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

尿常规

ID:82693024

大小:812.5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22-11-05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尿常规_第1页
尿常规_第2页
尿常规_第3页
尿常规_第4页
尿常规_第5页
尿常规_第6页
尿常规_第7页
尿常规_第8页
尿常规_第9页
尿常规_第10页
资源描述:

《尿常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尿常规

1尿液检测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尿液检测(urineexamination)不仅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判断也有重要参考价值。何为尿常规?

2何时需要尿常规检查1.协助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2.协助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尿液来自血液,凡可引起血液成分改变的疾病,均可引起尿液成分的变化。3.安全用药的监护

3尿液的一般检测尿液一般检测包括:①一般性状检测:尿量、气味、外观、比重、酸碱度等。②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等。③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细胞、管型、结晶等。目前,尿液检测已经基本上采用尿液干化学方法和尿沉渣分析仪法,检测快速,并可准确打印出数据结果,但不能缺少尿沉渣镜检尿常规检验什么?

4(1)晨尿:指清晨起床、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该标本可获得较多信息,如蛋白、细胞和管型等。(2)随机尿:用于门诊和急诊患者的临时检验。(3)24小时尿:如果需要测定24小时期间溶质的排泄总量,如尿蛋白、尿糖、电解质等定量检测,需要留取24小时尿液,并且记录尿量。(4)餐后尿:通常在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此标本对病理性糖尿、蛋白尿检测较敏感。(5)清洁中段尿尿液的收集

5一般性状检测1.尿量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起重要作用,两者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称为球—管平衡,使每日排出尿量(urinevolume)保持在正常范围。肾小球滤过率取决于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及面积、肾小球囊内压力、血浆胶体渗透压等因素。肾小管重吸收主要取决于肾小管功能的完整性,尤其是抗利尿激素对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作用。【参考值】成人为1000~2000ml/24h;儿童按体重计算尿量,比成人多3~4倍。

6【临床意义】(1)尿量增多: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称为多尿(polyuria)。1)暂时性多尿:可见于水摄入过多、应用利尿剂和某些药物等。2)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尿糖增多引起的溶质性利尿;尿崩症,由于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ADH)不足或肾小管对ADH反应性降低,影响尿液浓缩导致多尿。3)肾脏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间质肾炎、慢性肾衰早期,急性肾衰多尿期等,均可出现多尿。

7(2)尿量减少:成人尿量低于400ml/24h或17ml/h,称为少尿(oliguria);而低于100ml/24h或12小时无尿液排出,则称为无尿(anuria)。1)肾前性少尿:休克、心力衰竭、脱水及其他引起有效血容量减少性疾病可导致肾小球滤过不足而出现少尿。2)肾性少尿:各种肾脏实质性改变而导致的少尿。3)肾后性少尿:因结石、尿路狭窄、肿瘤压迫引起尿路梗阻或排尿功能障碍所致。

82.尿液外观正常新鲜尿液清澈透明。尿液颜色受食物、尿色素、药物等影响,一般呈淡黄色至深黄色。新鲜尿液发生混浊,应注意鉴别:①尿酸盐沉淀:在酸性尿冷却后,可有淡红色的尿酸盐结晶析出,加热或加碱皆可溶解。②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在碱性尿中,可有磷酸盐、碳酸盐结晶析出呈灰白色,加酸后可溶解,碳酸盐遇酸后可产生气泡。病理性尿液外观可见下列情况:

9(1)血尿(hematuria):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可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超过1ml,即可出现淡红色,称肉眼血尿。如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HPF,称为镜下血尿。血尿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2)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及肌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正常尿液隐血试验为阴性,当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可使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血红蛋白尿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坏死等。正常人剧烈运动后,也可偶见肌红蛋白尿。

10(3)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4)脓尿(pyuria)和菌尿(bacteriuria):当尿内含有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新鲜尿液呈白色混浊(脓尿)或云雾状(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混浊消失。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5)乳糜尿(chyluria)和脂肪尿(lipiduria):尿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为乳糜尿,若同时混有血液,称为乳糜血尿(hematochyluria)。尿中出现脂肪小滴则称为脂肪尿。用乙醚等有机溶剂抽提乳糜微粒、脂肪小滴,尿液变清,可与其他混浊尿鉴别。乳糜尿和乳糜血尿,可见于丝虫病及肾周围淋巴管梗阻。脂肪尿见于脂肪挤压损伤、骨折和肾病综合征等。

113.气味 正常尿液的气味来自尿中挥发性的酸性物质。尿液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可出现氨臭味。若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等。有机磷中毒者,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者尿有鼠臭味。4.酸碱反应 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H+与肾小管滤液中的NH3或HPO42-结合,形成NH4+或可滴定酸(H2PO4-)随尿排出。尿液的酸碱改变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液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素,可使酸性尿变成碱性尿。尿液pH值可用指示剂法、pH试纸、pH计和试纸条法测定。【参考值】pH约6.5,波动在4.5~8.0之间。

12【临床意义】由于膳食结构的影响,尿液酸碱度可有较大的生理性变化,肉食为主者尿液偏酸性,素食为主者尿液偏碱性。(1)尿pH降低:见于酸中毒、高热、痛风、糖尿病及口服氯化铵、维生素C等酸性药物。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排酸性尿为其特征之一。(2)尿pH增高:见于碱中毒、尿潴留、膀胱炎、应用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3)药物干预:尿pH可作为临床用药的一个指标,用氯化铵酸化尿液,可促使碱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而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促使酸性药物中毒时从尿中排出。

135.尿液比密(specificgravity,SG) 是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液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尿液比密可用折射仪法、称重法、比重计及试纸条法来测定,可粗略地判断肾小管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参考值】成人:1.015~1.025,晨尿最高,一般大于1.020;婴幼儿尿液比密偏低。【临床意义】(1)尿液比密增高: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2)尿液比密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竭、肾小管间质

14(三)化学检测1.尿蛋白 尿蛋白产生的机制:(1)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根据病变滤过膜损伤程度及蛋白尿的组分分为两种:①选择性蛋白尿(selectiveproteinuria):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β2-MG),尿中无大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IgG、IgA、IgM、C3、C4),半定量多在3+~4+,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②非选择性蛋白尿(non-selectiveproteinuria):说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有严重的损伤断裂,尿中有大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如免疫球蛋白、补体;中相对分子质量的清蛋白及低相对分子质量的β2-MG。半定量在1+~4+,几乎均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效果常常不十分满意,提示预后不良。

15(2)原尿中95%的蛋白主要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当肾小管功能受损时,近端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障碍而出现蛋白尿。(3)血浆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如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免疫球蛋白轻链等)异常增多,经过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出现在尿中。(4)肾髓袢升支及远曲小管起始部分泌的Tamm-Horsfall(T-H)糖蛋白增加。【参考值】定性:阴性;定量:0~80mg/24h。定性尿蛋白±~1+,定量约0.2~1.0g/24h;1+~2+常为1~2g/24h;3+~4+常大于3g/24h。

16【临床意义】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尿蛋白定量大于100mg/L或大于150mg/24h时,称蛋白尿(proteinuria)。(1)生理性蛋白尿: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蛋白质,程度较轻,持续时间短,诱因解除后消失。如机体在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及血管活性剂等刺激下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肾血管痉挛、充血,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蛋白尿。(2)病理性蛋白尿(pathologicalproteinuria):因各种肾脏及肾外疾病所致的蛋白尿,多为持续性蛋白尿。

172.尿糖 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的葡萄糖,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一般为8.88mmol/L或160mg/dl)或血糖虽未升高但肾糖阈降低时,将导致尿中出现大量的葡萄糖。【参考值】定性:阴性。一定量:0.56~5.0mmol/24h。

18【临床意义】尿糖定性试验阳性,称为糖尿(glycosuria),一般指葡萄糖尿(glucosuria)。(1)血糖增高性糖尿: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①糖尿病最为常见,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出现糖尿。尿糖除了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外,还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监测的指标。②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肢端肥大症等均可出现糖尿,又称为继发性高血糖性糖尿。③其他:肝硬化、胰腺炎、胰腺癌等。

19(2)血糖正常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家族性糖尿等。(3)暂时性糖尿:①生理性糖尿,如大量进食碳水化合物或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后可一时性血糖升高,尿糖阳性。②应激性糖尿,见于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时,肾上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20(4)其他糖尿:乳糖、半乳糖、果糖、甘露糖及一些戊糖等,进食过多或体内代谢失调使血中浓度升高时,可出现相应的糖尿。(5)假性糖尿:尿中很多物质具有还原性,如维生素C、尿酸、葡萄糖醛酸或一些随尿液排出的药物如异烟肼、链霉素、水杨酸、阿司匹林等,可使班氏定性试验出现假阳性反应。

213.酮体(ketonebodies) 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三者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当体内糖分解代谢不足时,脂肪分解活跃但氧化不完全可产生大量酮体,从尿中排出形成酮尿(ketonuria)酮体的检测实际上是测定丙酮和乙酰乙酸。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朗格(Lange)法、酮体粉法和试纸条法。【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1)糖尿病性酮尿:常伴有酮症酸中毒,酮尿是糖尿病性昏迷的前期指标,此时多伴有高糖血症和糖尿,而对接受苯乙双胍(降糖灵)等双胍类药物治疗者,虽然出现酮尿,但血糖、尿糖正常。

22(2)非糖尿病性酮尿:高热、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过分节食、妊娠剧吐、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酮尿。4.尿胆红素与尿胆原由于肝及胆道内外各种疾病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使非结合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后者能溶于水,部分可从尿中排出为尿胆红素(urinebilirubin);结合胆红素排入肠道转化为尿胆原(urobilinogen),从粪便中排出为粪胆原,

23【参考值】尿胆红素定性为阴性,定量≤2mg/L;尿胆原定性为阴性或弱阳性,定量≤10mg/L。【临床意义】(1)尿胆红素阳性或增高见于:①急性黄疸性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②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积。③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Dubin-Johnson综合征和Rotor综合征。(2)尿胆原阳性或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尿胆原减低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大部分尿胆原从肠道被重吸收经肝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道,小部分尿胆原从肾小球滤出和肾小管排出后即为尿中尿胆原。尿胆原与空气接触变成尿胆素。尿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三者共称尿三胆,前两者称尿二胆,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项目,常用的检测方法是试纸条法。

24二、尿液的其他检测(一)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三种类型形态学改变:①大小变化;②形态异常;③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参考值】尿红细胞计数<10000/ml;肾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红细胞大于计数的80%,血尿红细胞平均体积为(58.3±16.35)fl(10-15L),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为(112.5±14.45)fl。

25【临床意义】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呈多形性改变(>80%),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应进一步确诊疾病性质,需作肾活检进行病理分型诊断;非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呈均一性,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畸形、血液病等,需进一步确诊。(二)尿微量清蛋白在无尿路感染和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尿液中有少量清蛋白,但用常规蛋白半定量方法不易检出,需采用放免法或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检测。【参考值】尿清蛋白排出率(UAE)为5~30mg/24h,超过30mg/24h称微量清蛋白尿。【临床意义】1.在糖尿病,用放免法测定的微量清蛋白排出率持续大于20~200μg/min(24小时尿排出率>70μg/min,相当于30~300mg/24h)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

262.尿微量清蛋白也可见于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疾病等。

27(三)尿电解质1.尿钠检查【参考值】130~260mmol/24h(3~5g/24h)。【临床意义】(1)尿钠排出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钠血症如呕吐、腹泻、严重烧伤、糖尿病酸中毒等。(2)一次性尿钠检测意义:①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肾小管对钠吸收减少,常呈急性少尿,一次性尿钠大于40mmol/L;)②肾前性少尿时,肾小管重吸收钠能力正常,为急性少尿,呈低尿钠,尿钠小于30mmol/L

28【临床意义】急性肾衰竭时,由于急性肾小管坏死(严重创伤、挤压综合征、严重出血、感染性休克、毒素等所致),滤过钠排泄分数常大于1,肾前性少尿者则常小于1,本项检查对两者有鉴别诊断意义。滤过钠排泄分数(FeNa) 代表肾清除钠的能力(%),计算公式为FeNa=UNaV/PNa÷GFR×100=UNaV/PNa÷UCrV/PCr×100%(GFR为肾滤过率,UNa,PNa为尿及血浆钠浓度,UCr、PCr为尿及血浆肌酐浓度,V为尿量)。

293.尿钙检查【参考值】尿钙2.5~7.5mmol/24h(0.1~0.3g/24h)。【临床意义】(1)尿钙减少见于: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或缺如,骨钙动员及肠钙吸收明显减少,血钙降低,使尿钙浓度明显减少或消失。②慢性肾衰竭。③慢性腹泻。④小儿手足搐搦症。

30(2)尿钙增加见于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由于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钙自骨动员至血,引起血钙过高,尿钙增加。②多发性骨髓瘤时,由于骨髓瘤细胞在骨髓腔内大量增殖,侵犯骨骼和骨膜,引起骨质疏松和破坏,出现高钙血症,再加上肾功能受损,肾小管的吸收作用差,更使尿钙增加。③用药监护,如维生素D2、维生素D3及A-T10(双氢素尿醇)的治疗效果观察,可进行尿钙检查并作为用药剂量参考。

314.尿钾检查【参考值】成人51~102mmol/24h。【临床意义】(1)尿钾排出增多,见于呕吐、腹泻、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肾小管间质疾病、肾小管酸中毒、糖尿病酸中毒,药物影响,如锂、乙酰唑胺等。(2)尿钾排出减少,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钾摄入少、吸收不良或胃肠道丢失过多。

3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