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308518
大小:31.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2-11
《激活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激活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生活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不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如何卓有成效地报道这些新成就,阐释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更好地发挥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已成为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报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就是既要自上而下地及时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又要及时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因此,在现阶段突出经济工作和经济建设成就报道,不仅可以进一步鼓舞教育群众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
2、局。如何做好经济新闻的报道工作?笔者认为,首先必须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善于运用典型人物、事例来探讨并回答经济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和途径,改变过去单纯报道新闻的线形新闻报道模式,加大多维、互动式的思辨性报道份量,提高服务性;其次要提高可读性。这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众所周知,经济现象具有复杂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出产管理者在改革中提出、实施的一些举措往往得失共存、利弊共生,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既要对新生事物拥有热情,又必须具备思辨能力,绝不能人云亦云。 在这一方面媒体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几年前,全国各地兴起股份制改革热。在媒体
3、的推波助澜下,不少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硬性要求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其结果大多是“强扭的瓜不甜”最终不了了之,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心理波动。这一事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新闻工作者对于经济现象的报道必须舍弃浅层次的报道方式,而应潜入事物的内部去寻根究底,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几年前,安徽铜陵市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以“起来,铜陵”为主题的新一轮思想大讨论,《铜陵日报》推出的《“华丰”兼并“焊材”的是是非非》一文,是解放思想大讨论六个实例解剖中的一篇深度报道。文中,记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华丰”兼并“焊材”受阻的事实,不是就新闻报道新闻,而是一方面指出了部分职工对非公有制企业
4、的认识误区,同时通过与职工的交流,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客观反映了职工对今后生活的顾虑,文章还提出了“‘国企有困难可以找政府’的想法对不对?”等5个问题供市民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刊登后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市民各抒己见。在“华丰”兼并“焊材”取得突破性进展、职工的情绪比较稳定后,《铜陵日报》又适时做了报道。这一组报道不仅在当时对开阔人们的思路、引导人们冲破“公”与“私”的樊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今天看来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新闻学理论指出,信息传播的效果并不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而是主方、客方、信息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互动结果。简而言之,即新闻
5、工作者有信息报道权,但同时受读者接不接受的制约。因此,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是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目前有不少媒体尤其是一些地方媒体,在经济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方面还差强人意。 为什么一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经济新闻报道读者不爱看呢?笔者认为,这些报道中充斥的费解的经济术语、枯燥的数字以及平面的报道方式,是难以引起读者共鸣的根本原因。其实正如世间万物一样,经济新闻也是个多面体,其本身具有的现象、本质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经济新闻的多维空间。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提高自身的经济理论水平并运用鲜活的语言全方位地展现这一“多维空间”,让报道
6、从表层叙述的“平面”立起来,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是增强经济新闻报道可读性的关键所在。 《铜陵日报》曾刊登的《四百村民做工两户农民种田》一文可谓这方面的范例。当时铜陵县西湖镇朝山村针对村里人多地少、村办企业急需劳动力的状况,提出将村里的土地交由两户农民承包,实行集约化经营,这一现象不仅在我市尚属首例,而且在当时国家正大力提倡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大背景下也颇具典型意义。记者在采写这篇报道的过程中,进行了深入的走访,在写作中尽可能对诸如集约化经营等专业术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表述,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告诉了读者,编辑则为这篇文章拟就了《四百村民做工两
7、户农民种田》这一形象化的标题,从而把相对远离读者的新闻事件鲜活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使读者感同身受提高了阅读兴趣。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从事经济新闻的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的新闻触角,能够以小见大,还要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功底,善于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运用思辨性的思维方式去客观反映事物,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摒弃或是亦非的观念。只有这样,经济新闻才能真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服务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