首先肇端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老子主张通过虚无恬淡、清静无为来保生益寿:“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老子》第十六章):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庄子进一步提出:“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天行,此养生(神)之道也”(《庄子·刻意》)60.
60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因而主张神气清静内守,不宜躁动妄耗;强调少私寡欲,抑目静耳,调摄神志,顺应四时,常练静功,则可抗衰延年,促进健康。61.
61静养——对生命的轻抚其手段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等动则生阳,可以增强人的精力;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消耗,人的寿命可以相对较长。老奶奶为什么比老爷爷活得长?龟为什么长寿?善于节能、静养,养气耗散的少,阴精保护得好,生命得烛光能常亮不灭。让人惊叹得是:寿命与呼吸频率成反比!!!62.
62儒家还认为“静能生慧”所谓“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非宁静无以致远”63.
63(三)顺乎自然,物我合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阐明了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观点顺应自然的养生理论大致包含以下两重含义:。64.
641、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法于阴阳,调于四时”和于“四时之序”———《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之内,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卷上·知防》)这种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完全一致。65.
652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成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辩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吕氏春秋·尽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黄帝内经》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66.
66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的产物,人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自然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67.
67(四)养生与养性、治国相统一传统养生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所具有的养生作用,总是把养生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孔子认为:“大德必得其寿”(《中庸》),老子强调“少私寡欲”。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进一步提出“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希望通过“存心养性”,“养吾浩然之气”等一整套“修其身”的具体办法,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68.
68《吕氏春秋`先己》篇中提到:“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即把治身看作治国之本,强调治好了本身,也就是治好了国。《黄帝内经》作者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大多因为他们能够“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德全而不危”。“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类以养其身。”——(《春秋繁露》)69.
69(五)客观因素与主观努力并重《黄帝内经》按阴阳理论把人划分五种生理特点不同的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春卫气,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府不调,其阳阴脉小而太阳脉大。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70.
70中国养生文化的核心正是要人们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增进健康,最大限度地延缓生命的衰老进程。1通过养气调摄手段改变人的身体素质《黄帝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养气修炼有助于培养人体真元之气2人为地选择、改造自然环境,努力创造出一个有利于身以健康的“小气候”3养性立德,主动增强个体适应的能力71.
71(六)分别年龄阶段,重视老年养生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72.
72(七)强调中和,注重节制:传统养生十分强调“中和”的养生原则,即引导人们在养生中要掌握一定的“度”,“注重节制”,通过调动人的理智力量来把情感和各种生理欲望控制在符合“中和”原则的“度”之内,做到:精神平和、谨和五味*、运动和劳动等身体活动适当,劳逸适度,防止“过用病生”。“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华佗73.
73四、传统养生方法(一)调畅神志所谓“神志”,实际上指的是人的精神心理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过多的言词、过度的感情冲动以及过多的思虑活动,都可能伤精。传统中医学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许多养生家创立了许多保持精神恬愉、心理健康的“情志”调畅养生法,如精神内守、舒畅情绪、排泄忧闷、积极有为和涵养道德等。74.
74(二)运动躯体:传统养生理论向来认为机体的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因此积极的保养方式莫过于适度运动躯体。运动养生的方法很多,如五禽戏、八段锦、十二段锦、太极拳等大学生应该学会太极拳75.
75(三)适应环境春秋时期,老子就明确提出了“顺乎自然”的养生观。《皇帝内经》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顺四时,适寒暑”的具体养生方法。后代养生家更是发展出了一系列非常实用的适应环境养生法,如适应四时节令养生法、适应昼夜晨昏养生法、适应地理环境养生法等。76.
76(四)调理饮食传统养生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俯、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最早的医学典籍《皇帝内经》中就记载有食疗的药方。历经后世养生家和医学家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饮食保健原则和实用的食物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食素为主、荤素结合,食勿过饱,熟知食性,四时食养等。77.
77(五)气功修炼传统养生认为,气是生命之根本和动力,具有“抗邪防病”的功效,而气贵在运行不息、升降有常。因而创立了“吐纳”、“炼气”、“服气”等气功修炼的方法,力图通过修炼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调身、调息、调心,达到思想入静,以便发挥人体内的生理潜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体质。睡前5分钟习练得静养气功78.
78谢谢!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