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179778
大小:37.9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3-09
《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一书体会听说并认识华应龙老师是在参加农村工作站培训的时候,在培训中有幸聆听了华老师的一节精彩的讲座和一节生动的现场教学,他的风采被我们研修学员牢牢的记住。华老师幽默、干练、善于钻研、喜欢思考就在前不久,我偶然从同事的桌子上看到华应龙老师撰写的《我这样教数学》一书,就情不自禁地读起来。首先,书中对华老师的介绍就令我肃然起敬:华应龙,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而且在多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读完华老师的介绍后,使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他。我想,在这荣誉的背后,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带着这份敬仰我阅读了这本
2、书。书中全部都是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而且每一节课前都有教师的课前慎思、课后反思、以及专家的课后评析。我津津有味的读着,几乎舍不得放下,因为文章写得特别真实、朴实,仿佛任课教师、专家们就在自己的眼前和自己娓娓道来,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反思、怎样评课,这其中的奥妙跃然纸上,深入浅出,使读者受益匪浅。刚刚送走了一批六年级学生的我在学校的安排下,今年又任教六年级数学教学。按理说长期任教六年级的数学,应该是对六年级的教学内容驾轻就熟了,可感觉还是有很大的压力,怎样更好地使用课改版教材,体会教材的精神,让学生学得更好更活,成为我教学的重点。看了华老师执教的关于圆的认识一课,激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同时也
3、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我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第4页1、创设情境要别出心裁课改教材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体会数学。而往往我们在教学时创设的情境是不能贯穿整节课堂的,有时甚至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在本本节课中,华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了贯穿全课的生动有趣的寻宝情境。宝物在哪儿呢?这个美妙的问题,首先诱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发学生主动地说出了圆心、半径等;其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到了:半径、直径有无数条且相等;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这里蕴含着华老师对圆的概念的清晰把握和深刻理解。华老师通过形象地聚点成线的
4、手法帮助学生形成圆的清晰表象,可谓独具匠心!2、知识建构要融会贯通我们在进行数学的时候,通常是分章节,分知识板块,循序渐进地进行的.有时候教学一个新的知识时,我们常常会从学生熟悉的,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分析与探索.这说明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教学时只有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和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学生在构建知识时才能做到融为贯通。圆的认识这一课所包含的内容有:第4页认识圆的特征、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圆三个知识点。但在华老师的课上涵盖的知识面却非常之广,但感觉广而不乱,脉络非常清晰,知识建构浑然一体。全课以问题为切入点,以一中同长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思考、辩论、明晰的过程。华老师浓墨重彩了圆的本质特
5、征,而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的定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则一笔带过,因为抓住了圆的本质特征,半径、直径,它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画圆,都随之迎刃而解,水到渠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正象华老师所言:教是因为需要教。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圆的这个本质特征,华老师又选择了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反问学生:难道说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不是一中同长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而后华老师又通过多媒体演示,渗透了刘徽的割圆术理论,使学生体会到了圆是正无数边形的极限思想,同时又使学生明白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寓意。最后拓展到球,球也是:一中同长也,回归到课始,前后呼应。整堂课知识的建构纵横联
6、系,融会贯通,充分体现了: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3、追究问题要刨根问底对于问题,无论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还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彻底的把它弄清楚,切不可采取回避的态度。在本节课中,华老师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串:第4页宝物可能在哪里?为什么宝物的位置是一个圆呢?圆有什么特点呢?怎样画圆呢?为什么圆规可以画圆?为什么篮球场的中圈是一个圆?怎样画出大圆?宝物一定在这个圆上吗?还可能在哪里?一个个问题推动着学生思维不断前行,不断创新。在层层提升的追问中,华老师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体验到了追问为
7、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难怪孩子们上完华老师的课都久久不愿离去。拜读了华老师的课堂实录后,细细回想,在华老师的课堂上听到的最多的应该是这几句话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何这么做、一定这样吗,这五个问题就像是独具匠心的五把金钥匙以暗线的方式巧妙地贯穿着全课,不仅向学生传授了知识,更在无形中向学生们传授着研究问题的金钥匙,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第4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