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南邮计算机网络复习提纲复习-杨庚主编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一、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第一代)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为网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第二代)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ARPAnet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放式标准化网络第三代)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网络计算新时代)1
1二、计算机网络定义的基本内容资源共享观点的定义: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系统”;联网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的网络协议。2
2三、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结构计算机网络要完成数据处理与数据通信两大基本功能;早期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广域网,它从逻辑功能上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个部分;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处理的主计算机与终端,资源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处理的通信控制处理机与通信线路,如路由器和光纤3
3四、实际网络系统中常用的三种交换比较P1P2P3P4P1P2P3P4P3P4报文报文报文ABCDABCDABCD报文交换线路交换(电路交换)分组交换t连接建立数据传送报文P2P1连接释放4
4数据报是分组存储转发的一种形式;不需要预先在源主机与目的主机之间建立“线路连接”,报文传输延迟较大,适用于突发性通信,不适用于长报文、会话式通信;源主机所发送的每一个分组都可以独立地选择一条传输路径,必须带有目的地址与源地址;每个分组在通信子网中可能是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到达目的主机,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现象;5
5虚电路方式试图将数据报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点;数据报方式在分组发送之前,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虚电路方式在分组发送之前,需要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建立一条逻辑连接的虚电路;虚电路方式与线路交换方式相同,整个通信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输与连接释放阶段;报文分组不必带目的地址、源地址等辅助信息。分组到达目的结点时不会出现丢失、重复与乱序的现象。6
6五、时延(delay或latency)数据经历的总时延就是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和处理时延之和: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比特)信道带宽(比特/秒)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米)信号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米/秒)处理时延交换结点为存储转发而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7
7三种时延所产生的地方1011001…发送器队列在链路上产生传播时延结点B结点A在发送器产生发送时延(即传输时延)在队列中产生处理时延数据从结点A向结点B发送数据链路往返时延RTT(Round-TripTime):表示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接收端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8
8网络层次结构模型与各层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是指能够运行的一些硬件和软件。网络协议的组成要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时序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六、网络体系结构9
9OSI参考模型的结构通信两端的对等层之间必须采用相同的协议,如传输层10
10TCP/IP参考模型与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OSI模型和TCP/IP协议族的层次结构和层次之间有着严格的单向依赖关系,上层依赖下层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本层的工作并为自己的上层提供服务。11
11计算机1向计算机2发送数据5432154321计算机1AP2AP1计算机2应用程序数据应用层首部H510100110100101比特流110101110101注意加入或剥去首部(尾部)的层次应用程序数据H5应用程序数据H4H5应用程序数据H3H4H5应用程序数据H4运输层首部H3网络层首部H2链路层首部T2链路层尾部12
12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号是数据的载体,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电信号的表示形式;模拟信号(analogsignal)的信号电平是连续变化的;数字信号(digitalsignal)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去表示0、1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表示;按照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类型,通信系统分为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两种。七、信号的概念13
13码元与信息量码元是承载信息的基本信号单位。比如用脉冲信号表示数据有效值状态,一个单位脉冲就是一码元。一码元能承载多少信息量是由脉冲信号所能表示的数据有效值状态个数决定的。一个单位脉冲信号,当表示二进制代码0和1两个状态有效值时,一码元能携带1bit信息,即一位。一个单位脉冲信号,当表示二进制代码00、01、10、11四个有效值时,一码元能携带2bit信息,即两位。一个单位脉冲信号,当表示二进制代码000、001、010、011、100、101、110、111八个有效值时,一码元能携带3bit信息,即三位。14
14调制速率(或波特率、码元率)数据以代码形式传输,代码由码元组成。传输时码元可以用波形来表示,用一种波形来表示一个码元或几个码元的组合。波形的持续时间与它所代表的码元组合的时间长度一一对应,波形持续时间越短,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波形数就越多,或者说传输的数据越多,数据传输速率就越高。调制速率就是单位时间传输的电信号个数(或码元)。调制速率的单位是波特(baud),计算公式如下:B=1/T(一波特表示每秒传输一码元)其中T为一个电信号(脉冲)波形的持续时间。调制速率不等于数据传输速率。调制速率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如下:S=B(Log2N)只有当脉冲信号只有两个状态,即N=2时,或二相调制时,这时比特率等于波特率。例如:已知某个信道的信号传输速率为128kb/s,一个载波信号码元有16个有效离散值,则该信道的波特率为多少?答:128kb/s=B(Log216)B=32KBaud15
15波特(Baud)和比特(bi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波特是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每秒传多少个码元)。码元传输速率也称为调制速率、波形速率或符号速率。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香农定理:在有随机热噪声的信道上传输数据信号时,数据传输速率Rmax与信道带宽B(以Hz为单位),信噪比S/N的关系为Rmax=B·log2(1+S/N)S/N为信噪比(无量纲);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S/N(dB)=10lg(S/N)16
16数字数据编码方法17
17曼彻斯特编码与差分曼彻斯特编码曼彻斯特编码(ManchesterEncoding)为了自带位同步(或称比特同步)信号而采用的一种编码方法在曼彻斯特编码中每个比特持续时间分为两半,在发送比特1时,前一半时间电平为高,而后一半时间电平为低;在发送比特0时则正好相反。这样,在每个比特持续时间的中间肯定有一次电平的跳变,接收方可以通过检测该跳变来保持与发送方的比特同步。18
18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已被某些局域网的标准采用缺点是在每比特的持续时间内将可能出现多达两次跳变,编码效率只有50%。19
19八、多路复用技术多路复用器的主要功能是结合来自两条或多条线路的传输20
20波分复用频分复用复用技术异步同步时分复用码分复用21
21九、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链路管理帧定界功能流量控制差错控制帧的透明传输寻址数据链路层协议—为实现数据链路控制功能而制定的规程或协议。22
22十、反馈重发机制的分类停止等待方式(停止等待协议)是最简单但也是最基本的数据链路层协议23
23连续工作方式拉回方式(Go-back-N连续ARQ协议)重传出错帧以后所有已传的帧选择重发方式(选择重传ARQ协议)只重传出错帧滑动窗口方式中,确认采用的是捎带确认,如ACK5意味着期待接收5号帧,4号帧及以前各帧已正确接收24
24停止等待协议,:发送窗口大小为1,接收窗口大小为1,在发送一帧之前必须等待下一帧的确认,致使适应于短信道,对长信道效率很低。连续ARQ协议:发送窗口大小>1,接收窗口大小为1,引入了管道化技术,允许发送方发送n帧之前而不需要等待确认,但是,如果某一帧发生错误,必须从发生错误帧处开始重新传输;选择重传ARQ协议:发送窗口大小>1,接收窗口大小>1,引入管道化和否定性确认帧,对发生错误的帧单独重传,并缓存错误帧之后发送的帧与退后n帧arq相比,减少了出错帧之后所有帧都要重传的开销。25
25十一、典型数据链路层面向比特型协议—HDLCHDLC的帧结构F(flag):固定格式—01111110作用—帧同步传输数据的透明性(0比特插入与删除)26
26十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在共享介质的情况下需要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SMA/CD-非确定性随机访问控制方法令牌环tokenring-采用令牌的确定性访问控制方法27
27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协议CSMA/CD表示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hCollisionDetection。“多点接入”表示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的方式连接在一根总线上。“载波监听”是指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碰撞。总线上并没有什么“载波”。因此,“载波监听”就是用电子技术检测总线上有没有其他计算机发送的数据信号。28
28碰撞检测“碰撞检测”就是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大小。当几个站同时在总线上发送数据时,总线上的信号电压摆动值将会增大(互相叠加)。当一个站检测到的信号电压摆动值超过一定的门限值时,就认为总线上至少有两个站同时在发送数据,表明产生了碰撞。所谓“碰撞”就是发生了冲突。因此“碰撞检测”也称为“冲突检测”。29
29检测到碰撞后在发生碰撞时,总线上传输的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失真,无法从中恢复出有用的信息来。每一个正在发送数据的站,一旦发现总线上出现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发送,免得继续浪费网络资源,然后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30
30CSMA/CD的发送流程可以概括为先听后发、边听边发、冲突停止、延迟重发每一个站在发送数据之前先要检测一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果有,则暂时不要发送数据,以免发生冲突;如没有,则发送。并且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同时检测信道上是否有冲突发生,如果有则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来等待一段随机时间后再次发送。31
31二进制指数类型退避算法(truncatedbinaryexponentialtype)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要推迟(退避)一个随机时间才能再发送数据。确定基本退避时间,一般是取为争用期2。定义重传次数k,k10,即k=Min[重传次数,10]从整数集合[0,1,…,(2k1)]中随机地取出一个数,记为r。重传所需的时延就是r倍的基本退避时间。当重传达16次仍不能成功时即丢弃该帧,并向高层报告。32
32冲突及处理方法由于多个发送方同时检测到介质空闲,并且发送数据,因而产生冲突;冲突发生后,发送方各自延迟随机时间,再争用介质,随机时间采用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进行决定。当冲突产生后,会产生帧碎片;当接受到的数据帧长度小于最小帧长限制时,则认为是帧碎片,进行丢弃。33
33传统以太网的连接方法传统以太网可使用的传输媒体有四种:铜缆(粗缆或细缆)铜线(双绞线)光缆这样,以太网就有四种不同的物理层。10BASE5粗缆10BASE2细缆10BASE-T双绞线10BASE-F光缆以太网媒体接入控制MAC34
34十四、网桥的基本工作原理网桥基本特征:网桥在数据链路层上实现局域网互连;网桥能够互连两个采用不同数据链路层协议、不同传输介质与不同传输速率的网络;网桥以接收、存储、地址过滤与转发的方式实现互连的网络之间的通信;网桥需要互连的网络在数据链路层以上采用相同的协议;网桥可以分隔两个网络之间的广播通信量。网桥的基本分类:透明网桥(可以即插即用)源路选网桥35
35net-id24bithost-id24bitnet-id16bitnet-id8bit十五、IP地址中的网络号字段和主机号字段0A类地址host-id16bitB类地址C类地址011host-id8bitD类地址1110多播地址E类地址保留为今后使用1111001网络中的每一个主机或路由器至少有一个IP地址;在Internet中不允许有两个设备具有同样的IP地址;如果一台主机或路由器连接到两个或多个物理网络,那么它可以拥有两个或多个IP地址。36
36A类IP地址:网络号长度为7位,从理论上可以有27=128个网络;网络号为全0和全1(用十进制表示为0与127)的两个地址保留用于特殊目的,实际允许有126个不同的A类网络;B类IP地址:由于网络IP长度为14位,因此允许有214=16384个不同的B类网络;C类IP地址:网络号长度为21位,因此允许有221=2097152个不同的C类网络;37
37IP地址与硬件地址TCP报文IP数据报MAC帧应用层数据首部首部尾部首部链路层及以下使用硬件地址硬件地址网络层及以上使用IP地址IP地址38
38十六、子网的基本概念子网IP地址是三层结构:netID-subnetID-hostID掩码的概念39
39子网掩码表示方法:网络号与子网号置1,主机号置0。40
40一个B类地址划分为64个子网的例子例:掩码为255.255.0.0意味着什么?C类网络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该网络最多能划分成几个子网?每一个子网最多能有多少个主机?(8,30)41
41十七、无类域间路由CIDR技术CIDR用区别于传统标准分类的IP地址与划分子网的概念的“网络前缀(network-prefix)”,代替“网络号+主机号”二层地址结构,形成新的无分类二层地址结构。CIDR使用网络前缀去代替了标准分类的IP地址的网络号与主机号,也不再使用子网的概念。CIDR地址采用“斜线记法”,即:<网络前缀>,<主机号>,如200.16.23.0/20;CIDR将网络前缀相同的连续的IP地址组成一个“CIDR地址块”。42
42网络地址转换NAT网络地址转换NAT方法于1994年提出。需要在专用网连接到因特网的路由器上安装NAT软件。装有NAT软件的路由器叫做NAT路由器,它至少有一个有效的外部全球地址IPG。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是通过将一个或多个全局IP地址映射为多个内部专用IP地址来实现地址重用的。43
43十八、IP分组交付和路由选择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数据报服务H1H2IP数据报丢失H1发送给H2的分组可能沿着不同路径传送44
445432154321主机H1主机H2R1R4R5R2R3R1R2R3H1R5H2R4间接交付间接交付间接交付间接交付间接交付直接交付3221132211322113221132211分组在互联网中的传送45
45讨论路由选择算法涉及的主要参数:跳(步)数(hopcount)—分组从源结点到达目的结点经过的路由器的个数带宽(bandwidth)—链路的传输速率延时(delay)—分组从源结点到达目的结点花费的时间负载(load)—通过路由器或线路的单位时间通信量可靠性(reliability)—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开销(overhead)—传输过程中的耗费,与所使用的链路带宽相关从路由选择算法对网络拓扑和通信量变化的自适应角度划分,可以分为静态路由选择算法与动态路由选择算法两大类;46
46HA1HA5HA4HA3HA6主机H1主机H2路由器R1硬件地址路由器R2HA2IP1IP2局域网局域网局域网查找路由表查找路由表IP1HA1HA5HA4HA3HA6HA2IP6主机H1主机H2路由器R1IP层上的互联网MAC帧IP2IP4IP3IP5路由器R2IP1→IP2IP1→IP2IP1→IP2从HA1到HA3从HA4到HA5从HA6到HA2MAC帧MAC帧IP数据报路由器只根据目的站的IP地址的网络号进行路由选择47
47R1H1H2内部网关协议IGP(例如,RIP)自治系统A自治系统B自治系统CIGPIGPIGPIGPIGPIGPIGPIGPIGPIGPIGPIGPEGPEGPEGP内部网关协议IGP(例如,OSPF)外部网关协议EGP(例如,BGP-4)IGPR3R2自治系统和内部网关协议、外部网关协议48
48内部网关协议RIP1.工作原理路由信息协议RIP是内部网关协议IGP中最先得到广泛使用的协议。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RIP协议要求网络中的每一个路由器都要维护从它自己到其他每一个目的网络的距离记录。49
49从一路由器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或者0。从一个路由器到非直接连接的网络的距离定义为所经过的路由器数加1。RIP协议中的“距离”也称为“跳数”(hopcount),因为每经过一个路由器,跳数就加1。“距离”的定义50
50RIP协议的三个要点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30秒。51
51距离向量算法收到相邻路由器(其地址为X)的一个RIP报文:(1)先修改此RIP报文中的所有项目:将“下一跳”字段中的地址都改为X,并将所有的“距离”字段的值加1。(2)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重复以下步骤:若项目中的目的网络不在路由表中,则将该项目加到路由表中。否则若下一跳字段给出的路由器地址是同样的,则将收到的项目替换原路由表中的项目。否则若收到项目中的距离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则进行更新,否则,什么也不做。(3)若3分钟还没有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将此相邻路由器记为不可达的路由器,即将距离置为16(距离为16表示不可达)。(4)返回。52
52例题:假定网络中路由器B和路由器C相邻,都选用RIP协议作为路由选择协议。路由器B的路由表为图1所示。现在B收到从C发来的路由信息,如图2所示。请求出路由器B更新后的路由表。目的网络距离下一跳路由器N17AN22CN68FN84EN94F目的网络距离N24N38N64N83N95图1图253
53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OSPF协议的基本特点“最短路径优先”是因为使用了Dijkstra提出的最短路径算法SPF是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54
54OSPF协议的主要特点每个路由器维护它自己的本地链路状态信息,并且通过扩散的办法把更新了的本地链路状态信息广播给自治系统中的每个路由器,这样每个路由器都知道自治系统内部的拓扑结构和链路状态信息。路由器根据这个链路状态库计算出到每个目的地的最短路径;是一种动态的路由算法,能够自动而快速的适应拓扑结构的变化;路由器发送的信息是本路由器与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链路状态(距离、时延、带宽等)信息;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能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55
55三个要点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泛法。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链路状态”就是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metric)。只有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路由器才用洪泛法向所有路由器发送此信息。56
56BGP是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BGP较新版本是2006年1月发表的BGP-4(BGP第4个版本),即RFC4271~4278。可以将BGP-4简写为BGP。边界网关协议BGP只能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不能兜圈子),而并非要寻找一条最佳路由。典型外部网关协议BGP57
57十九、Internet网络层的附属协议地址解析协议地址解析ARP:从已知的IP地址找出对应物理地址的映射过程;反向地址解析RARP:从已知的物理地址找出对应IP地址的映射过程。58
58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的特点ICMP本身是网络层的一个协议;ICMP差错报告采用路由器-源主机的模式,路由器在发现数据报传输出现错误时只向源主机报告差错原因;差错处理需要由高层协议去完成。59
59客户与并发服务器建立传输连接的过程二十、传输层的基本功能60
60传输层的端-端通信61
61二十一、用户报文协议UDPUDP协议的主要特点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在完成进程到进程的通信中提供了有限的差错检验功能;设计比较简单的UDP协议的目的是希望以最小的开销来达到网络环境中的进程通信目的;进程发送的报文较短,同时对报文的可靠性要求不高,那么可以使用UDP协议。62
62UDP用户数据报传输过程中的封装与拆封63
63UDP报文传输队列64
64UDP的复用和分用IP分组包含IP地址,该地址指定一个目的地机器。一旦这样的分组到达了目的地机器,网络控制程序如何知道该把它交给哪个进程呢?UDP分组包含一个目的地端口,这一信息是必需的,因为有了它,分组才能被投递给正确的进程。65
65伪首部源端口目的端口长度检验和数据首部UDP长度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017IP数据报字节44112122222字节发送在前数据首部UDP用户数据报在计算检验和时,临时把“伪首部”和UDP用户数据报连接在一起。伪首部仅仅是为了计算检验和。UDP校验和的校验范围包括伪头部、UDP报头和应用层的数据66
66二十二、传输控制协议TCPTCP协议的主要特点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TCP协议建立在不可靠的网络层IP协议之上,IP不能提供任何可靠性机制,TCP的可靠性完全由自己实现;TCP采用的最基本的可靠性技术是:确认与超时重传流量控制67
67TCP传输连接建立过程示意图三次握手过程:(1)A请求建立到B的连接。(2)B对连接请求进行确认,并请求建立B到A的连接。(3)A对反向连接进行确认。功能:三次握手可以解决被延迟的分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数据交换的安全和可靠。68
68TCP在传输连接释放过程中4次握手过程69
69TCP窗口概念二十三、TCP流量与拥塞控制70
70慢开始和拥塞避免发送端的主机在确定发送报文段的速率时,既要根据接收端的接收能力,又要从全局考虑不要使网络发生拥塞。因此,每一个TCP连接需要有以下两个状态变量:接收端窗口rwnd(receiverwindow)又称为通知窗口(advertisedwindow)。拥塞窗口cwnd(congestionwindow)。71
71发送窗口的上限值发送端的发送窗口的上限值应当取为接收端窗口rwnd和拥塞窗口cwnd这两个变量中较小的一个,即应按以下公式确定:发送窗口的上限值Min[rwnd,cwnd](7-1)当rwnd72慢开始算法的原理在主机刚刚开始发送报文段时可先将拥塞窗口cwnd设置为一个最大报文段MSS的数值。在每收到一个对新的报文段的确认后,将拥塞窗口增加至多一个MSS的数值。用这样的方法逐步增大发送端的拥塞窗口cwnd,可以使分组注入到网络的速率更加合理。73
73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当TCP连接进行初始化时,将拥塞窗口置为1。图中的窗口单位不使用字节而使用报文段。慢开始门限的初始值设置为16个报文段,即ssthresh=16。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更新后的ssthresh=12进入拥塞避免74
74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发送端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拥塞窗口cwnd和接收端窗口rwnd中的最小值。我们假定接收端窗口足够大,因此现在发送窗口的数值等于拥塞窗口的数值。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进入拥塞避免75
75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在执行慢开始算法时,拥塞窗口cwnd的初始值为1,发送第一个报文段M0。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进入拥塞避免76
76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进入拥塞避免发送端收到ACK1(确认M0,期望收到M1)后,将cwnd从1增大到2,于是发送端可以接着发送M1和M2两个报文段。77
77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接收端发回ACK2和ACK3。发送端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ACK,就把发送端的拥塞窗口加1。现在发送端的cwnd从2增大到4,并可发送M4~M6共4个报文段。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进入拥塞避免78
78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发送端每收到一个对新报文段的确认ACK,就把发送端的拥塞窗口加1,因此拥塞窗口cwnd随着传输次数按指数规律增长。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进入拥塞避免79
79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当拥塞窗口cwnd增长到慢开始门限值ssthresh时(即当cwnd=16时),就改为执行拥塞避免算法,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增长。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线性规律增长拥塞避免拥塞避免更新后的ssthresh=12进入拥塞避免80
80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假定拥塞窗口的数值增长到24时,网络出现超时(表明网络拥塞了)。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进入拥塞避免81
81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更新后的ssthresh值变为12(即发送窗口数值24的一半),拥塞窗口再重新设置为1,并执行慢开始算法。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更新后的ssthresh=12进入拥塞避免82
82慢开始和拥塞避免算法的实现举例当cwnd=12时改为执行拥塞避免算法,拥塞窗口按按线性规律增长,每经过一个往返时延就增加一个MSS的大小。246810121416182022004812162024传输次数进入拥塞避免发生超时指数规律增长线性规律增长ssthresh=16慢开始慢开始拥塞避免拥塞避免进入拥塞避免83
83二十四、主要的应用层协议网络终端协议Telnet:将本地机器变成远端机器的虚拟终端文件传输协议FTP:网络中不同主机之间文件共享的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用于实现互联网中电子邮件传送功能的协议域名系统DNS: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的过程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用于管理和监督网络设备的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是一个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请求和应答的标准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