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7238443
大小:32.7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2-08
《工伤保险处破解老工伤难题经材料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工伤保险处破解老工伤难题经材料验工伤保险处破解老工伤难题经材料验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前的老工伤职工,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是国家和社会的有功之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企业破产改制,许多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严重困难,老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极大损害,这一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一、老工伤现状扫描 目前,全国约130多万老工伤职工,由于受政策、体制、企业效益等多方因素的限制,他们的利益维护呈现出“三难”状态: 困难企业工伤利益难保障。目前,我国部分困难企业工伤职工利益受到严重侵害,其表现一是待遇享受面窄标准低。自1
2、951年《劳动保险条例》颁布以来,工伤医疗、生活护理、工亡抚恤等待遇就已为企业的法定义务,但部分企业在执行中却大打折扣。有的规定工伤医疗费以伤残等级“按比例”报销,对待遇项目实行“选择式”给付,很多企业仍在搞工伤土政策,实行“地方粮票”,自行确定待遇标准且几十年不予调整。二是待遇程序不规范。很多企业在工伤职工待遇管理上没有规范的工作程序,基本上处于“三无三凭”状态:工伤事故无记录、工伤性质无确认、伤残等级无鉴定。在确定工伤待遇时往往凭经验办事、凭印象决策,凭领导定夺。三是待遇政策不透明。部分企业为了维护单位利益,对国家工伤政策实行“封闭式”处理,不宣传,不
3、贯彻,使企业成为工伤政策“真空”。 企业改革工伤利益难维护。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在国企改革中建立了工伤费用预留制度,但部分改革较早的既未预留费用,也未实行统筹管理,使得工伤职工待遇出现“三无”局面。一是工伤待遇无保障。大部分地区国企改革时伤情较重职工实行“工残”退休,伤情较轻的解除合同给予适当经济补偿,职工是安置了,但工伤职工一次性待遇和旧伤复发医疗问题大多未能落实。二是养老待遇无着落。伤残等级较低在改革中被“置换”身份的工伤职工,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再就业机会少,无固定收入来源,无力续缴养老保险费。三是管理服务无措施。通过改制,企业
4、关门走人或改换门庭,为老工伤职工服务的主体已消失,加之社区街道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使得部分工伤职工只能靠自己或家庭援助式服务来维持生计。 政策因素工伤待遇难平衡。由于受国家政策及基金因素的影响,工伤职工待遇差异大。一是“工伤时段”政策导致待遇差异大。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在处理老工伤问题时都规定了“工伤时段”政策,使得同岗位同等级职工一次性待遇差异大,工伤退休与工伤抚恤待遇差异大,有的职工唉叹自己“伤”不逢时。二是工伤保险基金因素导致待遇差异大。1996年以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未能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以致出现“三个未到位”:很多企业仍沿袭建国初期的工伤福利政策
5、,使工伤保险新规执行未到位;未能筹集一定规模的工伤保险基金,使工伤职工待遇落实未到位;未能建立规范的工伤保险程序,使管理服务机制未到位。 二、老工伤统筹管理的基本模式 实施“直纳式”统筹模式,老工伤纳入快速推进。基本构思是:区域内所有老工伤职工直接纳入统筹管理,工伤保险全部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给付。这种模式主要适应于经济发达、基金节余多、财政调控能力强的地区。实施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覆盖面广、纳入速度快、解决问题彻底。实施“直纳式”统筹模式应注重做到“三不”,一是不选择纳入单位。在整体纳入时,既不“嫌贫爱富”,排斥效益差的企业,也不搞“工伤特区”,仍由
6、效益好的企业继续自我保障。二是不追溯既往待遇。按照尊重历史、依法保障的原则,所有工伤职工从纳入之日起统一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原已发放的待遇一律不予调整。三是不混水摸鱼。纳入时工伤保险机构应在待遇资格、伤害部位、伤残等级等方面严格审核、把住入口。 实施“分担式”统筹模式,老工伤纳入稳步推进。通过基金支付、单位缴纳与财政贴补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老工伤问题是“分担式”模式的核心。其最大优点在于“三性”,一是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较好地适应企业改革早、老工伤费用未预留、基金节余额不大但发展前景较好的地区。二是有较好的保障性。因为有基金、财政、单位三条渠道的平衡支撑,老
7、工伤保障能力将大大增强。三是有较好的灵活性。实行“分担式”统筹模式后,基金、财政、单位三家支付比例可根据纳入人数、支出数额、财政状况及基金规模灵活调整,在启动初期,宜采用“433”模式,即单位支付40%,基金、财政各支付30%。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状况的好转,基金规模的增大,单位支付比例应逐年下调,最终发展到企业“底线支付”状态。也就是说,在“分担式”模式下,企业支付老工伤待遇可设置一个合理的最低“底线”,但不宜实行企业“零支付”制度。 实施“选择式”统筹模式,老工伤纳入分步推进。目前,湖南省部分地区推行的“人员逐步纳入,项目部分纳入,单位自愿纳入”制
8、度,是“选择式”模式的基本雏形。笔者认为,完整意义上的“选择式”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