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31160
大小:35.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2-11
《质检与祖国同行优秀征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质检与祖国同行优秀征文“土产品”和“舶来品”水乳交融 ——新中国60年质量管理纪实 那是贫穷、落后的时代,那是信念如铁、意志似钢的时代,那同样也是中国式质量管理方法辈出的时代:“鞍钢宪法”、“毛泽东号”机车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五到现场”、“岗位责任制”等等。 如今,当这些中国式管理和现代的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六西格玛管理、卓越模式对接时,你会清醒地看到,“土产品”和“舶来品”水乳交融,甚至一脉相承。 60年一个甲子。中国的质量管理不断得到了升华。 从“鞍钢宪法”到全面质量管理 “鞍钢宪法”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 ——美国麻省理工学
2、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 谁说中国没有原创的质量管理方法?上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鞍钢宪法”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管理。 1960年3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鞍山市委有关工业技术革命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批文的最后一句话极富感染力:“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这诗一般的语言,对于像中国质量协会原秘书长罗国英这样“搞质量的人”来说,可谓记忆深刻。 被毛主席誉为“鞍钢宪法”的这个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改革和改进上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我
3、国企业实行民主、科学管理的一条极具特色的重要经验。 “鞍钢宪法”的首创者并非是今天的鞍山钢铁公司,而是当时黑龙江省的另外两个企业:北安庆华工具厂和齐齐哈尔建华机械厂。1958年5月7日,《人民日报》在社论《改革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大创举》中要求:“各地要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企业推广这两个企业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鞍钢就是当时中共鞍山市委上报的学习典型。之所以称它为“宪法”,主要是针对当时正在推行的苏联“马钢宪法”来说的。 与此同时,与我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正在战争的废墟上探索,希望找到一条振兴质量、提升质量的管理方法。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把他们找到的这个良策称作全面质量管
4、理,即全过程、全员、全面的质量管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教授罗伯特?托马斯曾对此评价说:“毛泽东主义”是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合作理论的精髓。上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丰田管理方式,即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团队精神,实际上就是“鞍钢宪法”所倡导的充分发挥劳动者个人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精神。如“对员工充分授权,鼓励员工采用团队形式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员参与”内容,就是“鞍钢宪法”中的“工人参加企业管理”。借助这个方法,日本短时间实现了质量强国梦。 1976年,这个包含了“中国基因”的管理方法开始从日本引渡到中国,并由政府主导在企业中全面推行。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今年84岁的质量管理
5、专家刘源张院士,当时应该是出镜率最高的“明星”。 “那些年,我在全国各地宣传全面质量管理,三天两头上报纸、电台和电视台。1990年,为配合亚运会的教材《服务工作质量管理》,还被台湾翻印出版发行。”回忆当时的盛况,刘源张激动不已。如果说管理学热,那么当时质量管理就是管理学中的热门学科。当时,通过这种形式培训的学员有上千万人,为今天中国企业普及质量知识、应用六西格玛管理等新方法夯实了根基。 直到今天,虽然各种质量管理方法不断出现,但每年新一轮的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仍在各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教材也多次被修订再印,成为抢手货。一些企业还结合生产实际,创建了集成化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6、如清溢精密光电有限公司的和衡管理模式;天津港石油化工码头有限公司全面均衡管理体系等。尽管这些管理系统的名称不同,但实质都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范畴。正如罗国英所言: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实践、积累和升华,全面质量管理目前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界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入的一种管理方式和共同实践。 从“郝建秀工作法”到QC小组 发挥小组“火车头”精神,在行业中当好排头兵。 ———XX纺联集团六棉有限公司郝建秀小组组长盛桂兰 1978年,XX市清河毛纺织厂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引入QC小组的这一年,正好也是该厂推行“郝建秀小组”工作法的第26个年头了。也就是说,中国管理小组的出现实际上早
7、于现在世界公认的、发端于日本的QC小组。 二战后,日本开始在企业中开展质量培训教育。当时,参加培训的工人每12人组成一个质量控制圈小组,简称QC小组。培训结束后,小组以从事各项质量问题的改进为课题开展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这就是现在QC小组的来源。 这与当时上世纪50年代初“郝建秀小组”以民主管理、改进质量为目的“四长”和“五大员”管理方法如出一辙。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多次表达的这个观点,与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相同:“日本的QC实际上也借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