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95014
大小:5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1-09
《计算机学院教督导组工作计划和参考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计算机学院教学督导组工作计划和参考方法根据学院教学督导组工作会议,整理出督导组工作参考意见,仅供参考:1督导组的工作属性和定位l督--督导组具有视听传感器属性(督),了解在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两方面的动态;包括教师讲课的教材、备课质量、PPT,讲课技巧,效果,小班教学情况、学生出席情况等等。即使汇报给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院长,协助改善教学。l导--督导组的辅导协助属性,督导组成员在听同类课程的基础上作出比较、对备课、PPT制作,授课方法,课堂调度经验,考核管理等教学环节,提出改进意见;l教师是督导组的合作和协助对象,而不是被管理对象。督导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师教学质量加分而不是扣分。2督导组的经常性
2、工作包括:1)课堂教学检查,反馈意见,对教学工作提出建议(原已有内容);2)负责试题审核(审核试题难易程度、是否存在错误)、协助进行试卷抽查、毕业设计;3)新进教师试讲会;4)挖掘、推荐、培养优秀教师;5)了解学院用于教学的网络资源,督导组老师在听课的同时,也考察一下教师的课程网站使用情况,包括教学日程,课程互动,作业布置等。如软件学网上课程系统:http://swjx.scu.edu.cn/moodle/ ,3督导组需要的电子材料:(以后尽量做到在开学第一周以前发到成员)(a)授课教师的课程表、电话,电子邮件,统一协调安排出督导组听课表,(b)听课评议表。,(c)督导工作相关人员的通讯录,
3、(d)听课分配表,由教学科栾老师。何老师提供,尽量做到:1)全面覆盖,几乎所有课程被听到(每学期至少一次);2)突出重点,对急需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老师多听一些(至少三次)3)时间分布合理:对一位教师听课的时间最好在学期的前中后都有分布,以便了解教师教学的改进和进步。(e)因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和强实验性,若干理论课程需要在实验室讲练结合,每学期地3周后,教务科把讲练结合课程需要的实验室,时间,地点表格提供给督导组,便于听课。4听课方式:1)鼓励听熟悉的课程,也可以听不太熟悉的课程;2)听课次数:每人每学期听课次数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退休老教师可以多一些。每次听课至少听完一节课
4、;如果安排的妥当,半天时间可以听2个课程,一天时间可以听3-4个课程。附件总有个“听课表-按时间排序.pdf”,听完任务总的课程后,看看那一天还有什么课程,这样,就可能一天听几个课程,实现一个课程有几位老师听课。3)不必事先和讲课老师打招呼;4)听课分配表的制定看根据经验好学期具体情况不断改进和调整,几年来用过一些方式:如每个课程有两人或三人同时听课,在听课时间安排上,曾经试验过下列方式:每位老师每周有(1)两个整天,(2)四个半天,(2)两个半天,各有优缺点,需要细节上的交换和调整1)独立填写听课意见表,填写后,用邮件发给教务科栾新成老师与何丹老师,协发(抄送)给唐常杰老师。2)在发生教学
5、事故和学生有强烈反映时,协发(cc,抄送),或转发给负责教学管理的院系领导。3)督导组成员听课后,可以在课间和讲课老师作交流,也可以课后邮件方式和讲课老师交流。后者更好,有如下优点:(a)思考得更成熟,意见会更中肯;(b)当意见比较激烈时,容易被接收,而不立即冲突,影响老师的讲课;(c),可以协发给有关人员,便于交流、总结,在以后的教学检查也可能有用。5听课表格式约定听课表采用用WORD格式,97-2010版均可。文件名如下格式:讲课人-课程-时间-听课人.doc,如下例:李华-数据库-20121025-王民.doc在目录中只要按文件名排序,就方便管理。听课老师工作量不多,就用WORD文档记
6、录和电子邮件发送。教务科工作量多,以后可考虑用数据库或电子表格处理。(例如,可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6学生座谈督导组可以考虑在每学期与学生座谈一次,需要学院或辅导员教师协助组织,督导组中要有足够多成员出席。7督导组经费督导组活动经费透明管理,方式从成员中来(随时有邮件群发建议),用处到成员中去,定期用邮件向督导组公布。8督导组通讯可考虑公布一些督导组成员邮箱,学生可给督导组发邮件反映情况,可以实名,也可以化名或匿名,不鼓励(但不能禁止)学生直接在网上(微博,博客,BBS等)发表关于教学质量的意见,告诉学生,那样通常把简单事情复杂化,还不解决问题。督导组内可用邮件方式经常联系。邮件服务器检
7、查到收信人数多于N(有的服务器N=24)后,会视发行人为垃圾邮件发信者,加以拦截或停用一天的处罚。关于群发的技巧,下列方法可以避免被邮件服务器拦截,(另有通讯录)群发邮件;把下列邮件地址复制,粘贴到收件人-抄送—密件抄送(或暗发)栏目中中cjtang@scu.edu.cn;jianpeng@scu.edu.cn;hongmei@scu.edu.cn;taims@scu.edu.cn;zhangyi@scu.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