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711654
大小:31.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2-23
《农业个人年终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业个人年终总结 自一九八九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本部门工作已经整整19年了,19年中,我倾心致力于农业战线,先后参加多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及时传播、运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近年来先后获得省级农村科技承包二等奖一次,省农广校先进个人三次,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两次。 一、积极组织开展农科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参加工作以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扩大农业科技的覆盖率,提升农业增产增效的技术保障力,我和本部门的同志本着“办实事、求实效、出实招”的原则,开展科技
2、进村入户行动,努力深入乡村、田间地头,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果树、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旱作少耕穴灌覆膜等农业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为农民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如20XX年我县杏树朝鲜球坚蚧为害严重,20XX年草地螟大发生,通过我们培训指导得到有效防治。多年累计培训农民16万人次,撰写技术资料20余万字,为全县农业生产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全县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促进我县农民积极向非农产业转移,增收致富。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
3、移培训,对拟转移农民开展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应职应聘知识、短期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守法维权意识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由于工作努力,成绩显著,20XX年、20XX年被评为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 积极参加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我县农民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技术。多年来,先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果树病虫防治技术、蔬菜大棚生产技术、绿豆无公害生产技术等农科新技术60多项。尤其是绿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省
4、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承包二等奖。在生产实践中,本人总结技术经验撰写了多篇科技论文,其中的《提高红富士苹果品质的措施》、《六项措施让哈蜜杏高产优质》、《杏树朝鲜球坚蚧的药剂防治试验》在省级刊物上得以发表。20XX年在山西省农牧勘测设计院参加编写了《大同县旱平地玉米丰产方建设实施方案》,20XX年在山西省农牧勘测设计院参加编写了《大同县旱平地土壤水库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2000年调入农广校以来,我和农广校全体教职工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方向,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围绕当
5、地农民切实需求,以“和谐、诚信、务实、创新”的精神和工作态度,按照省校提出的“将农广校建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阵地”的目标,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优势,坚持严谨办学,拓宽办学渠道,稳定办学规模,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并根据学员的要求及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各项职能工作,效果显著。 一是为提升县内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00多期,进行现场培训400多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骨干14600人(次)。 二是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开展“绿证”和农民创业培训,使5000多名农民获得专业资格的“
6、绿色证书”。 三是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开展多层次学历教育,先后累计招收、培养大中专毕业生500多名,其中的60多名毕业生成为农民技术员、基层农技推广员、村组干部。 四是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及其他职业技能培训,使我县的5600多名农民稳定转移到技能性非农产业岗位,开辟了农民通畅、广泛的就业渠道。 为了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989年以来,我先后参加了农业部的“丰收计划”,山西省农业厅的“星火计划”,山西省农业厅的“双千工程”,山西省农业厅的“旱作农业工程”,山西省农业厅
7、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山西省农业厅的“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工程”等工程项目建设,累计推广工程田面积100多万亩,增加粮食产量9210公斤,增加产值9310万元。 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多年来的辛勤工作,为全县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成绩突出,多次获得省、市、县的奖励和表彰,其中获得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承包二等奖一次、省级先进个人三次,市级先进个人两次,县级先进个人两次。多年的工作实践,不仅取得了一定成绩,也为自己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帮助自己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工作,不断提高
8、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我县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个人年终总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