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552862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1-17
《对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工笔画色彩语言形式的探索李大庆陕西理工学院艺术系陕西汉中723001电话13892695237当代画家们都注重对绘画语言的突破及视觉效果的强化。每位中国画家都面临着如何选择突破口,如何创新,如何找到自己表现语言问题。对传统的重新审视,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它使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生长点。过去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画传统是水墨写意体系,而没有注意到在文人水墨写意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在色彩的运用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谱写了辉煌的历史。可以说,重视色彩表现的工笔重彩曾经是传统中国画的主流样式,这在宋代以前的宗教画、石窟壁画
2、、人物画、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及宋代花鸟画等艺术样式中都获得了集中体现。《考工记》中说:“画缋之事,杂五色。”[1]青、赤、白、黑、黄“五色”构成中国的色彩体系,古人常用朱红、青色等作画,后因以“丹青”二色指代绘画,可见中国古代绘画也曾以色彩作为基本语汇。在以丹青为宗的这一阶段,中国画是一片色彩绚丽的世界。两宋以降,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墨分五色”、“水墨为上”的水墨写意画逐渐占据画坛主流,而传统的工笔重彩画逐渐地被冷落并趋于衰微。色彩是构成绘画的重要因素之一。“色美以感目”,色彩对于视觉艺术的作用是巨大的。“一般来讲,色彩的感
3、觉是美感的最普及的形式。”[2]人们的审美观是视觉、感觉、知觉、联想、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色彩恰恰又是这一切的首选。因为人的视觉表象都由色彩和亮度唤起,色彩甚至比形状、线条更能牵动与情感有关的经验和联想。人们正是依靠了视觉对色彩敏感的观察与发现,才使每一位观众面对美好的艺术作品,从五颜六色中找到了自己的感受。因此,对于绘画来说,只用黑白形状与点线传递表情和区别物象,而置色彩于不顾,必然会削弱情感的传递。色彩除了能再现自然之美外,也是一种抒情和渲染气氛的手段。如果色彩运用得当,就能激发起观众对作品的特有联想,产生更
4、强烈的感情。中国画是非常注重意境的,色彩对绘画意境的表达也起着重要作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些古典诗词中强烈的色彩对比充满了诗情画意。画家如果不用饱含激情的、饱和的、浓重的色彩去描绘这些景象,而只用水墨淡淡渲染,恐怕是难以达到强烈色彩所能展现的意境之美的。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也发生了变化。亮丽明快的色彩,强烈清新的节奏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而且,我们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也是绚丽多彩的。如果我们不去反映、表现
5、、歌颂这个因改革开放而充满活力、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如何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呢?如何能够和时代的乐章产生共鸣呢?我们有责任去表现多彩的世界,有责任振兴和繁荣工笔重彩画。我们不得不承认,把水墨和与之相适应的技巧形式视为中国绘画千古不易的宗旨,既不符合人们的视觉天性,也不能适应中国画发展的历史要求。我们不能仅知固守文人水墨画的小传统,而对于有着两千年历史的色彩传统置之不理,也没有理由回避现代中国画在色彩方面表现出来的弱点。我们固然要发扬文人水墨画的传统,但也没有理由丢弃传统中国画在色彩表现上的优长之处。中国画重归色彩世界是历史
6、的必然。2中国画视设色为绘画语言的符号,它是画家心物合一的具体表现。新的绘画材料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众多的色相,为工笔画选色提供了大有作为的物质基础。时代的发展推动了绘画材料、技法的发展,促使工笔画向加强色彩表现这一方向迈进,这是一种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画家开始认识到色彩表现在中国画中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终于迎来了当代工笔重彩复兴的时代。面对这种形势,在深入研究中国画的色彩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当代工笔重彩画的色彩语言形式便显得十分必要了。西方画家对绘画色彩语言的重视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西方画家的用色在表现手法
7、和审美追求上和我们有所不同罢了。中国画色彩既不是对色彩作纯客观的认识,象印象派那样把色彩归结为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也不是对色彩作纯主观化的理解,为所欲为地滥用色彩,它是一种主客观尽力合一的色彩认识。中国画的色彩观所追求的不是自然的模仿,中国画的观察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国画色彩的观察方法。因此,中国画的色彩就如同意象造型那样,具有不似之似、强调理性情感与想象合一的特点。我在上美院时学的是工艺设计,同时自习水墨。1997年毕业后由水墨转向对工笔重彩画的探索。因在学院学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染织图案等一系列的工艺设计基础,所以我在
8、近几年的工笔画作品中融入了一些水彩画的技法、色彩关系、光影效果和构成因素等,在拓展当代工笔画色彩语言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尽力追求清新、雅致、恬静、祥和的韵味。这也和我的心性相近,和我希望在画面上构筑的“画意”相近。在色彩的运用上,我兼顾色彩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突破“随类赋彩”色彩观的束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