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37660
大小:6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7
《信息化教学大赛---车轮动平衡检测教案(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车轮动平衡的检测》2012年成都市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车轮动平衡的检测》说课稿2012年4月第-5-页《车轮动平衡的检测》《车轮动平衡的检测》说课稿本教学设计的课题是:《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2010版《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由周林福主编。在此之前,已学习了车桥、车轮、轮胎等内容。一、信息化手段呈现形式本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动画、音视频、及汽修教学专用软件,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
2、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形式既能包含大量的信息,又能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视频及软件的演示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显示了信息化教学的无穷魅力。二、教学设计的前置部分【内容分析】内容选自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2010版《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第六章第2小节。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无论在现代汽修厂还是4S店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车轮动平衡检测对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车轮动平衡检测一般应用在有轮胎故障的车轮上,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故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将实际应用中的情境设置好,引导学生按照
3、实际情况选择常规的处理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学情简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职高一年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16岁左右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死的教学模式,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专业技术课方面,他们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车轮故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2、掌握车轮
4、动不平衡的危害。3、掌握车轮动平衡操作方法。(二)能力目标:1.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以及相应的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2.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总结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3.通过任务情境设置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第-5-页《车轮动平衡的检测》(三)情感目标:1.通过解决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涉及的问题实用性。2.通过工作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3.通过让学生
5、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4.通过学生组成工作组自主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主动地学习奠定基础。【教学重难点】重点: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难点:动平衡的操作方法。突破重难点关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及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为主,化理论为实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的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法】本次课是第六章汽车悬架特性和车轮动平衡检测的第二次课,本次课的内容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网络上只与车轮定位参数有关,学生其他章节学习的好坏基本不会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引
6、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在讲授时注意书本知识与驾驶和汽车使用的实际相结合。1、复习纠错。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汽车悬架特性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2、提出任务。随着汽车行驶速度悦来越快,对车轮高速转动时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3、分析任务。分析车轮不平衡的原因、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4、解决任务。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使车轮平衡,学习检测车轮是否平衡(使用车轮平衡机)和根据检测结果校正车轮平衡度的方法,以教师演示为主。5、实训。用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检测并校正车轮平衡度,学生练习。6、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车轮不平衡的原因,车
7、轮不平衡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提炼校正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要点。【学法】工作组合作学习。此法是依据“组内强弱搭配,组间能力均衡,个人职责明确”的原则,将学生分为6个实习任务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设实习指导技师1名、操作员7名,每个学生都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与责任。按照角色分配来完成各自的任务。工作组内成员集中在一起,拥有一套完整的实训设备,方便工作组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工作组活动中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利用团体的力量来锻炼自己,发展自己。【教学工具与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
8、,动平衡检测仪,卡罗拉车轮,平衡块,虎口钳子等。第-5-页《车轮动平衡的检测》三、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由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按照设置的情境步步引入,层层深入。(一)课前准备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