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我与地坛(节选)
1走进作者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3背景简介《我与地坛》发表于1991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此时史铁生40岁,四十是一个充满迷惑与智慧的人生阶段。史铁生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下这篇寓哲理与诗情为一体的散文。
4题目解说“我”是作者自己,即史铁生。地坛,即方泽坛。
5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由“我”与地坛的缘分引出地坛给予“我”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8-17):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突出了母亲的爱时刻都陪伴着“我”。
6文章开头绍地坛有什么作用?文本探究从自己的小说引出地坛,并说明它是一痤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首先表明我是一个作家,同时又为下文埋下伏笔,促使人们思考,地坛为什么能进入“我”的小说,“我”与地坛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7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8①这个世界是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个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它们可能是寂寞的,甚至是悲哀的,但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它们同样在演绎着生命的美丽。②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它们是生命本身最真实的律动。作者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写“十五年中”“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请结合史铁生的心理,探究其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9我们明白,没有母亲的陪伴,作者是难以走过那段历程的。母亲在他的求索过程中,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那么,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10作者写道:“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顺从儿子的任性,宽恕儿子的烦躁。这不是溺爱而是尊重。她试图从尊重入手接近儿子的心灵,从而了解儿子,帮助儿子。作者描写母亲,着重写了母亲内心的斗争、内心的矛盾。从感情上讲,姐不放心儿子去地坛,那是一个脱离了她的视线,让她力所不能及的地方:但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所以她一方面忧心忡仲,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做对了选择,使史铁生得以在地坛拯救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11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5年。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
12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他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最终由个人严酷的命运上升到生命永恒的不变,超越了个体有限的生命。文中的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从而歌颂了母爱的崇高伟大。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课文写的是“我”与“地坛”及“母亲”之间的事情,“我”在“地坛”与“母亲”之间建立了联系。“地坛”与“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示?
13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
14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
15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
16中心思想这篇散文通过写作者与地坛的关系,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写母亲,抒发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及他所体悟到的母爱。透过这些朴实、纯净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的精神魅力,以及他澄净的思想和深切的感悟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考。
171、妙用对比手法。文中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从而有效地传达了作者的种种感悟与思考。如写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与“我”的残疾自伤对比,“我”从中找到了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我”不顾母亲的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而事事顺着“我”对比;“我”在母亲逝世后来地坛想看到母亲的身影而母亲已不在,与过去母亲常来地坛看“我”而“我”却不理她对比,表达了“我”的自责、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写作特点
182、用情、景、事、理的相互契合,表达丰富的意蕴。本文构思的关键是“我”与地坛的关系,重点是“我”从地坛那儿所获得的生存感悟,作者写地坛突出的是物我交融的精神默契。全文感情真挚,通篇都洋溢着“我”对母亲深切的爱。文章还在抒情中夹杂一些议论,突出了主题。同时,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达成了情、景、事、理的有机统一,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193、明线与暗线交织,结构严密。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并且因地坛而交织。明线写地坛的博大、宽广以及作者的成长、成熟,暗线写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明暗两条线索结合行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0当堂检测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B.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C.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D.这家商店专卖假冒伪劣产品,早已经声名狼藉,无人光顾。A
21解析:A项,“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用在此处不合适。B项,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C项,急于求成:想要马上成功。D项,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
222.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B.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C.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D.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C解析:C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死”比作“节日”。A、B、D三项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33.对本文写作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运用衬托的方法,用“我”的暴怒无常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B.以日常琐事为题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母亲的崇高形象。C.采用语言、动作、细节、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段刻画人物。D.不是以情节曲折巧妙取胜,而是以“平淡”中提炼出的高度浓缩的情感震撼人。B解析:B项“对比”的方法不当,节选部分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思考人生、塑造母亲的形象。
24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使得他的精神空间高度开阔。B.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C.《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代表作,作家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是一篇非常值得反复吟诵的优美散文。D.史铁生因双腿残废而变得消沉,他为了逃避而来到地坛,让他体会到生与死的永恒,体会到人的渺小和自然力量的伟大与永恒。C
25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B项,语序不当,“体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者的风采”与“再现了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应互换位置。D项,偷换主语,应在“让他”前加“地坛(的一草一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