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doc

第八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doc

ID:62464579

大小:17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2-27

第八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doc_第1页
第八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八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八讲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1)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及原理:①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使用低压交流电源的一种计时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时,线圈中的振动片才能振动。所用电源通常为。振动片的振动周期与交流电的周期相同。目前我们所使用的交流电的周期均为0.02s。因此,振动片的振动周期亦为0.02s,纸带上每隔s打下一个点。②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打出小孔而显示s点迹的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0.02s在纸带上打下一孔。(2)使用打点计时器注意事项:①应先打点,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让。每打完一张纸带,

2、应及时;②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应点迹清晰,若点迹不清或打出短横线,应调整振针的长度及它与复写纸的距离高度;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④使用电火花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纸带正确穿好,墨粉纸盘应夹在两纸带之间;使用电磁打电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3)纸带的测量。应选取—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适当舍弃打点计时器所打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计数点与计时点有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了等于多少秒。2.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1)实验原理:①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②加速度的测定(逐差法):如

3、果一个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a,则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里的位移分别是s1 s2 s3、S4、S5、S6有:再求出a的平均值a=即可。(2)注意事项:①纸带和细绳要与木板平行,小车运动要平稳;②小车的加速度应适当大一些;③若先求出△S1、△S2、△S3,……的平均值,再根据求出a,作为所要测定的加速度,其误差略大于上述实验所要求的计算方法。例1、在做“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的实验时,为了能够较准确地测出加速度,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4、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c.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d.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e.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直流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f.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并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第六点作为记数点1,依此标出计数点2、3、4、5、6,并测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g

5、.根据公式a1=(s4-s1)/3T2   a2=(s5–s2)/3T2 a3=(s6–s3)/3T22a=(a1+a2+a3)/3求出a。例2、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路上起动时的加速度(轿车起动时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加速运动),某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如果拍摄时每隔2s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加速度约为().A.1m/s2B.2m/s2C.3m/s2D.4m/s2高考真题:1、(2010重庆卷)22.(1)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50Hz在线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

6、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是22图1所示,A、B、C、D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16.6mm=126.5mm=624.5mm若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①相信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S②打C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_m/s(取2位有效数字)③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用、、、和f表示)2、(2010广东卷)34.(1)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①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Hz,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②ABCD是

7、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13中读出A、B两点间距s=__________;C点对应的速度是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s5uk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