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6215478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1-07
《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应用效果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应用效果探究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6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的患者,应用固定矫治技术直接牵引或扩开间隙后牵引吗,封闭式或开放式牵引导萌阻生埋伏牙齿。结果26例埋伏阻生牙病例除1例因考学放弃治疗外其余埋伏牙均在6-24个月内成功牵引入牙列,经测试,牙髓活力正常,邻牙无损伤。结论在临床上对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给予固定正畸技术治疗,能够有效的对患牙进行矫正,并且能够减少患牙的并发症发生,有效保存埋伏阻生牙齿,在远期治疗
2、中效果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埋伏阻生牙齿;固定正畸;开窗牵引埋伏阻生牙齿多因其同名牙已萌出而对侧未萌,或在修复治疗时拍摄x线时发现其埋伏阻生,是临床上常见的错颌畸形,最早为直接拔除,以后修复治疗,现在可以通过固定矫治牵引埋伏牙入牙列。现本文通过探析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5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6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的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8-18岁,平均年龄为12.5岁,在26例患者中,其中中切牙为阻生牙的有9例,尖牙阻生的有17例,
3、所有埋伏牙均无炎症。1.2治疗方法1.2.1常规进行口内检查,取全口模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埋伏阻生牙位处加拍CT片以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及冠根弯曲角度,与邻牙的关系等,进行术前治疗分析,确定口外开窗牵引的时间。1.2.2患者处于替牙期,埋伏牙位置的间隙足够,直接粘着改良式nance弓,口外开窗,暴露患牙,粘着舌侧扣,通过弹力线与nance托内延伸的钢丝相连,牵引埋伏牙,牵引力量为50-70g,平均60g,整个疗程平均6个月。恒牙期患者全口正常位置粘着直丝弓托槽,整平排齐牙列,开拓埋伏牙位置的间隙,方丝推簧保持,转口外开窗,暴露患牙,粘着舌侧扣,弹力
4、线或NT附弓牵引埋伏牙入牙列,牵引力量为50-70g,平均60g,整个矫治疗程平均2年时间。1.3结果除一例患者因高考到外地而终止治疗,其余患者的埋伏牙都牵引成功,埋伏切牙的冠根均有一定程度的弯曲,而尖牙冠根无明显弯曲。2典型病例5患者,女,8岁。主诉:鼻根部硬物,唇侧软组织压迫痛。检查:11,12,16,22,26,31,32,36,41,42,46已萌出,余均为乳牙,2I滞留,11,22近中倾斜30度,鼻根部可触及切牙的切缘,CT线显示21唇腭向阻生,冠根弯曲度小。诊断:安氏I类,21埋伏阻生,2I滞留。治疗方案:拔除左上乳中切,固定直丝弓矫治,直立11、
5、22,开拓21间隙,开窗牵引21入牙列。治疗疗程:2009年6月拔除2I,开始治疗,粘着上颌左右第一磨牙带环,正常位置上恒切牙,乳尖牙及乳磨牙粘着托槽成一直线,尽量不伸长、压低、扭转乳牙,只做支抗用,依次替换弓丝至0.018×0.025方丝,推簧扩开21间隙并保持,2009年10月转口外开窗暴露21舌侧面,粘舌侧扣,弹力线牵引21向牙合方,牵引力量60g左右,2010年1月21唇侧面暴露,换粘唇侧托槽,继续牵引21向牙合方,2010年4月21入牙列,保持3个月后去除矫正器。3讨论埋伏牙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错颌形成原因为乳牙滞留,外伤,多生牙,颌骨萌出间隙不足及
6、牙胚位置异常等,在上颌的埋伏阻生牙中,一般多为尖牙和切牙,但由于切牙和尖牙在口腔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正常萌出除影响美观外,还容易导致其功能缺陷,进而出现咀嚼功能异常,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5矫治治疗中必须控制牵引力量在60g左右,牵引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埋伏牙松动,牙髓坏死,附着龈丧失,甚至造成正畸附件的松动,脱落,再一次开窗增加患者的痛苦,国外学者就有此文献证明[1]。矫治成功还取决于牙根弯曲的程度,牙齿的位置和牙根形成的程度;压根弯曲小,牙齿位置低,压根发育不完全的埋伏牙预后越好,年龄越小,预后也越好。这也表明术前对埋伏牙的诊断至关重要[2]。埋伏牙
7、的牵引也必须考虑埋伏牙的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控制牵引力的方向,避免伤及邻牙造成邻牙的损伤。可借助一些特殊装置控制力的方向[3]。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给予固定正畸技术治疗,能够有效的对患牙进行矫正,并且能够减少患牙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在远期治疗效果中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CuffeSP,MckeownRE,AddyCL,etal.Familyandpsychosocialriskfactorsinalongitudinalepidemiologicalstudyofadolescents[J].JAmAcadchilAdole
8、scpsychiatry,2005,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